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和运营真的是相爱相杀的一对儿,有时候你会看到他们做在一起讨论活动方案,有时候你又会看到他们在老板面前互相推卸责任。那么作为产品经理,到底应该如何对待摆正位置,与运营携手共进呢?
产品设计时要考虑运营可行性
在一款产品从0到1的过程中,产品经理对产品有着几乎绝对的掌控权。但是当产品从1到N时,产品经理请你认清自己的定位,摆正产品和运营的关系。尤其是互联网产品,运营和产品岗位的良好配合,才会让产品体验和公司业绩齐头并进。
这里我不得不提目前国内产品经理的现状:大部分的产品经理以原型设计、项目管理为主要工作,而忽视了真正产品经理应该关心的事情:用户分析、需求确认、以及产品上线后的营销运营方案。
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让用户用起来,进而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或提高用户解决问题的效率,这是产品存在的意义。因此产品设计时,就要考虑运营属性,而产品运营时,也不能忽视产品特质。
在实际岗位中,国内很多App及Web公司,有专门的产品规划岗位,负责产品需求的调研、产品线的规划及对产品上线后运营的思考与效果估计。
在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新产品线需要产品经理提交BRD(商业需求描述)或MRD(市场需求文档)来描述产品愿景。你可以简单的把这些文档看成一个产品的可行性分析,实际上它们在促使产品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产品营销与运营。
成功的产品,一定配有成功的运营思路
互联网产品,往往希望通过UGC(用户生产内容 )的模式,激发互联网用户的参与度,提升产品的黏性和延续性。
一款互联网产品,在刚上线想要脱颖而出,一定会有特定的用户需求或用户场景,并解决了特定用户的实际问题。在拥有这样的产品特质后,用户逐渐聚集,形成话题和讨论,从而实现用户量和内容量的双激增。
但是随着用户量和内容的不断增长,你会发现即便是垂直领域的用户,也会有不同的类型与维度,用户需求被再次细分,你想要满足更多更精细的用户场景,于是你会不断的增加分类、或是新功能。
这时,运营的作用开始彰显。他们会不断地挖掘和分析用户产生的内容,做内容整合和分发,从而创建内容的新类别。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和运营会逐步发现,内容太多了,分类只能方便用户寻找想要的内容,那对于没有明确的内容需求的新用户,要怎么办呢?
给用户做推荐和推送。
如果是一款非常垂直领域的App,那么大多数情况会直接在首页放一些推荐位来进行产品推荐,再配合一些应用场景的弹框跳出、日常的运营推送,就可以有效地提升用户对App的打开率,和新用户的转化率。
▲ 小红书的内容推荐和喜马拉雅的首页推荐
如何是一款有社交属性的产品,那么通过社交关系进行内容或产品的推荐将变得极其顺畅,将社交圈内的用户信息进行对比,相同点可以成为推荐的大方向,而差异点可能成为吸引用户的意外惊喜。
▲ LinkedIn:在首页推荐用户和工作机会
如果是一款用户群体大而泛的App,那么需要引进一些基于关联分析或用户习惯的自定义推荐机制,通过对用户历史使用记录的机器学习,挖掘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定向推荐一些“用户感兴趣”的内容。
▲ 今日头条:通过用户浏览记录和手动屏蔽进行定性推荐
因此在产品被用户用起来之后,你会开始考虑如何让更多的人用?如何让用户用得更久?如何让用户用得更好?
产品经理已经无形中开始站在运营的角度思考产品的方向,互联网产品的成功,离不开一位有运营思路的产品经理。
产品的使用者(用户),也包括运营人员
相较于社交类App,内容类App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站在风口抓热点,拿独家信息换大流量。因此相较于社交类App,内容类App的持续运营显得尤为重要,这类公司的运营部门也获得更多的内部话语权。
消息、或者资讯、或者内容,自人会说话以来,就无法被机器完全替代。内容的创造和串联都离不开人工,而内容的传播和推广也离不开人工的筛选和润色。因此,针对内容类App,产品有很大的责任把运营人员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
当运营人员成为产品的使用者时,他们甚至可能使用频率会比普通用户高上数倍,而产生的价值和普通用户也有天壤之别,你需要特别重视运营人员的使用场景,同时也要具备甄别运营需求的优劣的本领。
在给运营做运营需求时,要静下心来和运营讨论用户场景,站在运营的角度思考需求是否必要,以及如何进行设计。要让运营提出明确的需求和预估运营效果,当产品设计出来之后,也要和运营再三确认是否符合运营的想法。
除此以外,运营的需求往往涉及用户使用的前端和运营人员使用的中台,因此很多运营需求的设计,要优先考虑运营人员如何高效工作的产品目标。比如:CRM系统如何对数据进行排序展示和导出?用户私信如何实现群发?前端如何埋点中台如何查询?运营人员权限如何分割……
中台的产品设计不要求太多美观,但是需要产品经理格外细心有条理,才能让运营人员用起来得心应手,提高整个团队的效率。
运营需求不是一味的满足,也不是一味的放纵
有的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有时候会陷入一种误区:让运营自定义的东西越多,就是越为运营考虑。
错!如果让运营自定义越多的内容,无形中给运营增加了越多的工作时间和压力,同时也会让产品的体验变得没有那么稳定。就如同押宝一样,过多地把产品体验效果压在运营的能力之上。
不仅如此,给运营太多的发挥空间,有时候需要技术人员开发更多的中后台功能。而开放自定义功能给运营后,你可能会发现运营并没有高频率地去更换自定义的模块。这不仅浪费了开发资源,也给平台的稳定性带来更多变数。
就App的首页来说,动静结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利用一些算法来做推荐和展示,同时又保留一些运营可以自定义的模块,让用户有一定发挥的空间。如此一来,既不用担心由于运营人员的变动而导致的用户体验波动,也可以让运营在产品的基础上,做一些运营活动。
在和运营讨论使用场景时,也不是听之任之,运营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要反复确认功能上线后的运营思路与预期效果,并且在每次运营功能开发上线后,对此复盘和改进。
“不能强求没有Bug的程序,毕竟代码是程序员一行一行写出来的”
你也不要强求每个产品功能都是爆点、都能解决用户/运营需求的,毕竟产品和运营都是人做出来的。少一点急躁,多一点耐心。
本文由 @ JiLL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作者提供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