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打车出行市场的补贴式用户教育走向了革命的尾声,用户对于通过移动互联网叫车这一行为也从最初的质疑、抗拒和博弈逐渐转变成为接受、渴望和拥抱。从几大阵营的乱战到一家独大的局势确立,移动出行市场现已基本完成了用户教育的启蒙改造,向着市场规模纵深化、细分化的深水区发展。
互联网行业每十年都会出现一个风口。上一个风口时代,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商贸行为的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下一个十年,互联网通过技术手段对医疗、金融、出行等领域进行改造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其中出行市场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大象,未来赋予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国内的出行市场,随着政策监管的收紧,行业的野蛮生长正在告别这个时代。滴滴的一家独大,市场的规范化令得uber这条外来鲶鱼对市场的搅局效应已经走到了尽头,先发优势正被剥夺削弱。
从历史上看,美国科技巨头的入华经历无一不是惨痛的,水土不服成为了国际科技企业败退而出的主要症状。以分享经济为理念的Uber和Airbnb这些美国新兴的O2O企业也开始频发地计打着中国市场的主意,但最终成效如何,唱空者势头仍是强大。
近日,国内的出行市场也正在上演着一场由本土守卫者(滴滴阵营)发起的对外来入侵者(uber)制衡围剿战,火药味十足。
滴滴采取联盟战术对抗Uber
滴滴以投资的方式与美国第二大打车应用Lyft、印度Ola、新加坡 GrabTaxi三家全球颇具规模的出行应用,组建反uber联盟,打通各自的租车应用,让用户在出国时能够使用本土的应用获得其他应用的打车服务。
此举有利于滴滴阵营在亚洲及uber的大本营北美区域形成有力强援,以合纵连横之势,在uber的北美大本营中埋下了lyft这颗随时爆炸的大炸弹隐患,让uber在进攻亚洲市场上有所忌惮,从而分散uber进攻亚洲市场的火力;与此同时,滴滴再与亚洲区域其他市场上的相关地头蛇联合并起,发动猛烈的火力正面强攻对其打击,让uber分身乏力,从而制衡牵制住uber在亚洲区域的扩张和发展,除了达到在亚洲市场猛挫uber锐气,消解uber在全球化局势下的布局外,相关成员还将可坐享亚洲市场这块大蛋糕,顺意推出新业务,何乐而不为。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Uber无疑是移动用车领域的霸主。但论及其他国家细分市场的深耕和纵深化拓展,Uber唯快不破式的扩张无疑劣势尽显。
在此给出一组相关数据以作比对:
据滴滴出行战略发布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滴滴专车已覆盖259个城市,预计明年春节前将突破400个城市,同时,滴滴专车已拥有超过500万的注册司机,日均订单400万单。根据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滴滴专车市场份额达到83.2%,居行业首位。
而对于uber来说,目前覆盖的中国城市规模至今未过半百,只有近20多座城市覆盖,而Uber未来一年进入中国100座城市也将成为uber战略目标。
在国内用车市场中,滴滴在国内的许多二三线城市用户均可使用,而对于UBER来说,用户使用范围多只分布在稀疏的一、二线城市,在纵深化和细分化的城市布局上,其深耕细作的步伐显然是不及滴滴的。虽然uber抢占了进入市场的先机,但其后续的市场发力却是严重不尽人意的,这也是大多外来和尚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通病。
在产品线的布局上,滴滴在国内不仅上线了:拼车、专车、快车等Uber已有的产品品类,同时还向出租、代驾、大巴等uber尚未涉及但市场广阔的品类进行延展,近期还推出试驾等新鲜用车方式,在技术的撮合能力、大数据运营、线下业务嫁接方面,滴滴阵营明显更懂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多元化、细化分的用户需求,因而其更懂如何去开垦、精耕细作。
同时,据滴滴出行战略负责人朱景士透露,滴滴平台目前专车日订单量是Uber全球的2倍,是Uber中国的6倍,拥有专车和司机数量上,超过竞争对手10倍。此外,滴滴只花了不到对手1/4的钱就保持了现在的体量。
重压之下uber开始急了
而今,滴滴又撮合了其他三方国家的精锐骑兵,并起而攻,其中Lyft的服务在美国覆盖190多个城市;GrabTaxi目前覆盖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越南等;Ola覆盖印度的102个城市;对于uber来说,这一轮猛攻的发起,显然是难以招架的。在重重重压之下,uber不得不着急寻求新的一轮融资来为这一场防御战埋单。与此同时,uber也着急放风相关融资信息,刻意爆出本次融资金额将用于加速全球市场扩张,并向诸如外卖、快递、无人驾驶等扩展业务中加大投入的用途,以此来震慑此反联盟队伍,同时缓解市场的舆论风向。
知情人士消息称,Uber已经完成自己新一轮的21亿美元的融资,而最新估值据说已高达625亿美元。按照这个估值数据计算,Uber这头独角兽已然是跻身上美国科技巨头的前列。
但有投资人却表达出异见,指出uber在目前如此惨烈的竞争态势下,以Uber目前的业绩还不足以支撑如此高的估值,此前估值暴涨的原因是其闪电般的推进能力,但这种打法在亚洲陷入泥淖,颇有点陷入四面楚歌的感觉。
在出行市场战争迈入竞争的新阶段,考验的是打车应用的商业化能力和出行新故事,uber和滴滴两者在这条道上狂奔争抢资本更青睐有加的认可,在全球市场的表现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对于国内市场的争夺来说,滴滴阵营无疑更具备适宜的土壤,庞大的人口基数、广阔而且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阿里和腾讯丰富的线下生态支持,未来在汇聚相关服务品类,嫁接线下服务上滴滴阵营凭借巨头效应的资源支持,已经优势尽显,虽然uber也存在着它的化解策略,但目前中国市场这块蛋糕想咽下难免存在着一定难度。
资源支持的有限,市场的精耕细作的不足,使得Uber在这场中国出行市场的互联网攻坚战中,已是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