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知识很性感,知乎很丰满》
1
2014年11月11日,有个无聊的胖子,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知乎,他看了一眼自己的ID,半佛仙人。
出自《半半歌》。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如果他当时用的是后半句的话,他的ID可能会叫半藏森林。
那天他比平时还要更无聊一些,所以刷知乎的时间也就格外地长。在刷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线以后,偶然发现的一个问题引起了他的注意。
“哪些书的结尾语让人印象深刻?”
他脑海中想起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于是写下了。
我爱你,时间没什么了不起。
短短一句话,收获了超过100个赞。
然后,知乎就多了一个创作者。
如果那天那句话丢在了别的平台,或许不会有任何变化。
这很正常,作为一个没有粉丝、没有流量的普通用户,在互联网的许多地方都宛如一个透明人。
但是在知乎不一样。
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知乎的流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哪怕没有一个大V参与,大量的优质流量也会自发汇聚在热门的问题之下,而且赞同数对回答的排序有极高的权重。
这就意味着即使你只是一个素人用户,只要能够创作出被人们认可的回答,同样可能被成千上万个赞同给顶到第一名。
正是因为这个机制, 半佛受到了鼓舞,于是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下去,先是各种抖机灵和神转折,然后就是各种长篇大论,最后是专业知识和行业观察,以及脑洞故事。
他会一直在知乎写下去,哪怕后面他成了一个公众号作者和B站UP主,但是依然在知乎坚持。
像半佛这样,因为知乎,而偶然走上创作者这条道路的人还有很多。
关键是,他们也确实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以知乎会员体系下的盐选专栏为例,盐在知乎语境中,代表的是知识的结晶,而盐选二字,又代表了筛选的严格。
有刑警在盐选专栏写真实的案件故事,最多的时候单月分成拿到了20万元;
有法医在盐选更新自己的办案手记,分成收入接近十万元。
还有更多的知乎用户,他们或是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这些经历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可能司空见惯,但却是大众难以接触到并且非常感兴趣的。
抑或是直接进行小说创作,比如知乎用户狮心收录进盐选专栏的几个故事,为他带来的总收益已经超过十万元,川戈连载的《暗黑桃花源》,分成收入达到十五万元。
一件事情,热爱,并且能赚到钱,这非常重要。
对任何一个创作者来说,坚持下去的终极理由当然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但是能不能赚到钱,则是决定他们会不会因为现实而放弃的直接原因。
从2016年甚至更早的时间点开始,知乎催生了成千上万的各行各业的用户开始内容创作,以及进一步变现,最后融入到知乎的内容生态体系之中。
他们未必是写作的科班出身,就像半佛,其实是一个普通的社畜。
但可能就是某一天,他们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刚好有话想说的问题,于是写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回答,而知友们的互动,又催生了这些稚嫩的写作者坚持下去的动力。
今年的3月21日前后,知乎上会有一系列的内容创作者直播,那些属于知乎创作者的语言和智慧之光,都会在直播里闪现。
从拍短视频的枯燥朱一旦,到把自己的法医从业经历写出来的死者代言人,再到在知乎写了六年科普的一个男人在流浪,都会参与这个系列的直播。
他们生产出的作品,再加上各种听书、图书、课程、杂志,共同构建起了知乎会员体系下的产品链条。
这些产品的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知乎从早期就一直有的行业内专业回答,还是后期逐渐增加的各种不那么知识但是同样有趣的内容,都是知乎这个内容消费生态的一部分。
事实上,从知识付费到更广义的内容消费,这种趋势的转变,本身就是知乎社区多样性的一个例证。
正如孟德斯鸠的地理决定论一样,社区的商业模式,也是由社区固有的环境所塑造的,知乎这种多元化的内容消费生态,离不开知乎这个社区本身。
能让各行各业的普通用户,成为有高质量产出的创作者,这就是知乎模式的核心。
作为知乎非常早期的老用户,我一直有一个感触,就是本质上不是我在写知乎,而是知乎在帮助我宣泄自身的表达欲。
如果不让我上知乎,就一个人憋在电脑前面,我当然也能写东西,但是绝对会写得非常难受,而且选题思路会受阻。
