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经济到网红经济,再到如今的社群经济,互联网的风口似乎是瞬息万变。然而,早在]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有一种东西建立了无比强大的社群连接,跨越种族、跨越文化、跨越地域,或许很多人会问了,究竟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大家生活中所熟知的宗教。社群的本质是精神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社群成员之间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链接,就不是真正的社群。互助型的社群可以推动成员间的无私互助,共同获得心灵成长。打造社群的要点,其实就在于为群成员营造信任感+归属感。
社群的6大视角:
1.精神:如果它无法满足成员的精神需求,就不是真正的社群。
2.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是社群的精神内核。
3.精神标签:每个社群成员都拥有一张精神标签,可以反映出社群的价值观。
4.跨时空产物:社群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社群成员无需谋面而交。
5.精神联合体:成员间的精神世界形成连接,没有形成精神联合体的社群都是伪社群。
6.利益共同体:建立在精神联合体之上的利益共同体,通过长效机制保障成员利益,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并形成整体合力一致对外的利益共同体。
精神为王的时代到来,意味着人对于精神满足的追求将占据主流。社群思维是这个时代最高段位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没有之一。因为社群是真正以人为本的,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社群而实现精神需求的满足。社群思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横空出世。在精神为王时代,社群是人的必然生存方式和生存载体,而社群思维则是人的最高级别、最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联合办公要搭建的客户社群是在共同积极价值观体系下的精神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联合办公及城市共享空间的商业逻辑。价值认同可以跨媒介存在,所以才有IP对关联产品的价值转移(如元素授权),而这时候用户买的不是产品,而是精神体验。
打造社群生态的商业逻辑线条是:从人格化品牌、孵化小众社群、内容爆发产品引爆、制造流行文化、定义生活方式
传统企业陷入生存困境的三个根源是用户无感、竞争无度和品牌无格。用户无感是指用户无感知、无信任、无好感。竞争无度是指在风险投资或资本市场的助推下,消灭同行业对手,价格成为最简单和最具杀伤性的武器,导致绝大多数企业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亏损连连、透支生命。品牌无格是指品牌缺乏人格化的表达。品牌需要精神内核,即一种核心价值主张。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品牌人格化表达的能力,因而不具备真正的精神内核,也无法将品牌的精神标签赋予用户,无法驱动用户进行口碑传播和信任背书。
精神商业存在三大天条:存在感、创造力、幸福感。精神商业用户的六种细分精神需求,分别是安全感、重要感、新鲜感、成长感、连接感和贡献感。
安全感和重要感派生于存在感,新鲜感和成长感派生于创造力,连接感和贡献感派生于幸福感。用户的这六种细分精神需求是同时存在的,是需要同步被满足。用户被满足的程度越高,就会越被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品牌IP的精神内核所感染。当IP被贴上品牌的精神标签后,打造成一个精神联合体,将成为真正的用户社群,形成类似护城河式的深度用户关系。
另外,在后信息时代,任何中心化语境权威均将灰飞烟灭!做一个商业模式的基本原则就两点: 一方面,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加入到连接的网络里;另一方面,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把其他很多东西连接在一起。这个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企业,当然也可以是信息。
精神为王时代,用户至上,获取用户很重要,但是怎么获取用户,怎么让用户尊敬我们、信任我们,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靠做体验,带有精神意识的体验!
