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盈利
产品有用还不够,要成为习惯
11 个 App,app营销这是之前豆瓣在移动端干的事。这么做的逻辑是,从数据上看,用户访问豆瓣的目的是不同的,比如看小组的只看小组,查电影的只查电影,所以把它们针对人群拆分开来,一拆就拆了 14 个。这样每个 App 用法明确,用途和体验都有空间可以持续改善,而用户可以各取所需。效果差强人意。豆瓣小组和豆瓣 FM 是豆瓣在移动端上用户数最多的两个应用,有些应用只有可怜的几万用户数,打开情况也不容乐观。
有用但打开次数低,这背后其实是关于移动互联网的一个基本事实——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成千上万的应用,其实最终都在抢夺用户时间。跟微信这种手机里的超级 App 或 2048 这种让人上瘾的小游戏比起来,豆瓣想靠一个单独的工具来抢夺用户太难了,简直不可能。
人是习惯的动物,要抢时间首先要让人们形成习惯,所以现在豆瓣app营销选择了从分散到整合。整合之后的豆瓣所满足的需求很明确,中文世界里最完整的手边书影音资料库。这样但凡遇到要查书影音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打开豆瓣,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
还有一点不要忘了,这些内容只有豆瓣有。
不只是工具,还得让人产生感情
豆瓣的特殊之处在于,放眼全世界的互联网,真的没有一个跟它相像的产品。比如中文世界里最完整的手边书影音资料库这个能力,英文世界里有 IMDB、Goodreads,但它们没有一个像豆瓣这样有完善而强劲的社交关系网络。这么比较下来,豆瓣最有价值的两样东西很清晰,一个是几千万用户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点评和评论。另外则是在这几千万用户之间围绕着兴趣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这些恰好也都呈现在豆瓣App 的这个版本中,而这种取舍绝非偶然。
在社交方面豆瓣是最不让人担心的了,豆瓣一直在基于兴趣的社交这个维度把握得精妙。只举一个例子,2010 时豆瓣曾将需要确认的朋友关系改为双向关注,就避免了变成如微博这种将社交作为炫耀手段的行为,保证社交的质量。
更懂你,才能帮你发现好东西
回到豆瓣的初衷——总结起来两个字app营销:发现。从书、影、音到活动再到去年推出的豆瓣东西,豆瓣其实一直走在丰富发现的这条路上。
说到发现则一定会涉及到推荐,豆瓣其实也在这方面做过多次尝试,比如之前首页改版时加入了「豆瓣猜」,信息流中也插入了机器推荐的内容,豆瓣App 则有可能让发现更强大,因为手机天然能比 PC 更懂你。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App 知道你喜欢看什么书、看什么电影、听什么音乐,喜欢去哪里玩,跟谁一起玩,最近在看什么听什么读什么,它在精神生活的层面构建出了一个你。相对于微信背后基于工作、年龄、职业这种信息构建出来的一个人的 ID,豆瓣所构建的 ID 在某种程度上更深入。
8月8日是一个和过去告别的日子,多年以后,如果回忆起这一天,至少对于豆瓣一定使历史性一刻,因为它宣告着这家公司面临移动互联网这个新世界终于做出了从组织架构到产品逻辑的各方面的转变。这个虽然只用了 1 个多月时间开发出来的产品,背后其实是豆瓣历时 3 年对自我的突破。
www.aiying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