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百年老店,同样专注于帆布胶鞋,同样有辉煌的历史,同样在进入新世纪有过尴尬的落魄与转型,被耐克收购的匡威尽管已经 109 岁,相比今年准备庆贺 90 周岁大寿的回力,不仅销售业绩喜人,品牌调性和消费者的粘性也相差甚远。
起步都特早
“回力”球鞋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 1927 年,当时“回力”并不叫“回力”,叫“八吉”;由一家名为“义昌橡皮物品制造厂”的华人小厂生产,雇工百余人,聘请日籍技师,日产“八吉”牌胶鞋 200 双。此后,这家华人小厂先后更名为“正泰橡皮物品制造厂”和“正泰信记橡胶厂”,期间经历了诸多风险,尤其是 1933 年的一场火灾几乎把正泰厂推到了破产的边缘。
1934 年 10 月 7 日,上海《申报》刊登了“回力”球鞋征求改名揭晓的大幅广告,由读者投稿、投票决定是否使用“回力”这一名字。最终,寓意“回天有力”的“回力”赢得好评,“回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随后该企业即于 1935 年 4 月正式注册了中文“回力”和英文“Warrior”的图案商标,作为运动鞋的品牌。“回力”一词来自英文“WARRIOR”的谐音,意为战士、勇士或斗士,而“回力”意即“回天之力”,喻指“能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
1934 年《申报》上刊登的“回力”球鞋征求改名揭晓的大幅广告
匡威名字取自于创办人Marquis
M. Converse先生的姓氏, 1908 年,由 15 个工人组成的小厂在马塞诸塞州成立。 1917 年,第一双Converse All
Star鞋问世,就在这一年,一位叫Chuck Taylor的年轻篮球运动员加入了职篮联盟,选择Converse All
Star鞋做的运动鞋。由于他不断地推荐Converse All Star卖给各大学、高中地篮球队,所以 1921 年,Chuck
Taylor便与Converse匡威签约,成为业务代表,展开Converse和Chuck Taylor传奇性合作。
同样风光过
从 20 世纪 40 年代起,回力球鞋逐渐畅销市场,且不时地推出深受市场欢迎的热销款式,其中尤以A字弓型底球鞋,以及创制于 1956 年的“565”型篮球鞋。“565”型篮球鞋,是为当时国家篮球队参加奥运会而特制的,款式几乎和今天匡威正在流行的高帮帆布鞋款式一模一样,是上海胶鞋六厂的杰作,并出口东南亚、北欧等地。直到今天,回力出口到马来西亚的鞋仍然是最经典的 565 高帮帆布篮球鞋,必须是早已过时的绿色橡胶底,鞋底还一定要印上“上海胶鞋六厂”。
郎平与“回力”技术人员研究产品
1979 年,风靡全国的WB- 1 篮球鞋横空出世。这是“回力”具有代表性的篮球鞋, 80 年代最时尚的球鞋,直到今天在“回力”产品销量中都占有较大的份额。日后中国的国家级球星,如胡卫东、大郅,乃至世界级球星如姚明,他们的少年时光也是穿“回力”走过的。郎平、周晓兰、陈招娣等老女排的身影都曾出现在“回力”企业现场,与技术人员直接“对接”,研究哪里需要改进。 1984 年,老中国女排就是穿着“回力”排球鞋夺得二十三届奥运会冠军。
匡威是最早统治 NBA 的品牌,虽然在 50 年代以后,阿迪达斯成为世界第一的运动品牌,但是在美国 NBA 的赛场上,匡威却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从许多当年的照片和录像中就可以看到,早年几乎所有的 NBA 球员都是穿着匡威的鞋子在比赛的。
整个
80 年代,匡威拥有联盟中最牛叉的“大鸟”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作为代言人,凭借伯德和约翰逊无与伦比的市场号召力,匡威的产品在 80
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走俏。 1991 年,匡威成为NBA 官方指定用鞋,All Star鞋款也在 90
年代后迈向巅峰,几乎所有NBA球员每晚都穿着 All Star 鞋款于赛场上奔驰拼搏。
同样落魄过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欧美运动鞋品牌涌入中国市场,人们开始崇尚阿迪达斯、耐克、匡威,“回力”不再是本土的一线品牌了。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回力”鞋不再是人们的首选,更不是时尚的代表了,而是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出。很长一段时间,“回力”出现在批发市场的小摊上,甚至在大城市都不知道去哪里可以买到。
2000 年以后,上海胶鞋公司及所属厂家上海回力鞋业总厂等宣告破产,“回力”系列商标转至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保全,回力公司成为华谊集团独家投资的全国有子公司。
1990 年代,耐克因为崭新的科技鞋款和营销手段,逐渐成为NBA的新宠,匡威的代言人约翰逊因为艾滋病宣布退役,伯德也进入职业生涯晚期,风光不再,而
90 年代匡威新签的代言人问题重重,罗德曼、斯普雷维尔等等,都是球场上有名的问题人物,负面新闻不断。这些因素彻底葬送了这个品牌。2001
年,匡威宣布破产,2003 年,被 Nike 收购。
爱盈利(aiyingli.com)移动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盈利指导网站。定位于服务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移动盈利指导。我们的目标是让盈利目标清晰可见!降低门槛,让缺乏经验、资金有限的个人和团队获得经验和机会,提高热情,激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