在在行的主页上我介绍自己说,创办过一个有8000多人报名的以程序员为主的高端社群二进制Club。由于这个项目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和资源优势的充分利用,只花了相当于1/5的精力来做它。而且在我离职后,这个社群也没有再进一步运营扩大,所以很遗憾它并不是一个可以拿来骄傲地叙述成功心得的项目。
但是,它对我个人而言就像生了第一个孩子,第一次独立运作一个完整的大项目。让我充分地了解社群运营和用户运营,并且自身获得了飞速的成长,所以在这里希望为它做一个完整的复盘,分享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当一个公司在一段时间的快速拓荒期抢占到一个市场制高点的时候,会发现底层用户比例过高,高层顶尖用户过少,那么必然会出现用户质量水化,劣币驱逐良币,客户的用户体验降低,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那么就需要不断获取上层高质量用户,而这些高质量用户可能已经无法用普通的推广手段打动了,或者说就算隐藏在茫茫用户群中,价值也没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所以就需要做一个精品高端社群,使它成为人脉节点,变成高质量用户连接的桥梁,并刺激高质量用户的输出和传播,甚至促使网站本身的产品使用者转化,从而提高整个网站的口碑,用户含金量和生态多样性,建立起行业壁垒,提高整体估值,提升用户品牌忠诚度和黏性,拓展精准投放渠道(对的没错就是渗透进他们的朋友圈)。
我需要获取的是行业内工作3年以上,自带网红属性的大V,或者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人,以及有强烈社交需求又爱表达的互联网从业者。那么满足这四个属性的人最多存在于哪里呢?必然是程序员。
程序员特征:学历高,薪水高,社交面窄,宅,兴趣广泛,有程序员的地方,其他的人诸如产品,运营,销售,猎头,创业者,就都慢慢围绕在周围了。所以,得程序员者得天下!
那么目标确定好了,我要获取的是:
社交平台粉丝过万者;知名互联网公司从业者;初创互联网公司负责人;以及优秀的程序员。
标签:热情、极客、有趣。
Slogan:让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成长
(因为社群意味着,成员希望在这里能够共同讨论,学习,交流,进而结交,多对多的帮扶也是我们最乐意看到的景象。)
立项准备:2份项目方案(对内的本质诠释+对外的宣传版本)
人员预算:3人 ,必要时请求部门协调轮班支持;
目标:每月吸纳1000人报名,邀请200人进群,(因为需要严格地筛选是否符合目标定位),产出UGC文章4篇,线下活动1次。
宣传预算:0
注:我希望这件事情是真的能口碑驱动,用户带用户,那么就根本不需要额外的宣传费用,加上我和另一位同事本身就有一点网红属性,自带流量入口。否则的话,同样的市场预算,直接投放给网站本身的目标用户群,性价比会更高一点。在后续的操作过程中,其实还是有一定花费的,但大多花在早已签订的外部投放广告,隔三差五调换一点广告图和链接引流,(相当于只是抢了点排期,总费用不变),或者举办线下活动时有关活动宣传的媒介购买和投放(但是这个是为了获取地域性新用户,报名时会自动注册为网站用户,所以等于是在为主站拉新),其他的就是一些红包和招待费用了,这个已经可以少到忽略不计了。
然后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边笨手笨脚地启动,一边不断调整前进的方向了。
社群有按照职能区分的,如程序员群,产品群,运营群,也有按照目的区分的,如读书群,跑步群,干货分享群,可以有少量交叉,既能满足同业交流,又能满足跨界沟通。为了使社群正规化,我制定了详细的运营规则:
1.每日有运营人员在各个微信群中发起相应主题的讨论,其中月亮群为专门的干货分享群,不发红包不寒暄不打广告,给你纯粹的分享体验。
2.每周五邀请一批新成员进群,每周二,微信号将做精华集锦整理。
3.每月月末一次线下活动(运动,聚会,集体刷街博物馆音乐会等)
