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登录

其他登录方式

绑定手机号

注册

我同意用户协议

忘记密码

用户协议

绑定手机号

近期有不法分子打着爱盈利的旗号,制作“爱盈利”名称的App,并伪造爱盈利证件,骗取用户信任,以抖音点赞赚钱或其他方式赚钱为名义,过程中以升级会员获得高佣金为名让用户充值。
爱盈利公司郑重声明:我司没有研发或运营过任何名为“爱盈利”的APP,我司做任务赚钱类产品从没有让任何普通用户充值升级会员。我公司产品均在本网站可查询,请将网站拉至底部,点击“关于我们”可查看爱盈利相关产品与服务。
温馨提示:当遇到此类问题请拨打官方电话或添加官方微信,以免财产损失。爱盈利官网地址:www.aiyingli.com。
  • 推广与合作
X

如何对产品需求进行复盘?这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复盘思考框架

来源: 300248

通过这个复盘框架,可以有效的帮我们梳理清楚当时需求提出的背景、依据、执行的大致过程,以及是哪个环节的问题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从而使我们不断的反观自我,从失败的经验中快速总结与提升。

如何对产品需求进行复盘?这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复盘思考框架

前段时间读孙陶然的书,其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我挺赞同的:

人的学习途径有三种: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先进学习,三是向复盘学习,而向复盘学习也是最为重要的。

所以我逼迫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阶段性的对过往的产品需求进行复盘。

不复盘不要紧,一复盘吓一跳,在我对近四个月的产品需求进行系统性的复盘后,我发现自己所做的需求中有38%属于失败需求(对数据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有31%的需求属于中性需求(对数据并未构成明显影响),而另外31%的需求属于正向需求(对数据有积极影响)。

这其中有我的原因,也有公司的原因(部分失败需求是被迫提上线的),但归根到底是我的原因。当然这不是今天我要说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这次复盘时我所用到的思考框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过这个复盘框架,可以有效的帮我们梳理清楚当时需求提出的背景、依据、执行的大致过程,以及是哪个环节的问题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从而使我们不断的反观自我,从失败的经验中快速总结与提升(要知道这些可都是血淋淋的代价)。

如何对产品需求进行复盘?这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复盘思考框架

一、需求提出方是谁?

  • 产品?
  • 运营?
  • 推广?
  • 技术?
  • 老板?

很多时候需求的提出方可能并不是我们自己,是由他人提出的。记录需求的提出方是谁有助于我们重新梳理当时的决策过程,如果提出的是失败需求,就算不是我们自己。

那么也应当思考:为什么自己没有阻拦这次需求,反而是让失败的需求顺利的上了线?当时如果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们没有继续说服别人?如果是我们自己提出的,就更应当反思了,当时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是哪个方面的原因使我们产生了误判?这种误判是自己的思维习惯还是思维漏洞?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在这次复盘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失败的需求:社群功能

这个需求当初就是由推广团队提出并且坚持要做的,需求讨论的时候,我和推广团队之间还发生了巨大的分歧,但是谁也没能说明谁,最后只有妥协以MVP的方式去进行尝试。结果耗了一个月的开发资源去做,上线后转化率和付费率都是极低的。

以至于这件事情过后,我立了一个规矩:所有的需求都必须有明确的需求依据,缺乏明确依据的需求一概拒收。

二、需求的依据是什么?

  • 数据分析的结果?
  • 用户调研的结果?
  • 竞品分析的结果?
  • 个人的经验判断?

从上面四个依据中,不难发现:数据分析的依据是最难的,需要对需求的详细分解和推断之后才能给出结论,并且产品上线后也需要持续的观察数据的变化,以判断产品的改动是否符合预期

用户调研往往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搜集一定量的用户数据后经过分析才能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而竞品分析相对不是很靠谱,在很多人理解起来就是竞争对手做撒,我们跟着做就好了。而个人经验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不靠谱的,全凭个人的感觉和判断,也就是纯粹的个人YY。

在我对需求进行复盘的过程中,我发现失败的需求大多有个特点:有着极强的个人主观经验判断,而缺乏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大多时候是由什么内部的“决策层头脑风暴”之后提出的,严重缺乏数据的依据和用户的反馈。这是非常值得我以后警惕的。

三、需求的目的是什么?

  • 提升产品核心数据?
  • 优化产品核心体验?
  • 测试新的用户需求?
  • 修复重大产品问题?

复盘需求的目的其实是对我自己的一种反思,我发现自己存在这样的习惯:紧跟着版本节奏,快速的推进产品的迭代,然而迭代之后具体的数据追踪和结果跟进工作却做的比较少。

事后我反思:发现自己做一个需求的时候,目的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导致数据追踪和结果根据方面并没有思考太多。

对于需求目的进行复盘也就是帮助我们梳理清楚以下几个问题:需求的目的是否清晰?结果是否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从而也帮助我们检讨自己,是否在后续产品设计中,加入了很多与产品目标无关的需求。

四、需求的类型是什么(KANO模型)?

  • 基本需求?
  • 期望需求?
  • 兴奋需求?

在做产品时间长了之后,我越来越发现:明确产品的发展阶段很重要!清晰自己这个阶段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做产品的时候突然的灵光一现,想出一个极好的创意,兴奋的不行。

但是如果把这个创意放在KANO模型中思考一番后,我们发现产品当前还处于需求验证阶段,最核心的任务是验证需求的真伪,而自己想出来的很多创意往往只是一种兴奋需求——有了更好,没有也影响不大。

用KANO模型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让团队能够更加的聚焦:将产品的重点放在核心的需求上,而非过于发散的提出一些所谓的“奇思妙想”,虽然这些奇思妙想在某些时候的确很重要,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要着眼于产品当前阶段的核心任务,脚踏实地。

五、需求的影响范围?

