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制定规则可以在需求管理工作中取得极大的便利性,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后期与运营沟通的成本。
在需求收集和需求排期阶段,通过事先制定规则,过滤掉一部分无效需求,可以大大减少后期与运营的需求沟通成本。
我在负责需求管理的初期,经常陷入需求沟通的窘境:运营大堆地提需求过来,很多时间花在过滤无效需求上;制定需求排期,大多运营都不满意。后来通过规范需求流程、制定需求调研规则,并坚持落实下去,渐渐达到了需求高效沟通的目的。
将需求流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目标。
一、需求记录
运营按照需求管理表格填写需求。表格中大致包含以下信息:需求名称、需求描述、提出者、提出时间、重要度、紧急度等。
这个过程中,运营可以从3个方面考虑需求的性价比:
- 需求是否能够解决成本问题:是否可以减少金钱支出、降低沟通成本、减少时间花费。比如增加批量操作功能,可以减少运 营在重复性工作上花费的时间。
- 需求能够解决百分之几的问题:如果只有3%的人遇到了问题,这个需求做与不做区别不大。
- 需求所能解决的问题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如果问题是短期的,需要综合技术开发时长考虑需求该不该做。
运营在边写边想的过程中,能培养评估需求轻重缓急意识,无关紧要的需求甚至不会再提上来了。
二、运营内部需求评审会
每个运营组需要开展组内需求评审会,主要确定两点:
- 探讨运营所提出的需求,是否有其他不需要依附于产品的解决方案:通常组内运营的工作都是类似的,也许这个运营遇到的问题,别的运营早就摸索出了解决方案。
- 确定必要的需求,并集思广益产出更优方案。
- 确定组内的需求优先级,便于产品经理辨识需求。
内部评审实际上是给了组员之间沟通的机会,达到工作信息互通的目的,进而帮助产品经理过滤掉部分非必要需求。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要求对于运营来说会比较高,或者考虑需求性价比、出需求方案明明是产品经理该干的事儿。
但是我认为,需求的评估是层层筛选的,所有的需求都一股脑汇总到产品经理那儿,势必增加了与运营撕x“为什么这个需求不能做”的沟通成本。前期让运营对自己的需求形成清晰的认识,是可以过滤掉部分无效需求的,后期的需求沟通才能够更加高效。
三、运营与产品需求评审会
1. 会前准备
产品经理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好需求调研的四个步骤:需求收集、需求挖掘、需求评估、需求分析。
① 需求收集:运营内部需求汇总至产品经理处。
② 需求挖掘:对需求进行需求挖掘,与需求方一对一交流,探讨需求本质,排除无效需求,对必要需求输出MVP版方案和完整方案。
③ 需求评估:根据KANO需求模型及当前业务方向,分析需求的重要性和紧急度,定下初步的需求排期。
④ 需求分析:结合技术资源,对排期的需求作出需求分解。
比如:“这个功能耗时太多,技术人太少,做出来也不确定能不能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就先做个MVP版的功能试试吧”;“这个功能不是很复杂,而且的确做出来挺有用的,直接一步到位没什么大问题”。
2. 会中讨论
每个运营组出一个需求对接人,与产品开展需求评审会,主要确定4点:
① 工作信息互通:不同组别的运营负责的工作内容差别较大,必要的信息同步很重要,这样才能让大家知道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难处,才能促进相互理解。
② 一致明确公司目前主要的业务方向,围绕业务去开展需求排期。
③ 产品经理讲解需求排期结果和需求方案。
④ 假如对排期不满意,运营可以提出意见,产品经理评估合理后,再作出排期调整。不合理的需求要坚决说不,并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
3. 会后结论
产品经理将会议的排期结果和需求方案同步给各个运营组。
四、产品与技术的需求评审会
- 会议成员:产品、技术、运营(必要时可以让运营参与)。
- 会议要点:产品与技术讨论需求细节,得出最终的需求排期和需求方案。运营旁听,可以实时了解需求排期过程,不需要产品经理会后再次讲解需求排期调整的原因和结果。
执行需求流程一开始会碰上一屁股的钉子,坚持不断沟通、积累经验后,就能发现效果越来越明显了。但还会碰上一两颗钉子,因为需求永远都解决不完,没有完美的需求排期,只有更好的需求排期。
本文由 @fi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作者。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