知乎就像一个钩子,那些问题,还有写下回答以后那些粉丝的互动,把我肚子里的货顺理成章钩了出来。
很多人肚子里其实都有货,但是他们未必知道怎么写出来。
而知乎,就是一个可以顺畅地让用户转型为创作者的地方。
一方面是问题提供了大量选题,另一方面就是用户互动带来的创作积极性。
从我的亲身经历而言,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的创作者来说,创作其实是一件非常需要互动的事情。
以前的作家可以花一年时间写一本书,然后再花半年等出版以后收集读者反馈,但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无法忍受这种寂寞的延迟奖励。
幸运的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知乎,那些实时增加的点赞、评论、关注,成为了答主最好的精神奖励。
正是这种精神奖励,刺激了很多写作者开始高强度创作,简单说,就是在知乎写东西,可以写得很爽。
不然你们以为我疯狂水答案的动力是什么。
而且还水了好几年。
2
知乎这个社区,其本身作为一个创作平台的属性,催生出了大量的优质创作者,但是对知乎的这些创作者来说,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知乎会员制度的跑通。
前者让我们开始写东西,后者让我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继续写下去。
纯粹的用爱发电不是不行,问题在于这只适合少数人。我个人已经接近财富自由了,当然可以不求回报地写作——我不差钱,所以“装”的需求的满足和表达欲的满足可以是我坚持写作的唯一理由。
但是要塑造出稳定的内容生产链条,就不能依靠少数人的产出,而要形成一个有生产也有消费,同时也有回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一个小众群体的自嗨场所。
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必须有最实际的利益作为驱动,这个问题非常现实。
除了绝大部分人,也包括可能的创作者,必然会面临的精力的取舍问题,其实知乎会员制度的跑通,对于我们这些知乎内容创作者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写作的精神满足感更多是作为一种爆发性的刺激,而不是一种持久性的燃料。
什么意思?
就是说,那些点赞评论关注可以让一个本来不是创作者的人成为创作者,但是做不到让一个已经开始写作的人一直写下去。
本质上,内容生产也是一个非常疲惫的过程,疲惫的根源就在于“输入——输出”的转化过程。
任何创作者刚开始写作的时候都是非常轻松的,因为他是在释放自身的积累,就像使用了开塞露一样非常畅快。
但是等到他的积累用完了,写无可写,就需要进行持续的输入,才能继续输出。
输入是很累的。把一本书,一种新知识,吃干抹净嚼烂消化透,再转为成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本能,但是对大多数创作者来说,这就是一份工作。
这个时候经济利益就非常重要。即使创作者实际上本身不是为了赚钱才写,但是只有在这个社区写作是能够赚到钱的,他才有动机稳定的去“输入——输出”,而不是等到灵感来了再随便写一点。
如果一个社区的创作者,只有一小部分能稳定创作,而绝大多数人只进行零碎创作,这样是支撑不起一个内容生态的。
生态的组成部分必须要稳定、高效,这就需要创作者有长期有效的驱动力。
知乎把棋子落在了会员制度上。
目前来看,这一步走得极妙。
知乎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整个社区丰富多元化的内容生态的基础上的,知乎的盐选会员和知乎的内容生态,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闭环。
要想理解知乎的盐选会员,就要先理解知乎是什么。
在我看来,知乎的定位,其实是中文互联网上硕果仅存的,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的聚集地。
知乎的本质,人在蒙古刚下军舰吗?是在互联网时代根本搞不清楚真伪的钢鞭的故事吗?
都不是。
这些都是表象,是从bbs到论坛到有互联网开始的任何一个人群聚集地都会有的现象,它们属于匿名模式下的互联网态度,属于人类共有的八卦精神,但是不属于知乎这个“概念”。
它们是知乎,但知乎不是它们。
隐藏在这些表象下的知乎真正的本质,其实应该是一连串的东西——
从中文互联网的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认真、专业的态度,以及由此培养出的崇尚科学、专业、刨根问底的社区氛围。
野有梧桐,凤凰自栖。
有了这种社区氛围,知乎就自然聚集起了各行各业的一大批专业人士。
他们在现实中可能非常成功,在本领域有比较高的造诣,这些人同样有交流和娱乐的需求,只不过他们所需要的娱乐不是短平快的刺激,而是更深度的内容,甚至是自己去生产这种内容。
为什么很多大V嘴上说着退乎,但是最后还是选择回到知乎?
