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猝不及防,一篇名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继佘秀华后,又一个名为范雨素农村大姐成了灵魂写手。
根据爱盈利舆情平台数据显示,“范雨素”从《我是范雨素》这一文章最早在4月24日公众号“正午”发出,到今天下午5点钟,不到两天的时间内,相关信息量已经达到了2000多条,其中,微信文章达到了128篇,微博信息提及量1422次。
“人民日报评论”公号还发表《谁是范雨素?以文学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评论此事,其他的媒体评论公号如凤凰网评论公号“凤凰评论家”也发文《发现范雨素,看见底层存留的诗意》进行评论。
这个不信文字能改变生活的农村妇女,彻底火了!
范雨素到底有多“拙劣”
范雨素是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打伙村人,今年44岁,初中毕业,在北京做打工嫂,帮人育儿。
《我是范雨素》一文开头便称:“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那么,她的生命到底有多“拙劣”?我们先看看她自己的描述:
范雨素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她在家中排行老幺。因生于菊花盛开的时节,母亲给她取名“范菊人”。1985年,琼瑶小说《烟雨濛濛》正流行,12岁的范菊人自作主张,改名“范雨素”。
家徒四壁,每餐啃两个红薯。
范雨素
大哥哥高考失利,要当文学家,要把谷子换成钱,把钱换成文学刊物,最后却成了村民眼中的“孔乙己”;两个姐姐身有残疾,一个智障,一个小儿麻痹;神童小哥哥当了干部但迷上了赌博,欠了钱,官也丢了。
范雨素十二岁,读了书,自以为喝了墨水,膨胀到要爆炸。辍学逃票离家“走天涯”。在海南岛浪荡了三个月,混不下去又逃票回了家。在村里,娘娃们(女孩子)这么做,意味着犯了私奔罪,“德有伤,贻亲羞”,父亲、大哥对她的回来“恨之入骨”。
后来,范雨素在偏远小学当了民办老师。却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20岁那年为了“看看大世界”来到北京打工。
两年后遇到一个东北人结婚,生了两个女儿。现在,因不能忍受老公的家暴,独自带着两个女儿生活。44岁的她在北京做育儿嫂,照顾土豪雇主三个月大的婴儿,每周休息一天,和女儿住在北京东五环外皮村的出租屋内。
如此的生活经历,说“拙劣”一点也不为过。
《我是范雨素》走了哪些光?
《我是范雨素》这篇自传式的随笔散记。从这篇文章看得出,范雨素不仅走光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也“走光”了多个与她关联的人物。
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堪的哥哥姐姐以及倔强的母亲。“走光”自己的小家庭,对于自己的东北丈夫,范雨素是这样描述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范雨素受不了,就带着两个孩子回襄阳老家求助,“那个男人没有找我们,后来听说他从满洲里去了俄罗斯,现在大概醉倒在莫斯科街头了。”
“走光”自己女儿的两个同龄不上学的朋友丁建平和李京妮,并对他们不上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丁建平不上学,是因为妈妈抛弃了爸爸,爸爸生气。再说上学只能上技工学校,教学质量差,上了也难成器,不如干脆省俩钱。
李京妮不上学是因为,“爸爸在家有老婆孩子,可还去骗李京妮的妈妈,生了李京妮”,妈妈发现受骗后气走了。李京妮没户口,就只能上黑学校,她不想来个双料黑。
也有提到了她工作、生活环境的人和事。
比如她目前的雇主——就是一位上了胡润富豪排行榜的土豪,这位土豪有两个夫人,大夫人和如夫人,各给他生了两个孩子。范雨素所照顾的,正是如夫人所生的3个月大的小女儿。
范雨素所在的皮村
还有她的居住环境——北京东五环外的皮村。
这里的村民,个个都是千万富翁。与别处炫车炫表炫皮包炫衣食所不同的是,皮村的村民喜欢炫狗。
“皮村的一位村民,每天领着一支由12只狗组成的狗军队,去工棚巡视,羞辱住在工棚里的农民工。”
范雨素的房东——是相当于皮村下野总统的前村委书记。这名皮村下野总统是政治家,养了两只狗,一只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苏格兰牧羊犬,一只是世界上最勇敢的藏獒,这两只狗组成的联盟天下无敌。
“住在皮村下野总统的府邸,享受这天下无敌的安保,我和孩子都感到生活很幸福。”范雨素这样“走光”自己的感受。
当然,文章着墨最多的,还是雨素的母亲张先芝。这位被民选上去的村妇女主任,执政40年,像母鸡护鸡仔一样护着自己的孩子,81岁还在为儿女维权,结果被维稳人士把胳膊拽脱臼。
范雨素和女儿旅游合影
靠“拙劣”和“走光”范雨素用幽默娓娓道来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那么残酷的底层物语,但却受到中产阶级的追捧,在新媒体平台上火了,并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有多少阴暗与拙劣,就有多少阳光与精巧
《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石破惊天,几个小时内点击阅读率迅速突破10万+。网友们纷纷点赞称奇,一些网络大咖、文学牛人自惭形秽,感叹“自己以前的书白读了”。
“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这个开头,炸不炸!”
人文精神不仅从科研院所开始生长,也从老百姓中间野蛮生长!
如此高的网络评价,掷地有声。
随后,《北京青年报》、《南都人物》等报刊分别对范雨素进行了专访。
连一向以高大上著称的《人民日报》,也在4月26日的第五版刊登评论文章:《感谢那些心怀文学的人》,对范雨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写得好或者不好,本身可能并不太重要,但是“这些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
《人民日报》的评论继而指出:“保留对于文学的热爱,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或许也就保留与创造了人文精神在这个时代转译的可能。”
《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也转载这篇评论文章。
据称,范雨素仅花5个小时,便写出了这篇风靡网络的文章。该文编辑赞叹:“她文笔轻盈,有种难以模仿的独特幽默感。”
然而,在蟋蟀看来,如果我们仅仅从文学的层面来看范雨素的爆红和走光,显然停留在过于肤浅的层面。
《我是范雨素》连题目带标点,大约七八千字,她用近乎素描的手法,平静的讲述,以“我”的遭遇和生活轨迹为线索,把世态炎凉、人生冷暖,以及在社会大变革中跌宕起伏、难以把控的个体命运紧密相联。
5个小时、七八千字,浓缩的是转轨时期,一个出生底层的农家女子44年的不屈与奋斗;抒发的是对诸多不公现象的抗争与无奈。
与其说,《我是范雨素》,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个人的生活与梦想;不如说,范雨素所揭露的,在她“不忍卒读”的生命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拙劣而多元的社会。
为维权被拽脱臼的范雨素母亲
基于此,我以为,《我是范雨素》一文的意义,在于多角度展现出一幅幅活色生香的社会百态图。让众多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普通市民、都市白领,切身感受到底层大众所遭遇的不公与无奈。
文章所指向的如城中村改造、农民工子女上学、农民征地补偿等诸多问题,更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警惕。
当然,有多少黑暗与拙劣,就有多少阳光与精巧。
让我感到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是:
《我是范雨素》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纯真的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的人生态度,让人时时觉得有一种力量和冲动喷薄而出。
感谢范雨素。
她使人认识到:文学与尊严,进步的力量,不仅存在于精英与象牙塔,其实更存在于广大民众。
爱盈利舆情系统地址(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