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天猫“双11”终于落下帷幕。今日凌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的大屏幕显示,今年双十一的成交额超过4982亿元。
天猫双十一从来都不只是阿里的狂欢节,而是整个社会全参与的集体行为。透过4982亿的“买、卖”,我们可以正真的主角是500万商家、25万个品牌、2000各产业带、30万外卖工厂和8亿多消费者。
二次预热 二次爆发
今年是双11历史上第一次从一次预热、一次预售的模式演变成了二次。平台设置两次爆发的原因是为了针对疫情带来的影响,避免一次爆发的低销售风险。
疫情让国人今年的消费节奏有所变化,双十一是疫情缓解后的消费力集中释放。为此,天猫升级了玩法,设置了两个爆发点。1日到3日为第一次爆发,11日当天未第二次爆发。这样不仅能给商家带来更多生意,还能让供应链有更灵活的时间备货、快递小哥更从容的完成配送,从而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
根据阿里公布的数据,抢先购取得了空前的开门红。1日当天两小时内就有100个品牌成交过亿。拍下商品的3天内有1亿用户陆续收到商品,一改往年需要经历漫长等待的过程,极大刺激了用户再次消费的冲动。
天猫此举还有一层深意,就是要给新品牌更多的曝光机会,有利于它们成长。针对新品牌、新商品,天猫在第一阶段给予了更多的流量扶持,而双十一当天则是全品类的爆发,所有商家和品牌都得到曝光。
头部、腰部、中小,全面开花
近2年双11基本上是头部商家的狂欢,而腰部和中小商家普遍参与感不强,营收差强人意。
事实上,早在2016年,商家就曾普遍出现业绩停滞不前的大促瓶颈,两极化严重,而这一现象在今年的双十一得到有效改善。
今年参与商数量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有超过500万商家加入,这其中包含了400多万的中小品牌、中小商家,还有20万品牌商,覆盖了2000个产业带,品类之全、领域之广前所未有。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较去年同周期、同口径,增长了1032亿,大概是26%的增速,这个提升是天猫再过去三年取得的最好成绩。
数据背后的商业逻辑尤其值得重视,比如产业带表现、新品牌增长、各等级品牌差异性等。
站在数据高点回望2009年的起点,初衷正是为了帮助刚成立的品牌以及中小商家提高知名度、更好的卖货才发起了购物盛会,并选定光棍节这一点作为爆点。如今,平台终于又将目光重新关注到中小商家和新品牌身上,可谓战略回归。
电商直播,对商家而言是双刃剑
随着抖音加速电商的闭环,更多中小商家可能会在传统电商平台的帝国主义夹缝之下,获得短暂的喘息机会。但电商直播本质是一把双刃剑。
平台期望的店铺自播并无太多起色,更多的店铺自播承担的是视频客服的工作。更多的直播流量还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头部网红手里。但双11时间短,大网红挟粉丝自重,选品苛刻,最终能入围播的大多是美妆(尤其国际品牌)食品等高毛利和知名品牌收割的名利场。
现在小红书,抖音快手B站,把商家的零售要素变成内容、人、货、场。使得商家原本一招鲜吃遍天,现在要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是电商公司,也要是媒体广告公司。否则天猫,京东,唯品会是否真的就沦落为一个交付平台。
直播本质上是个视频版聚划算,要最低价,多赠品,更多是品牌要自降身份搔首弄姿取悦消费者的一种行为,长期对品牌价值的损伤也是让品牌主深思的。
数字经济,下一个双十一继续变化
今年,在天猫的助推下,新品牌不断涌现,对他们而言,数字化浪潮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增长机会,让他们有希望成长为新的行业头部品牌。
数字化时代需要全行业的协作才能实现共赢,从前端卖货,到大数据技术支持,做跨品类、跨行业的拉新,广泛通过直播等其他新型卖货手段建立强大的内需动能和买卖机制,实现新的增长点。
4982亿标志着数字经济进入下一个价值周期。从全球品牌到中小企业,从服务业到工农业,都已开启了数字化进程。如今,我们惊喜的发现,再以线上线下作为讨论标准已然落伍,新的品评准则应是数字化与否。
双十一从2009年的只有27个品牌参与,到浴巾的4982亿,这12年的发展实属在创造历史。数字只是表象,这背后是商业、物流、云计算、金融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商家业务节奏的调整、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养成。所有这些,共同完成了每年一次的商业大考和生态进步。
本文由 @半糖 原创,微信号(shuijingtengo)。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投稿人原创】  本文由投稿人原创发布于爱盈利,未经投稿人许可,禁止转载。如有侵权联系: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