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盈利:在移动互联网初期,人们需要的是对普遍需求的满足,大佬们在PC时代建立的优势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继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1.0之后,互联网进一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交织,细分人群,深度服务,高度跨界,正在也必将成为特征。所有人都爱的东西将越来越少,除了少数通用的工具以外,每个人手机上的APP将会出现大的分化。
首先说细分人群,这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PC时代,讲求的是对人群的一网打尽,需要海量用户,才能支持起增值或者广告的收费模式。大佬如腾讯、阿里、百度、360等都是如此,覆盖的是全部人、都有的、高频次需求。也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初期,人们需要的是对普遍需求的满足,大佬们在PC时代建立的优势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可以,但还没有被满足。招聘类网站可以为这一观点做比较好的注解。招聘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求职者可分为三六九等,公司也可以分为三六九等,职位更加如此,三类一重叠,可能性过于繁杂。因此,大而全的招聘网站的意义并不大,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细分的招聘,如专门针对程序员的、专门针对应届生的、兼职的。购物同样如此,尽管通过大数据可以给予用户个性化的选择,但是由于手机屏幕有限,一页推荐的产品数量非常有限。这时候,越是用户特征集中明显的APP就越能够准确推荐用户喜欢的,能够在最少的时间内抓住用户的眼球。成功案例如蘑菇街,蜜淘,一个针对单件消费层次100元以下的,一个是针对高品质,单件500左右的用户群。其实,人群还可以更加细分,同样是屌丝,大学生和民工又完全不同,同样是高消费人群,家庭妇女和女高管又不同,由于中国市场足够大,这些细分人群都足以支持一个不错的公司成长。
细分人群的背后是深度服务,由于人群被细分,如果还是只有2%,3%左右的付费比例,那是不足以成长为一个上市公司的,付费比例必须乘以10,甚至更高。高付费比的本质就是深度服务。只有服务足够深度,才能让被服务人群产生付费意愿,才不会被竞争对手迅速淘汰。同样以招聘为例,如果向传统招聘网站一样,只收取发布费,那天花板就很低了。必须辅助以更多的增值服务,如培训,猎头,融资等各类深度的服务,才能支持起一家更大的公司。这里就不得不提到O2O,线下服务使整个模式变重,但也使得收费变得顺理成章。譬如家政服务行业,如果仅仅只是将家政公司和用户对接,其服务就相对浅层,客户满意度也不高。而如果深入行业,将服务标准化,培训标准化,则收费弹性自然大幅度提升。如果服务和产品标准化不是门槛,则情感标签会是更重要的门槛。譬如手机,或者更近一点,空气净化器。当这个产品技术门槛不高,也就是产品硬件差异化不大的时候,情感会成为更重要的选择依据。现在几个大热的空气净化器品牌,其实卖的都是“情怀”。
在产生情感共鸣之后,高度跨界就成为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老罗,觉得就是个能来事的中年大叔,但他其实抓住了一整个细分人群(文艺愤青),他选择在智能手机的风口上做手机。其实如果手机失败了也没关系,下一次他可以做空气净化器。或者再拿小米来说,小米做矿泉水,粉丝会去喝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娃哈哈如果去做手机,就难说了,它会和任何一个新进的品牌一样,面临消费者苛刻的挑剔。人群的情感共鸣,可以让他在第一次消费的时候,做出倾向性的选择。在实现高度跨界的可能性之后,公司的估值想象空间理论上就是无穷的。有人说联想比小米的销售额高多了,凭啥两者估值一样。答案就是小米可以高度跨界,但联想和DELL不行。你看,雷军现在不是去做房地产了嘛!分分钟就是房地产的销售额。
很多工具性APP,譬如洗车,希望消费者养成习惯后,用APP去做保养。但消费者很显然不会这样顺理成章的过渡,因为第一,洗车没有提供任何深度的服务,用哪个洗体验都差不多,第二,洗车APP没有情感共鸣,用哪个拿优惠都没有让人感受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溢价和跨界都不可能实现。细节一点说,个人比较看好户外、摄影、体育等产业,他们的人群共通性强,服务可以做到非常深度,因此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文化领域的IP价值将会被体现出来,因为每个IP传递的情感,和体现的人群特征不同,如老罗、暴走、还有最近的冷宫传。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最大的改变是人群差异加剧,每个人的爱好越来越不同,很多人从来没听说的东西也许正在被一波人顶礼膜拜,只要对他人没有危害,大家可以永远不走进对方的世界。在细分化人群的社会背景下,互联网的改变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