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 月 9 日发布至今,小程序带给行业的冲击并没有想象中猛烈,尤其和微信公众号、微信红包这些划时代的产品比起来,安静太多,具体原因后面再分析,先通过两个例子,说一下最早使用小程序的感受。
- 场景一,正在刷朋友圈,老妈突然要我查一个菜谱,顺手打开“下厨房”的小程序,完成任务。
- 场景二,想看股票,解锁手机,点开“自选股”APP。
场景一说明,用户在使用微信的状态下,切换小程序确实能够缩短操作路径,很方便。
但是如果正在看某个订阅号的文章,由于不想中断阅读进度,我会回到桌面,去使用APP 。
场景二说明,如果没有“正在使用微信”这个前提,流程就变成:“打开微信-发现-小程序-选中”,相比较,直接点开APP 还是方便点。
这两个场景反映的是一个问题,单纯从线上看,并没有一个体现小程序绝对优势的场景。(至于不用安装这个特点,在手机空间越来越大的趋势下,不算大优势)
连接一切,没有线下怎么行
在有期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举了这样两个小程序的例子:
在公交车站,你扫一下公交站牌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下一辆公交车到站的时间。在汽车站,扫一下汽车站的二维码就可以购买车票,而不需要排长队。
都和线下场景相关,没错,微信对小程序的定位就是「连接线下」,因为腾讯的终极目标是”连接一切”。
这几年的发展,微信正在从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工具,逐渐进化成一个连接人、硬件和服务的“森林”,要实现连接一切的大业,线下场景当然不能放过。
还是张大神,有句被转载无数的名言,被很多人奉为圣经,也被很多人吐槽。
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让用户用完即走,不应该黏住用户。
其实,大神想强调的是,对于线下的场景服务,效率永远是第一位,产品要做到用户要什么立马给,而不是拖泥带水的和用户兜圈子,用户停留时间越长,证明产品体验越差,一轮游的可能性就越高。
更何况,微信 2016 年日均使用时长 4 小时以上的用户较 2015 年增加了一倍。
要效率不要时长,只有他才能说的有底气。
所以,如果不搞清楚背后的逻辑,盲目的用「拿来主义」套自家产品,可能会死的很惨。
妥协和调整
在已上线的小程序中,只有摩拜和小程序的定位最为匹配,使用场景、操作体验、需求频率都属于标杆级别。
这也得益于摩拜特有的重线下的体验模式,也指明了一个大方向,小程序更适合那些本身以线下使用场景为主的产品,如果仅仅只把APP的功能进行复制,路子显然就偏了。
看看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小程序(数据来源–阿禅的订阅号“可能吧”)
大部分都是主打线上的产品,缺乏和线下场景结合的经验和重构场景的能力,或者压根就没有线下场景。
这应该也是小程序高开低走,缺乏明星案例的主要原因吧。
微信似乎也急,所以最近的动作特别大,节奏明显加快,基本上是隔一两天就开放几个新能力,列几个重要的:
降低注册门槛,缩短注册流程
- 个人开发者可申请小程序。
- 公众号可快速注册、认证小程序,无需提交材料,支付认证费用。
增加访问入口
- 公众号自定义菜单点击可打开相关小程序。
- 扫描普通链接二维码可打开小程序。
- 公众号群发文章支持添加小程序。
这一大波的调整,主要释放出两个信号。
- 希望参与的人更多,发挥群众的力量去创造更多有价值、接地气的应用场景。
- 通过逐步开放线上的访问入口,就是在告诉大家:快来吧,线上场景也有得玩了。
放大招:订阅号+小程序
在小程序目前开放的所有能力当中,“公众号菜单和图文支持打开小程序”的意义最为重大,这不仅意味着小程序终于可以借助已有的流量资源进行推广,也代表微信在“内容+传播+服务”的核心价值链条上,将服务体验的短板补齐了。
而在此之前,微信的自媒体们,只能依靠H5 作为内容以外的应用服务载体,虽然存在类似「有赞」这种第三方服务平台,提供了非常不错的通用解决方案,但是在操作体验上的局限依旧很大,完全不能和小程序相比。
试着闭眼幻想这么一个场景,在浏览完某个订阅号文章内容之后,再也不用通过奇怪的「阅读原文」去到达服务,取而代之的是显眼大气的小程序入口,配合近似APP的操作体验,整个流程过渡的无比顺畅。
同时对于第三方服务平台来说,也应该更有理由全面迁移到小程序,去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看,小程序的场景一下子就盘活了。
服务号的使命已完成
最后,大胆的预测,服务号可能会消失,理由如下:
- 本身覆盖的就是低频服务,加上「订阅号+小程序」的组合冲击,难免彻底沦为鸡肋;
- 更重要的是,少一个服务号,就少了一大块信息干扰源,对于净化微信生态圈中的信息噪音有很大效果,符合微信的价值观。
作者:李哲,微信公众号:secondthought
爱盈利(aiyingli.com)移动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盈利指导网站。定位于服务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移动盈利指导。我们的目标是让盈利目标清晰可见!降低门槛,让缺乏经验、资金有限的个人和团队获得经验和机会,提高热情,激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