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是一个暴露在众多复杂人际关系中心的岗位,也就意味着情绪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其实很多时候,情绪不好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我看不惯,我想自己来。其实看不惯就自己来是我最近一年来经常遭遇的态度,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我的得失。
从看不惯UI作图慢,自己出效果图,到看不惯早餐店卖的包子,自己做早餐。这种态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其实从道理上讲,这个概念具有超强的两面性:
- 正面讲是说,自己来代表了独立和实践,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 反面讲是说,自己来否定了社会分工和合作模式,降低了自己的效率。
那么我们就来讲讲,做产品的道路上,该不该有这种想法,或者该有怎样的想法?
1
首先我比较想谈谈看不惯这个事。
因为这个事让职场的人们闷闷不乐,甚至很多新人的离职,都是败给了这一点。
其实仔细想想,什么样的事你会看不惯?
首先第一点,就是要跟你利益相关,你一般会看不惯开发的轻视,看不惯设计师的不耐烦,看不惯运营的咄咄逼人,但你也许不会在乎财务有个大姐天天把垃圾扔到外面。所以人其实会对自己周遭的事情看不惯,随着距离的拉近,随着情绪的厌烦。本来这可以成为一个情绪上的嗜好,但是作为一个沟通万物的产品经理来说,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稍不注意,我就开始对同事有看不惯的地方,甚至对自己的产品有了越来越多看不惯的地方,到最后变成对自己之前的工作很看不惯。
2
后来我开始注意看不惯这件事,我发现对于情绪上的影响难以忽视,尤其是当我看不惯别人又无可奈何的时候,大量的心力和精力浪费在了心绪的梳理,而不是需求的梳理中。
于是在一次激动的电话回忆后,我身边的老哥说了四个字:
别情绪化
我尝试放开自己的情绪后,发现自己轻松了一些。其实不情绪化就是切断与他人在情绪上的链接,选择冷漠抑或专业地去做事,而不去考虑感性的感受。所以职场中,做事和做朋友当真是两回事吗?真的揉在一起的时候就无法兼得吗?
看来别跟朋友开公司这句话,是有相当深厚的逻辑根基的。
3
但是后来有一天,我听到了一个资深总监的分享,他提到了一个词,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这个词就是立场。
立场,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是处在在某一位地点位置看一个事物事件问题等,与“角度”的差别是更加宏观。人们的思想行为总是有一定立场的,不管是自觉的立场,还是不自觉的自发的立场。立场问题,来自我们认识事物时的价值评价总是站在一定人们的利害角度进行评价的,因此,立场,就是一定人们,就是我们看问题、想事情、做事情时的利益目标人群。你在想和做的事是为了哪些人们的利益好处,你就是站在了那些人们的立场上。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受评价情意是不同的。
所以,其实对于情绪化来说,单纯的关掉开关也许不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也并不简单。相反,似乎一切情感连接的崩溃,都出现在立场问题上。
4
在听了这次分享之后,我发现了自身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每一次的沟通或者配合的时候,我往往给自己和对方预设了立场。
比如,如果我假设开发的立场是不加班,那么每一次他对于我需求的拒绝,可能本意是对优先级的确定,而我却默认他为不专业。
这些事情中,很多的看不惯其实不是情感纽带的问题,而是我预设立场,在沟通的一开始就把对立面建立了起来,这不仅仅是看不惯,而是一种拒绝。
所以真正看不惯的背后,是预设立场且缺乏理解。
这一点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是致命的,本质上讲,其实是缺乏了同理心。
5
后面我选择了无为,即在任何沟通中不假设,不默认,试图去把每个人的过去和背景忘掉,这样在聊事情的时候,不但保持了自己的风度,也避免了很多冲突。在领导面前,我可以忘掉自身荣辱而仅仅在乎项目本身,在曾经有过冲突的人面前,我依旧保持自己一贯的个性,而不去情绪化处理。
一年下来,我觉得这种态度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我变得更加自如了,没有因为态度或情绪的问题去谄媚或隐瞒,从而也得到了别人更多的尊重,同时我也看到了别人身上更多的特质,比如那个挑剔的开发其实心思特别细腻喜欢看二次元漫画,那个其貌不扬的测试其实活的很讲究,用着1800的键盘和3000的耳机。我把个想法用在了我的工作当中,也用在了我的产品体验当中。
在产品体验当中,我试图抛开自己对颜色、视觉、交互的喜好去单纯地品味一款产品,到后来我甚至可以轻松地看出来每个界面的元素、字号、摆放对齐,线条粗细,从表面上讲,我已经可以一眼看到产品的信息结构和本质。我把我情绪化的看不惯,变成了一种理性挑剔的力量。
6
我渐渐也明白了看不惯就自己来的真谛。
自己来是一种体验和体会,是对他人生活的一种尝试和理解,而不是一意孤行的自我封闭。职场终究是一个讲合作的场合,如果因为情绪化而被某个人在流程上压了一天,剩下的损失都是自己承担的。
所以我渐渐地去看惯一些事情,并把他们当作我的战利品。每当我看不惯一个功能,我可以设想出四五种交互和体验的点,自己推演一直到天黑。我把我看不惯性格理性的一面用在了那些我有迹可循的事情上,而把看不惯情绪化的那一面隐藏了起来。这样做下去,我终于找到了自身的一种平衡,那是一种不压抑,不虚幻的疏导,是一条正反馈的道路。
7
最后我总结了三句话:
- 所谓职场、所谓修炼,无非是突破自己的边界,理解旧时所不能理解,看惯旧时看不惯。
- 职业生涯永远要比欲望短,也永远要比耐心长。
- 做好情绪管理,学会逆水行舟,才不会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