因为除了知乎,互联网上其实已经很难找到适合我们这种人生存的地方了。
微信公众号可以写作,但是交流过于封闭,比知乎少了社交;
微博适合社交,但是平台浅层娱乐的根性会让深度内容水土不服。
作为图文时代的黄金产物,知乎是我们这些人最后的精神自留地。
即使现在知乎已经有了两亿注册用户,但是社区的核心,仍然是由这部分人构成的。
固然,在社区的用户体量变大以后,偏向娱乐消费的内容也在增多,这同样是内容生态多元化的过程。
但最初的这批人对知乎来说有不一样的意义:他们既是知乎的用户,又是知乎精神的缔造者;
既是深度内容消费的消费者,同时也可以转化为这种内容的生产者。
这是创作者和社区的真正共赢。
其实从当年那些联合创始人用邀请码的形式,邀来了一批高知的程序员和科技媒体从业者作为知乎的种子用户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十多年后的今天,知乎会变成的模样。
就像决定小红书调性的,其实是作为小红书前身的香港购物指南上那些热爱血拼和时尚的购物潮人一样,决定知乎调性的,也是当年的这批人。
从知乎一码难求到开放注册,再到各种神回复集锦在网上疯传,涌入了一大批外站新用户,再到知乎的注册用户数破千万、破亿,甚至到今天已经突破了两亿用户,知乎的界面和用户层已经改版了一次又一次,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筛选。
但是在骨子里,知乎仍然是那个知乎。
在2010年知乎创始人周源发布的一封全体信里,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对于知乎的愿景的:
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知乎提供了一个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知乎能帮助每个人去展现自己亮闪闪的一面;
知乎将成为一个由人们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组成的 P2P 网络;
知乎帮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知乎将持续产生高质量、可沉淀的信息,并让有价值的信息和人都关联起来。
从2020年知乎已经跑通的这个庞大而精美,全面而深度的会员体系来看,知乎已经走在了当年创始人所预想的道路,并且还将一直走下去。
我很期待,也很好奇,知乎究竟能走到哪一步。
3
知乎的商业模式和知乎社区生态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甚至可以说,知乎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社区内容生态的基础上的。
盐选会员,实际上是知乎内容闭环的一个链条,既可以说知乎丰富且多元化的内容生态在为会员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也可以说知乎的会员体系本身就在帮助知乎生产内容。
如果和其他网站的会员制度做一个对比,其实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个内容闭环的独特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知乎的会员制度本质上仍然是内容付费的一种,和其他视频网站、小说网站的会员一样,用户都是在为内容产品买单。
所不同的是,知乎的内容消费和内容生产之间,相互转化的门槛非常低。
视频网站的会员是在购买看影视剧的权益,但问题的关键是,视频网站的用户只能成为消费者,却几乎不可能成为生产者。
很少有谁在某奇艺上看了电影以后,马上就去自己也拍了一部,并且被网站买下来吧。
所以在视频网站的逻辑里,购买会员这件事情是单向的。
让更多免费用户付费,是它们的唯一目的。
为此,这些视频网站选择的是给免费用户设置障碍,比如给免费用户看地老天荒爱爱爱爱不完的漫长的广告,或者封锁大量影视资源,引导免费用户成为付费用户。
而知乎的链条是双向的,除了付费以外,普通用户的引导方向又多了一个选择,那就是成为创作者,进而获取收益。
知乎的盐选会员内容是非常多元化的,既有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分享,还有故事创作,甚至有培训课程和考研、公务员经验总结。
如果说那些图书、听书和杂志,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缺乏可操作性的话,那么其他方面的内容创作,其实就只在于一个机遇了。
对于知乎用户来说,他们本身可能就具有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很多会员内容对他们来说,其实创作门槛并不高。
“在本行业内普通的知识,对其他行业的人来说就是一扇通往新世纪的大门”,这就是内容付费的价值所在。
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在知乎上的优质创作,都有可能成为盐选商品并且获得收益。
也就是说,会员制度不但是给用户提供了消费的平台,实际上也是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参与进社区商业模式的平台。
再强调一遍,这是一件双向的事情。
