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用户需求、社交关系链、用户互动等等多个方面,展开解读了自己对社交产品体系的理解,与大家分享,希望你能受到启发。暂且插句话: 我有一个很理想的社交梦,人们在里面期盼着与另一个人的相遇,然后分离。而从这开始到结束,彼此都很愉快,获得丰沛的情感触动并再次期盼与下一个人相遇。没有空虚与疲惫,没有焦躁与烦厌。 以下是正文:
总

1.自我对身份、状态的追寻及独立性
身份—[社会身份的组成(should)+虚拟身份的构建(can)]回归个人身份(be) 状态—我在哪,我在做什么我们在两个世界中运用不同一套的身份: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运用社会身份,社会身份是你在社会中构成的-影响来源你的家人同学及朋友等,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要怎么做,作为儿女、学生、朋友等我们应该怎么表现。社会身份通过同一性将你与他人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圈子,帮助及丰富自己的生活。 很久以前民谣并没那么有名时,有那么一小群热爱民谣的人。民谣火起来时,每个人一嘴的赵雷宋冬野,好像那时候不说自己听过几首民谣喜欢几个民谣歌手就不特别了。独特,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与任何人都一模一样,不然还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在虚拟世界中注重个人身份,在这个广袤无垠的空间内展示自身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我是不一样的烟火”。我们既可以在无秘上当一名八卦者,也可以在兴趣部落当一名电影爱好者,也可以在贴吧当一名异次元关注者,我们虚拟身份也是多面的。 在社交产品上,我们运用两种身份。社会身份为显性,个人身份为隐性。有一款社交平台toon,为用户提供多身份名片,不同的名片承载不同用户的身份从而承担不同的社交。既巩固我们显性的社会身份,也不断地挖掘我们隐性的虚拟身份。

2 关系链
2.1什么是关系链?
将这个词拆分成两个词,“关系”与“连接”。我们生活中谈起关系这词,有以下说法:“你和他什么干系”“你和这事儿有什么关系”“这是你的零食吗”“这是你喜欢看的电影”。看得出,关系不仅仅只是切乎人与人。而我们看后者“连接”,我们提出“连接一切”的想法,结合上面,不就是连接与人有关系的人、物、事吗? 但在广义上,我们对关系链的理解便是以人为中心点的一个维度内的向外拓展形成一条条关系链,但是关系链可以更为立体。我曾经非常羡慕一部电视剧内的主角,他拥有与食物沟通的能力,借助AR技术,如果我能与手上的食物形成联系,形成沟通,那岂不是比看食谱还有趣;如果我与另一半在散步,如果我能与路旁的树形成沟通,为我记录当下的场景,以后能进行回顾,那也有多好。2.2现如今产品对关系链的无力与破坏
① 未形成有效连接 平台建立关系链的方式:- 请求用户允许获取通讯录权限,以快速匹配或邀请用户的朋友以快速建立关系链。
- 提供优质用户让用户关注
- 直接带用户进入发现页,直接看到内容,并在内容旁附上关注按钮,以让用户关注喜爱的用户。



2.3从关系链角度分析产品
按照人群分类,可以分为熟人、半熟、陌生、情侣、同事、兴趣好友等,但是总归弱关系链与强关系链之分,围绕这两个出现不同形态的产品。强关系链的社交产品,打的熟人社交牌,用户与用户之间是有关系的,因而人们在这是将他们的关系链进行沉淀,形态偏IM。而弱关系链产品中的用户原本就互不认识,所以产品的重心在建立优质的内容以及双方的互动,这又区分注重内容的弱关系产品及注重关系链的弱关系产品,但是他们都需要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他人的信息,形态偏社区,但时时刻刻做着社交的梦,希望以点形成面。 对于注重关系链的社区产品,想突破到熟人社交仍具有难度。谈社交,我们提起微信,这也难怪我们为什么结交人后立刻扫一扫亦或者转移关系到微信进行互动。如何在微信qq这些庞然大物前建立起产品自身的社交体系,并结合自身的定位?我觉得,可以尝试从微信上的视频进行突破。微信的视频体验并不佳,如果产品可以提供视频功能,并比之微信更加清楚、更加有趣,为用户提供全浸式趣味视频社交,当人们谈起视频社交便会想到产品,并不脱离产品。但是如何面对视频社交的劣势?及时回复的压力、无法碎片化以及出现尬聊的情况,可以提供短时间的,赋予互动场景的视频。 注重信息,注重内容,以内容为主导的金字塔。金字塔即顶端用户创造生产内容,底部大量用户消费内容。通过点赞激发顶端用户再生产,通过关注获取兴趣内容,通过转发扩散到更大的人群。用户甚少互动,更多是随着下拉刷新机制不断地消遣时间;当用户想进行互动时,容易转移到微信上。2.4如何完善关系链?
根据亲密性5原则:相似性+接触性+共鸣+环境+示弱。下面简单提下。 ① 相似性

