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视觉志的《谢谢你爱我。》刷屏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为什么这么成功?
微信公众号为什么这么火?
自媒体人如何提升自我修养?
有没有试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
清博整理
5年来微信公众号的数量持续增长,如今,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超过2000万。
为什么微信公众号这么火??
每个人都有需要。心理学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分别指对空气,食物,水等的需要,对避免危险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在现代社会,人民温饱而安全,人的这两层需要基本都已经得到满足。因此人会倾向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而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在线媒体平台,既满足了自媒体人,也满足了用户的三种需要。
如它满足了自媒体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就如微信公众平台的slogan所言“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它让自媒体人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这种价值可能有关“面包”:变现带来的钱,影响力带来的权力、地位;也可能有关“爱情”:用户的关注、点赞带来的认可和满足。
再比如,它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要。兴趣相同的人,会关注同一个公众号,在这里产生共鸣;在一篇文章下面,有可能某一个评论突然就击中了用户的心;用户把一篇公众号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很多人点赞和回复……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行为,就这样依托微信公众号产生了。
如何让粉丝到我的“碗”里来? 你是如何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的? 最简单的就是在微信文章里点击蓝字关注。然而通过这种方式带来的粉丝并不够。很多自媒体人通过别的平台来积累粉丝,再互相引流。所以可能在发微博的时候就会在最后带上:“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这时用户想关注,于是记忆了一下。这个瞬间记忆的过程,叫做“短时记忆”或“瞬时记忆”。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瞬时记忆能记住的字符大概有7±2个。
字符越有规律,越与已存在的事物有联系,瞬时记忆能记住的字符越多。
所以,很容易想象。假如一个公众号的名字是“隔壁老王”,另一个公众号的名字是“哒看觉的啊思”,“隔壁老王”当然更容易被记住;当公众号“girl520”与“ldrpsx94235”同时出现,你又会记住哪个?不要让用户打开搜索框,却停止了下一步行动。
还要注意一点的是,不要给你的用户造成不必要的输入字符的负担。比如“twobigcat”就会明显比“TwoBigCat”和“two_big_cat”更好输入。有的用户可能下划线怎么输入都不知道。不要让用户打开搜索框,却暴躁地扔掉了手机。
猎豹CEO傅盛问罗振宇的时候,罗振宇说因为罗辑思维没有取那个走字底的“逻”,他损失了大概50-100万粉丝。
皮囊站在灵魂之前:
先看两个心理学实验:
1、请估计一张纸折叠100次以后的厚度结果:只有很少人给出的答案大于1米,但是正确的答案是:假定一张纸原始厚度是0.1毫米,折叠100次后的厚度大约是1.27*10 23 公里。
2、心理学家Tversky和Kanheman(1974)进行了一项研究,要求一组学生估计8*7*6*5*4*3*2*1=?请另一组学生估计1*2*3*4*5*6*7*8=?结果前一个问题得到的平均数是2250,后一个问题得到的平均数只有512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我们眼里一张纸很薄,因此我们觉得折叠100次以后也不会很厚。
因为我们先看到8,7,6这些大数字,所以我们估值就会更大。
这就是锚定效应:指固着于作为起始点的初始信息的倾向。一旦设定了初始值,人们就不能充分调整随后的信息。
锚定效应告诉我们,第一印象很重要。
用户对微信公众号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用户关注后收到的第一条消息。也就是后台设置的「被关注回复」。
微信公众号默认的回复是:“你好,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账号)”,用户对于这样的消息往往无感。我们来看看别人家的「被关注回复」:
注: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这些公众号,有的几句话就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有的直白地告诉你,在这个公众号里你能得到什么,有的引导用户与自己互动,这些「被关注回复」让用户获得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用户或许会觉得这个公众号好暖心,好软萌,也或许会告诉自己,哦,以后我要看漫画就来这里看了。几句话让用户认识你的公众号,何乐而不为?
用户对于公众号文章的第一印象,是排版。
知乎上的神回复说的好:“你的脸蛋和身材决定了我是否会想要了解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决定了我是否会一票否决你的灵魂”。再好的文章,套进了一个糟糕的排版,可读性也会大打折扣。诚然,每个用户对排版的喜好不一,但至少不要让文字堆叠,哪怕是几个空行,对重点的一些加粗,也会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
注: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视觉志的《谢谢你爱我。》 刷屏朋友圈?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视觉志的《谢谢你爱我。》阅读量这么高。身边的人看完说:“虽然看完挺感动,但不至于这么火爆啊!”
这一幕似曾相识,当初《战狼2》上映后,身边也有人觉得,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看。
但更多的人,心里觉得不好看,却不敢说出这样“与众不同”的想法。
当所有人都在说这篇文章好看的时候,你能理直气壮说它不好看吗?
当朋友圈都是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转会不会显得很脱群?
当每个人都在谈论这篇文章,你是不是也会忍不住去找来看看?
人,都免不了从众。“从众效应”又称“羊群效应”,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因为每个人的信息接收渠道都是有限的,所以当出现未曾了解的新事物时,大部分倾向于观察周围人的反应,并从中寻找示范和参照。
注:图片来自网络
当一篇文章在初期获得一定的曝光后,随后的阅读量就是从众效应带来的良性循环了。
自媒体人如何提升自我修养?
人做一件事,都是有动机的。写一篇文章,也会有很多动机。可能是喜欢写文章,可能是为了工资和奖金,可能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可能是为了让粉丝看到自己的作品。
心理学上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通俗地来说,因为喜欢写文章,因为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因为想回馈自己的读者而写文章,这种自发的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驱动力,是内部动机。
因为想得到奖励,因为想得到夸奖而写文章,这种做一件事是因为会带来好结果的驱动力,是外部动机。
我们可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最初,驱动孩子们玩耍的是内部动机:开心。当老人给孩子发钱后,孩子们玩耍的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钱。而老人掌握着钱。于是老人成功地削弱了孩子们的外部动机,最终阻止了孩子们的嬉闹。
你是否也曾舍弃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被各种各样的外部动机所掌控?
我们都应该做那个“发文少,阅读量少,我也很乐意坚持更文”的小编,而不是“工资好低,提不起笔”的小编。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