  • 个别用户;
  • 新手用户;
  • 轻度用户;
  • 重度用户;
  • 全部用户。

复盘需求的影响范围有助于我们在以后提出需求的时候,更加谨慎、思考的更加全面,影响范围较大的时候,我们更多应当采用AB测试的方式,或者先上马甲包,等数据稳定后再做判断。

比如:当时我在正式包上直接上线了一个“付费功能”后,导致新用户的注册转化率受到不小影响,进而影响到了产品在App Store的排名,这些都是被我事前低估的,好在我预先准备了备选方案,在出现问题后第一时间更换为了备选方案。

六、评估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 是否经过了充分讨论?
  • 当时的团队整体意见是一致的吗?
  • 是否对风险进行了充分的预判?
  • 当时团队的决策是正确的还是错的?
  • 为什么团队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做产品时间长了之后,我观察出来一个现象:团队的决策很多时候不一定比个人决策更明智,团队的决策反而会提升失败的概率。

背后的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

  • 一是团队决策的时候责任是分散的,所以会一定程度上为了追求团队和谐而导致中庸意见占据上风;
  • 二是因为很多问题需要的不是集思广益,而是极其深度的思考,由于团队将责任分散了,所以在思考的深度上不一定比一个人强。

复盘评估的过程,其实就是加深我们对团队的认知和理解——团队整体的氛围是怎样的?团队成员是否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团队的意见是否会被个别人左右?团队的决策是更明智的还是更中庸的?等等。

在我复盘“评估过程”之后,我发现:每次产品的需求讨论会议,都经常被决策层的个别人员所左右,导致其他部门的人难以有太多表达意见的机会,这次我索性直接将需求讨论会议进行了拆分。

和决策层进行战略讨论会议,和执行层进行需求评审会议——这是非常奇葩、非常有公司特色的,但是效果却出人意外的好!很多平常基本上不说话的开发小哥哥,在这种调整之后也有了表达意见的机会。

七、是否遵循了MVP原则?

MVP原则被我单独提出来复盘,是根据我们公司情况来的——在我们公司,产品的设计和交互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人是鬼都想跟我在产品细节上较真一番。

但是做产品的人都知道,在产品发展的初期,交互和设计对产品本身的影响是比很小的。从“用户体验要素”的层面讲,设计和交互都属于产品表现层的东西,影响也是有限的。

但是因为设计和交互是千人千面的,人人都能说上几句的,所以才被那些“不懂行的人”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复盘和反省我们是否遵循了MVP原则,有利于团队将整个注意力和重点,放在核心需求的验证上,而非千人千面的设计和交互上。

这其实也是对团队成员在知识层面进行不断降维打击的做法——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特懂产品,拥有最好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和对方争吵,而是用数据和结果去证明对方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

同时,在我们需要在知识层面上持续的输出,提升整个团队的产品认知——这也是产品经理为什么要持续学习的原因,要对他人进行降维打击,就必须保证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能够持续性的引领团队。

八、实际的结果如何?

  • 正向影响:产品数据得到提升、用户体验提升……
  • 负向影响:产品数据下滑、用户体验变差……
  • 中性影响:短期数据并未有明显变化、但长远可能提升……
  • 其他

这次我复盘的实际结果上面也讲到了:过往四个月的需求中,38%属于失败需求(对数据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有31%的需求属于中性需求(对数据并未构成明显影响),而另外31%的需求属于正向需求(对数据有积极影响)。这其中有我的原因,也有团队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我的原因。

对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整个团队能够更加的以结果为导向,在大部分的创业公司,大家都是狂奔的状态,不分昼夜的提需求、赶进度、争分夺秒,但是勤奋、忙碌与成功之间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否则创业就成了太简单的事情。

冷静下来从结果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哪些有重要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消极的、价值较低的?自己如何将时间与精力聚焦在核心的,有价值的事情上?

从而在以后的产品迭代中,尽可能的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我们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误把假设当结果——认为事情的发展就应该符合我们的构想和预期。但是结果会告诉我们:你的假设只是你的假设,你的构想也只是你的构想。对结果进行跟踪、反馈和反思,是逼迫团队更加务实。

九、从这次失败需求中得出的经验与教训?

这一条其实是给我们自己写的,我越来越发现:工作中出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由于我们的不够强大导致的,这种强大包含了能力、心态、认知等等方面。

每当我的能力提升一个台阶,我都会发现以前困扰着自己的那些问题,烦恼都会消散一部分。

而如何做到持续的提升?

又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三句话:向书本学习、向先进学习、向复盘学习!

希望这个复盘框架对小伙伴们有帮助!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

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SELECT dw_posts.ID,dw_posts.post_title,dw_posts.post_content FROM dw_posts INNER JOIN dw_term_relationships ON (dw_posts.ID = dw_term_relationships.object_id) WHERE 1=1 AND(dw_term_relationships.term_taxonomy_id = 3083 ) AND dw_posts.post_type = 'post' AND (dw_posts.post_status = 'publish') GROUP BY dw_posts.ID ORDER BY RAND() LIMIT 0, 6

京ICP备15063977号-2 © 2012-2018 aiying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