在会员制度下,创作者获得了经济上的利益,这种收益完全可以鼓舞和刺激用户进行更多的创作,让生产和消费变成一件互相促进的事情,最终形成内容生态的闭环。
而同类的文字平台,比如说阅文,虽然门槛比影视剧要低得多,但比起知乎,则仍然要相对缺乏这种转化的空间和便利性。
阅文的会员,看上去也是在为作者的创作内容付费,但是读者去起点的核心目的,就是去看小说的,哪怕知道自己付费的会员给网文作者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不太能起到把读者转变为创作者的激励作用。
再者说,网文动辄以十万字计,创作时间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但是知乎不一样,知乎最终还是一个社区。而社区用户本身就是有交流和发言的需求的,所以这种转变才能没有那么生硬。
这对知乎本身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会员制度起到的这种对创作者的促进作用,完全可以成为丰富知乎内容生态的动力源头。
譬如说,其实我在很多问题和回答的评论区里面,都看到过非常精辟的用户评论,遗憾的是和可以被点赞顶起来的回答不同,这些评论如果发布时间比较晚,就注定只能被非常有限的人偶然看到。
如果这些能够创作出优质评论的各行各业的专业用户,在知乎的会员制度下被进一步开发出了大篇幅的内容创作动力,对整个知乎的内容底蕴无疑又是一次提升。
4
而从知乎以外的层面来看,在整个互联网之中,也存在着一个从浅层娱乐消费到深度内容消费转变的趋势。
换言之,大家看没营养的东西已经看烦了,想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了。
这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开始,而是互联网用户群体在大方向上的回归。
历史是螺旋上升的,互联网用户的口味也是一样。
早期的中文互联网内容的平均质量非常高,因为那个时候能上网的人少,基本上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受过教育的层次属于社会上游。
后来互联网普及,大家都能上网,互联网的内容质量自然就趋于社会平均水平。
实际上后来的互联网内容,无论是质量的上限还是下限,都是比早期的互联网更高的,毕竟用户基数大,而基数大,就意味着有无限可能。
但是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用户的口味仍然是喜欢浅层娱乐性质的东西,这也让深度内容在很长时间里被压制了声量。
但是近些年内容付费的抬头,尤其是知乎社区体量的增长,其实都在反映一件事情,一个现象——
那种属于早期互联网的,内容的黄金时代又要回来了。
有一连串的数据正在证明这个过程的实际存在:
从2016年知乎推出“值乎”开始,再到知乎Live和电子书、讲书,产品数量越来越多的同时,用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至今年的2月底,知乎付费用户数已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倍。
而且这个数字仍然在继续增加,并且潜力无限。
因为人都是会厌倦的,在看多了那些短平快的内容以后,任何用户都会想要追寻更深度的内容。
更慢,没有那么刺激,也不会有太多的快感。
但是更有用,也更有营养。
整个互联网的用户心智正在走向成熟。
高频次高刺激,但是没有深度的浅层娱乐内容正在被用户抛弃,而知乎所代表的深度思考和内容消费,却在从小众走向大众。
“内容本来就是需要付费的”,将在未来的互联网上成为一个共识。
而拥有海量知识产品沉淀的知乎,将获得一个无比广阔的市场。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筹备,这个从注册域名算起已然度过了13年历史的互联网社区,早就为眼前终于姗姗来临的市场备好了货物。
就在当下,知乎的会员体系可以为用户提供超过5.7万个知识服务类产品,其中包括2000多场盐选专栏,近一万场知乎live,3.4万本电子书和讲书,乃至1.1万本国内外杂志,这些都是知乎的“储备粮”。
更神奇的是,对于从社区起家的知乎来说,知乎绝不是一个单纯进行买卖交易的大市场,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消费者本身也是生产者,生产者也可以成为消费者,甚至会员制度会对二者的转化相互促进,相互生发。
这才是知乎真正的优势——比内容社区拥有更成熟的商业模式,比商品市场拥有更健康的社区氛围。
拥有前者才能活下去,但拥有后者,才能活得好。
5
互联网是现实社会的镜子,而内容市场又是互联网的镜子。
内容市场风向转变的背后,其实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大众层面上整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品味这种东西,可以向下兼容,但是很难向上兼容。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所以从前的深度内容、知识付费才会那么困难。
而现在,全民都在往能够欣赏深度内容的方向转变。
有消费需求,就会有市场;
有市场,就会有供应者。
属于创作者的,最好的时代,来临了。
本文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