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群”二字正式登上互联网经济的舞台之后,社群的光环折射进了各行各业,2015年更是被盛传为社群元年。然而,早在社会学中,就已经有了社群的定义,即在一个领域当中,相互作用的一切关系的总和。但今天我们谈论得更多的是,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社群。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红利造就的自组织社群在线上线下形成聚集效应,通过不断的“实现链接、发生短路、达成共识”构筑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创新商业模式。
社群元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届社群领袖峰会召开、《社群经济》出版、腾讯发布社群生态白皮书、首届社群领袖丝绸之路挑战赛成功举办、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社群经济”研究课题、912社群节在北京举办、社群领袖创业营发起、“逻辑思维”被估值13.2个亿、习近平主席出席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第二届社群领袖峰会召开……
○ 移动终端上群的信息发布数量超过66%
○ 腾讯社群生态报告中对社群的取样研究超过1000万个社群
○ 2015年各种社群主题的大型活动超过1000场
○ 2015年涌现各类“社群”标签的社群超过100个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进入社群元年的这一年,我们每个人都别无选择的存在于多个社群当中,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然而这么多社群、活动、峰会、研究组织只是做了以下三件事:
○ 连接—共识:供需关系中资源主体找到对方的最短路径
○ 链接—共享:一对多的价值最优分布;
○ 联结—共生:形成拓扑状的网络,稳定的共生生态;
连接就是刚才吴霁虹教授提到一个个体供和求之间最高效的生态。社群当中连接的前提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共识,因为有了连接必然有了链接,从一对一的关系到一对多的共享状态。联结这个词,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到在一个社群体系当中无数个像今天在座的个体一样供和求之间最短连接,最短链接,资源的共享状态。就像在很多次微信公开课说过那样“如果微信建造一座森林,社群做的是无数个体在这个里面共生的生态。”
所以,在2015年末,我们似乎都看到了基于“社群思维”下创新逻辑为我们的缔造的未来:
分:产业重构——基于社群标签不断裂变带来的人群越来越细分,为我们带来了原有产业结构的颠覆与重构;比如airbnb、滴滴打车
合:场景合并——在单个主体身上不同标签的聚合,使得很多产品和商业模式产生的场景在重合,比如uber的投资人专车、共享经济的一天等案例
在这个趋势中,其本质是改变了价值实现的驱动力。在传统商业社会,价值的实现由成本品质驱动,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红利使我们的成本透明且本质趋同,物质需求不再成为人们消费核心,消费核心转向精神与情感,今天我们谈到的价值实现更多是由“情感”与“精神”来驱动的。
所以,社群元年带给我们的,是商业向人文的本质回归,是“个体崛起与价值绽放”的新时代。我们不必去和传统企业家竞争资源的所有权,而是通过一个社群运营的规则,来盘活资源的使用权;我们不必去花费高昂的成本构筑基于传统媒体和品牌的“信任代理”,而是通过社群的链接、短路、共识形成基于社群情感与社群精神的信任体系。
社群时代的标志:个体成群崛起
2016年进入社群时代,社群时代的特征个体成群的崛起,在座的各位领袖应该都经历四个时代:门户时代,平台时代,工具时代,社群时代——门户时代消费的是信息,平台时代消费的是商品,工具时代消费的是服务,社群时代消费的是情感。
这样一个趋势当中,明显出现以物质为依托的固有边界正在溶解,以人为核心的情感边界正在相互融合,有理由相信在2016年将进入商业向人文回归本质的时代,也是 “天下为gong(公益/工匠)”的社群时代。
新时代的社群精神与社群契约,是公益精神和工匠精神。
○公益精神是在群体内的利他,每个个体在社群内都会受益,都会实现自己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工匠精神是个体呈现的极致,基于社群共性需求的垂直运营与定制开发,将是社群产品的主要方向。
这也就是我常说的,“有我极致精彩”——作为个体在社群中呈现的时候要体现自己的工匠精神;“无我无处不在”——社群作为整体运营的时候要利他,让每一个成员都价值最大化。
爱盈利(aiyingli.com)移动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盈利指导网站。定位于服务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移动盈利指导。我们的目标是让盈利目标清晰可见!降低门槛,让缺乏经验、资金有限的个人和团队获得经验和机会,提高热情,激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