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博,经常看到一些匿名爆料。按理说,没有确凿证据的事情不要传播,但是类似于重庆保时捷女司机掌掴事件也确实是凭着“小道消息”传播开,并引发热议。
如果事情是真的,我们没有关注,真相很可能会石沉大海;如果事情证据还不足,我们就选择传播,又会引起一定的恐慌。在面对一条信息时,我们要靠什么判断新闻的真假呢?
假新闻肆虐的原因
一直以来,假新闻层出不穷,在全球肆虐传播,其背后有哪些原因呢?
1、社交媒体消除了生产假新闻的障碍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播信息的成本巨大,媒体组织要建立起信任,往往需要数年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崛起打破了阻止假新闻传播的界限。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它使媒体界的准入门槛变低,人人都手握麦克风,因此,生产假新闻的障碍也已经完全消除。
同时,随着社交媒体等新闻来源渠道的拓宽,人们可以接收到大量信息,这增加了辨别假新闻的难度,因为大家不得不通过多种途径来核实信息真实性。然而,出于人类的认知吝啬心理,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大脑倾向于使用直觉而不是分析,这更会导致我们对谣言轻信。
2、智能算法背后的认知偏见
随着算法已渗入新闻传播领域从选题到分发的各个内容生产环节,人们关于“算法偏见”和“算法歧视”的讨论也日渐兴起。
总的来说,算法偏见存在于算法设计和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主要包括算法设计者的偏见、输入数据的偏见和算法局限的偏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见都将导致算法偏见,区别在于有的算法偏见是潜在的、不可避免的,有的算法偏见则是人为的、有意图的。然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对于动辄日活上亿的社交媒体平台而言,算法一旦产生偏差,其规模化的传播力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将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影响。
3、后真相泛滥助推假新闻传播
“后真相”作为2016年英国《牛津词典》公布的年度词汇,指的是在一些特定状况下,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没有感性诉求产生的影响大。也就是说,事实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对此所产生的情绪。英国某报刊曾指出:“在这个后真相时代,只要谎话说得毫不犹豫,就能称王称霸。不诚实地越明目张胆,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壮大成功。”
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反映了公众开始不在意谎言,不担心说谎的危害,而更多地去关心某种主张所包含的情感因素,以及这种主张对个人的价值。后真相时代为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丰润的土壤,事实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相比于寻求真相,人们更乐于寻求一种情绪的共鸣。
同时,社交媒体的智能算法也助推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现象,使得相同或相似的观点得到印证和强化,而非不同观点间的碰撞和融合。正如一位专栏作家所指出的:“作为数字部落的成员,人们失去了彼此辩论的机会。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需要不断质疑、核查和问责的制度。但如果人们只停留在各自的数字泡沫中,就很容易情绪化。在英国脱欧公投时,这种情绪化随处可见……”
于是,当今新媒体出于吸引流量的目的,他们乐于迎合受众心理,将一些真实新闻事件炮制成夹带了包含大量情绪、观点甚至主观臆测的“私货”的内容,刺激读者的感官和情绪,吸引他们转发。失真的非理性的新闻故事意味着对部分真相和细节的抛弃,更多虚假新闻被制造和传播。
腾讯新闻也曾推出过《较真》栏目,网友可以提交自己认为不实的或是想知道真相的事情,编辑部会进行查证,告诉你新闻的真假。
当然。除了我们需要提高个人的信息检查能力,新闻产出者也该用严格的专业标准要求自己,对产出的内容负责。真实性是新闻价值的核心,只有确保真实性,新闻报道才有权威性和影响力。记者负有厘清事实的责任,新闻媒体工作者在解决假新闻问题上负有重要职责。在这方面,“一字一句皆要有出处”的传统媒体应该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此外,由于目前社交媒体主要是孕育假新闻的温床,因此平台方也肩负重大责任。一方面,媒体平台应该扩大参与领域,为公众提供透明和良性互动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完善并创新治理手段,比如增强与第三方权威机构的合作、组建专门的辟谣队伍并扩大宣传、创建有社会影响力的事实核查栏目、利用算法技术主动触达谣言易感人群,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算法推荐机制,让用户能接受到更多不同立场的声音,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打击虚假新闻。
尽管就目前来看,假新闻一时半刻无法做到彻底根绝,但如果媒体能多一份责任感,平台多一份监管,受众多一些媒介素养,想必舆论场上定能多一些清朗之风。
参考资料
[1]谷雨访谈:《“后真相”时代,公众已不在意何为真相》
[2] 周思思:《假新闻成因及对策探讨——以2001年到2005年“十大假新闻”为例分析》(2006)
[3]詹姆斯·卡森:《假新闻的泛滥及治理》
[4]唐远清,李秀丽:《从Facebook看美国社交媒体的虚假新闻治理》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