根据项目的周期,我划分了未来半年内不同阶段的节奏:初次亮相(发布会和组建)→磨合破冰(融入和建立群风)→小高潮(各地线下小沙龙初体验)→大高潮(希望是程序员摇滚节这类的大型party作为年度节目)
项目使命:打造口碑传播和快速反馈的入口;搜集最有趣,最有料的年轻互联网精英,为他们创造最舒适的社交环境;为大家带来行业内的最新动态,工作机会,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心得,分享交流;共建最好玩的互联网行业社群,填补80后90后职场人的空闲时光,为大家创造健康积极有趣的线下活动;沉淀出最高精尖的互联网智库,彼此分享,共同成长,帮助每一个互联网人向更好的世界出发。
经过了一段时间,项目的成果是:超过8000多人报名(大多为主站新用户),邀请1200位KOL进入我们各个社群,平均一个群200~300人,核心成员遍布:BAT、人人网、小米、西山居、推特、谷歌、微软、微信、网易、斗鱼TV、1号店、京东,陌陌……职业分类横跨设计师程序猿产品经理CEO市场运营自媒体撰稿人,活跃平台包括github, 豆瓣,知乎,微博。
除了这些客观的数据以外,我用一个“光荣榜”记录了一些不可量化的事迹,比如《增长黑客》作者范冰听闻书友会的存在,而且当周的统一阅读书目是他的书,于是主动申请进群,包括后来进群的《社交红利》的作者徐志斌老师,既给予了他们宣传书籍和读者交流的机会,也激励了群友认真读书,按时上交读书笔记的决心。甚至BAT的内网有人在谈论和邀人参加我们的线下跑步活动等。(打入组织最深处)
我在观察报告里分析道:二进制Club运营到现在,目前最活跃的是木星群,即程序员群,已经形成了非常良好的生态和环境。由于程序员群体的本身特质较好,含金量和素质较高,社交意愿和需求较强烈,吸引力和噱头也足够,所以我们后期的一系列的策划都将围绕程序员主题进行各种线下活动。因为线下活动既可产生形形色色的噱头和爆点,又可促进线上的交流更加的融洽,做得风生水起之后还能做好口碑扩大传播。
持续性的吸引大牛的办法是:
1)关系纽带(朋友带朋友)
2)价值给予(干货沉淀,工作机会,行业交流)
3)线下活动的红火,精准论坛用户的开发引流
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提供优质的程序员周边服务给他们,将他们留在这里,持续地为我们公司发声,贴合用户,发挥他们的核心价值。
至于每天运营的琐碎细节的感受,在这里就不展开多说了,不可复制也不成体系,更多的是一些细枝末节的碎碎念,等哪一天写到用户运营故事的时候,希望有机会再展开详谈。核心就一句话:用户教育的过程,跟奶孩子差不多,操不完的心啊。
过程中的得与失
这是一个企图走心的项目,就目前来看,还算满意。即使我离职很久,有一些精华群还有着很强的自净能力,大家因为素质较高,又确实有社群需求,会自觉维护和遵守一贯的群风。
很多行业内的问题丢进来都会被潜水的大神三言两语地点破,而且社群成员对品牌有一定的忠诚度,积极参与着主站的各项活动,优质的文章也会在这里被群友主动提及和讨论。了解了团队协作和管理上的各种问题该如何妥善解决,亲眼见证了各项举动和数据的关联性,俗称“盘感”,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可以有更明确的提升方向;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是这个项目的最大受益者,接触了众多互联网资深前辈,研究、吸引、交流和输出,从工作态度到实操技巧都获益匪浅。
教训呢?就是整块的时间被全部打碎,领导老是嘲笑我“作坊式”工作模式,很难规模化运作,不上正轨。每天被类似于有人违反群规要踢人,有新的入群请求要回应的事情所牵扯,甚至各种Bug的反馈提交解答。整个人疲惫不堪,很难有深耕的钻研时间,所以只是浮于表面,看似热闹,实际肚子空空。同样是社群,人家成功标杆的运作能力和辐射面,确实比我强太多,业内大咖的人脉资源也不是我可以比拟的。我要征服的,是片汪洋大海!
一个并不知名和成功的项目经验,希望你们不嫌弃,记录了我最重要的一段成长,是将文案、用户、PR、渠道、活动等各项能力整合协调的一段历史,希望有机会能够坐下来和你们好好聊聊其中的血和泪。
本文原创作者:Lydia。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