3 基于需求的互动
什么是基于需求的互动?从大学活动的角度看:文学院女生众多,物电学院男生较多,出于想社交(脱单)的需求,两院进行联谊活动。在这,文学院与物电学院都是学校的学院以及学生都是同一级的构成桥梁(关系链),两边各有男生女生(信息),处于结交异性/脱单(需求)进行了(联谊)互动。 回顾我们的24h,起来我们查看并回复微信消息,为朋友圈内容点赞或评论,为什么如今互动变得尤为频繁及重要?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我们是及其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的,但是我们现在只需要点击下手机便可以完成以及诸多的限制性活动,成本的降低会刺激着我们不断与对方互动。我们基于需求诸如归属感—将具有相同身份(基于社团)、相同兴趣(兴趣驱动)、相同目的(机会主义)、相同主题等的人聚集在一起、也基于表达 分享—表达并分享个人的创造力、感受、思维等等、以及交友等进行互动。 目前社交产品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助于我们与用户进行互动的方式:基于用户条件的互动和基于发布内容的互动,对用户特征(年龄、活跃时间、附近位置等)或某些测试(如故)进行筛选匹配后者,对用户创造的内容引起互动。4.内容介质与内容
4.1 内容介质
当我们提起信息介质,提其承载、制作、传递、反馈、商业、体验、价值、效率。即他们都需讨论以下问题,从3个视觉看问题的提出。① 内容创造角度
- 承载多元信息的能力?是否能够全方位地、准确的表达用户自身?比方说视频,用户还能靠才艺和幽默的口才表现自己吸引对方,避免了产品简单的颜值社交。
- 创造的门槛高低?比如说nice的标签降低人们对文字创作的难度,人们不用绞尽脑汁花几十分钟编几句颇有涵义的句子,只需要提供几个简洁的词,甚至都不用自己创造,有推荐标签给你。再比如说,短视频金字塔,只有热门的优质的垂直的短视频分发到用户手上,这样的话对大部分短视频制作者来说门槛就较为高。
- 传播信息的能力?信息是否较好传播?曾经有段时间,我疯狂地保存微博上的图片,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解释给我传递更多的内容也更容易转发给他人。
- 反馈的即时能力?
- 融入商业价值属性的能力?是否可以在内融入商业元素同时不干扰用户体验?图片植入、视频内植入品牌、文字内植入这些我们都经常能见到。文字植入虽给人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要控制篇幅同时要思考如何让用户在此时行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效果如进入购买入口。 (是否干扰用户体验)
- 阅览体验?是否让人具有沉浸式的体验?
- 共鸣感?是否能唤起共鸣感,一般情况下,图片或视频更能比文字唤起人们的共鸣感。
- 内容价值?是否更方便接受咨讯价值,获得个人更多意义?
4.2 内容



5.时间:异步与同步
首先,我们应区分下异步与同步。举例两个问题,以让大家对这两个概念有个清晰的对比。你是否会一边和朋友聊天,一边在笔记本键盘上不断敲击你的一份文档?不会,因为你担心你敲击过程会导致你无法专注于与朋友聊天的这个过程,使得自己遗漏什么重要的或有趣的信息。你是否会完完全全静静地倾听朋友,活脱脱一副发呆相?不会,你会适时地向朋友表达一些回应,以让你的朋友清楚你的即时响应是对他聊天内容的专注及尊重,你的朋友当然会愿意与你继续聊。毕竟,面对一个无话无情绪回应的人,和一面墙聊天并不二异。 所以这牵扯到两个性质,独占性以及回应即时性。是否让当下的过程独占,不存在其他的活动?是否对消息进行即时的相应? 当我们聊天时,遇到无法立刻回复的话,我们会缓一下让我们有思考的时间才去回复;当qq打开多个聊天窗口,不断切窗口进行各色聊天;当我们点了别人赞或者评论,别人很久才回应我们;这些都是异步。当我们和朋友视频聊天,或者开启群语音功能,或者和朋友不间断地在微信聊了一晚的天,这都是同步。异步与同步并不是产品的特征,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异步通讯产品,不能说微博就是异步媒体产品,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产品,则这需要产品去引导人们的使用方式及习惯。钉钉,在上面发的信息对方若阅,则消息会显示对方看到,这样不得不使对方回应,这个机制在工作环境固然好,但如果放于普通的社交场景就真的是让人深恶痛绝。 异步与同步各有什么好处呢?未来时间上趋势会是什么样? 异步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交方式,我们既可以迟回复,也可以轻轻点个赞评个论;也可以决定我们什么时候社交,为我们提供了碎片化的场景,不必随时在线;并且使我们没有立刻回复的压力,面对尬聊时也能半身而退。社交压力相对较小。同步则使我们聚焦于互动之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内容,获得即时性的反馈。 未来我们会更加趋向于同步。从空间角度上看,未来沉浸式体验将有更好的发展,借助于VR技术,人们将获得与面对面聊天区别不大的互动,这将会同步有很好的发展。从信息的角度,“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将不在,你身上所存在的社交信息将迅速链接到他人,成本的降低会刺激着我们不断与对方互动。再从我们现在的产品趋势,LBS,视频,直播,哪一个不是热火朝天,尽管现在有的已触及阶段性的天花板,但坐观参与进去的人数以及潜在用户,还是较为乐观的。6.空间:沉浸/非沉浸式体验
即是否如线下自然地聊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近7%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递的(文字更少),语气、情感、态度、肢体语言等占了93%。当我们向对方发送文字、表情、图片都难以达到线下沟通的效果,因为这些符号都难以传递一个人真正的情绪或想法,也让接受者揣测对方是不是在冷漠地“哈哈哈哈”。视频快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但是视频尬聊的情况也使得沉浸式体验获得劣评,人们没法像平时的文字或图片社交那样具有缓冲思考的空间。直播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体验,但是多对一的模式注定了大部分的用户无法与主播进行互动,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刷豪礼送主播进而获得关注。 VR技术将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跨越屏幕这层障碍,用户之间能够看到对方的脸,看到脸上细致的表情不再依赖于表情包,进行实时对话不必再依赖于需敲打的文字。试想一下,Jason marz有一天进入了直播,唱起了他的歌曲,你立刻随粉丝们涌入房间,你们不必看狭小屏幕上且环境不具备任何氛围的直播,你仿佛到达现场,现场是那种小型live house,甚至幸运的话还能与他进行对话。不过VR技术可能没那么快可以上市,仍需要解决如面部表情识别、肢体动作识别、数据传输等问题。 结尾:希望大家能与我多交流—来自一个想不断成长的产品狗。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