体验简单来说,首先要满足两个要求:
第一,体验一定要可被感知。
当用户把你的产品买回家以后,好不好就是“谁用谁知道”的事情了,这个很难靠广告改变。所以,体验必须要靠真的把产品做好,用户用起来才能感觉到。
第二,体验一定要超出预期。这一点特别重要。现在是一个选择过剩的年代,产品同质化特别严重。过去我们卖的是功能和价值,但今天卖的是一种超越用户预期的能力。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海底捞的口碑很好,但这并不是因为用户付给它一笔钱,吃了一次火锅,就告诉其他人说这个火锅好吃,而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超出预期的服务。
比如一个用户以合理的价格买了一个商品,用了之后觉得还可以,但没有超出预期,这种时候他可能就不会逢人就说这个商品好。但是,当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苹果手机时,发现里面加了一个重力传感器,拿着手机摇来摇去,画面就会发生变化,两个手指头就可以操控翻页,这在原来的诺基亚手机上肯定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超越预期。
有了这些超出预期的震撼,用户就会愿意到处跟别人说这个产品如何好,并且跟这家厂商建立一种商业之外的情感连接。在我看来,传统企业要想转型,拥抱互联网,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而第一个需要转变的就是把客户概念变成用户概念。当然,这里面的区别可不仅仅是付不付钱这么简单。
传统行业虽然产品业务很复杂,但是商业模式很简单!无论多么复杂多变的业态、多么眼花缭乱的组织结构,最后都要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要把产品卖出去。而卖的对象不管是张三还是李四,谁掏钱谁就是客户,谁就是衣食父母。所以,传统企业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客户是上帝,客户永远是对的。
但在我看来,如果企业心中只有客户的概念,那么就很难转型成为互联网公司。因为很多企业和客户之间都是单次交易行为,没有情感,没有交互,没有对彼此的影响和信任。这种关系,显然并不符合互联网企业对用户的期待。
到底什么是用户,用户和客户有什么区别,这都是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在我看来,用户需要满足以下三个特征,才能称为用户:第一个特征是用户不见得向你掏钱。第二个特征,用户要经常性地用你的服务或产品。第三个特征用户要和企业之间有连接、有交互。这是用户的特征,其实也是用户区别于客户的地方,所以我们经常说——做客户容易,做用户难。
离用户越近、与用户黏度越高的厂商越有价值。我们去书店买书,会关心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但不会关心这本书是在哪里印刷的,也不会关心印刷的纸是来自南美雨林的哪一块木头。所以,造纸厂的大哥可能会非常不服气——没有我们的纸,没有印刷厂大姐的印刷,书出不来!道理确实如此,但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纸和印刷恰恰属于价值链的末端,它们可以被替代,所以造纸厂和印刷厂永远只能拿最微薄的那一部分利润。
同样的道理,用户至上不是一句空话。有了用户之后,就可以产生连接,就可以产生大数据,就可以有后续的商业模式和利润。可以说,用户才是王牌,有了这张王牌,那么手里的其他牌可以说怎么打怎么有理。
万事万物都必有其规律和规则可循。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不仅生存下来,而且颠覆了很多传统企业,昭示出了巨大的力量,这其中必然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在这方面,传统企业必须有这个认知,也必须在看到危机的同时找到转型和连接的机会。
相关文章推荐
-
魅力人格:经营社群的核心要素
在社群的呐喊声中度过了2016年,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死磕社群的创业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社群血泪史,当然,在这其中也有不少社群兴起了又陨落。许多关于社群运营的文章里面,都提及了不少的社群方法论,但是,社群最核心的地方,其实在于魅力人格....
-
社群化,正在逐渐颠覆组织管理
毫无疑问,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社会持续分化中亚文化的兴起,一个个有情怀、有价值观、有思想的个体,借助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新技术成为去中心化浪潮中的一个个彼此链接的海岛,一句话,社群组织生机勃勃。如今公司管理已进入白热化,而工作压力又使人无暇反思行为....
-
社群连锁化经营,必成未来趋势
与过去的一年多时间相比,疯狂加群、加粉不同的社群热潮相比,我们可以看到最近出现了一股退群潮,很多小伙伴以退出多少群、删除了多少好友为炫耀。其实这背后根本原因是大多数人没能找到利用社群价值的方法,一直在社群商业实践这条路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大量曾经玩得很嗨....
-
刘玮冬运营手记 | 打好活动最后一枪
文:刘玮冬文源:刘玮冬运营手记运营小咖秀声明: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部分转载;违者必究!我不会向你讲述各种虚幻的字眼与情怀,也不会在这里有着任何不接地气的诉说。我只会向你讲述我做过的,成功的,失败的那些点点滴滴,力求平静与温婉,客观而反思。我是刘玮冬,....
-
品牌营销的下一个趋势:社群营销
许多传统行业在线下的营销渠道已经渐渐被削弱,单靠产品销售已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当然也有许多厂家企业呼吁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以品牌的知名度来吸引消费者,形成自己独有的小市场。然而,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今的消费重心....
-
运营社群,做到这四步,离变现就不远了!
运营社群的终极目的的是什么?相信作为一名运营人员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持续变现!说到社群变现,也是作为运营人员最头痛的事情,有人说我把人圈起来了,运营一段时间了,但等我一说卖东西的时候,大家就沉默了。问题很简单,你的人是圈起来了,可是你和他们的关系都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