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从产品思维中抽象出“无我”、“稀缺”和“平衡”3种产品观。
无我
什么是“无我”?看似有点玄学的味道,这和做产品有什么关系呢。
每个公司、每个产品、每个产品经理都称自己家的产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果真如此吗?
“我觉得用户应该需要……”,更多的情况下,是以用户的名义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好的产品是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作为用户需求的转述者,撇弃个人的一切喜好偏向,把自己清空为一张白纸,上面只忠诚的记录用户的需求。
如此,便有人会问,为什么有些产品没有做充分的调研,甚至是通过拍脑袋的方式,也取得了成功呢?
这些拍脑袋的产品经理或老板可能是该产品的典型用户或者具有强大的同理心(经验)。用户是他,他就是用户,那么他的想法便是用户的需求。拥有强大的同理心是“无我”的一种状态。(我觉得是“无我”的低阶状态,不知这样说是否合适。)
真正做到“我不是我”是极其困难的,要和自己经年累月形成的认知进行抗争。即便做到了“无我”,那就一定会成功吗?就像“我想要一匹马车,你真给了我一辆马车”。(分辨用户的真正需求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讨论)
稀缺
经济学中有对稀缺的描述:相对于人类多种多样且无限的需求而言,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
稀缺不仅仅是经济学中的专有名词,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北京的房是稀缺的,如若不是,杜甫先生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早已实现;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是稀缺的,如若不是,世界范围内也不会有局部的冲突与战争;过去的时间是稀缺的,如若不是,我们便可以在时间的维度空间来回穿梭。
同样,产品也有它的稀缺性,如资金、人才、市场,等等。其中,盘子容量和用户可支配时间是两种特别重要的稀缺资源。
盘子容量,就是盘子可以容纳的空间(规模)。比如说抖音,定位于年轻人的音乐社交短视频,假定中国15-24岁的年轻人群有2亿,这款APP就不可能像微信那样,做到9亿的日活。那你可能会说,我可以让大爷大妈也来“抖一下”,可以。不过,这样做是不是已经远离了原先的目标用户和定位呢。因此,很多产品从诞生之初便有一个无形的盘子对它的容量做了标的。
用户可支配时间,指的是刨除吃饭、睡觉以及工作等时间之外的,用户可以独自使用和处理的时间。每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不会因为你长得好看,就多给你几个小时。所有的产品都来竞争用户的可支配时间,用户使用某个APP的时间变多了,相应的,其他产品的使用时间便会减少。
由产品的市场规模和用户可支配时间等资源的稀缺,所有的产品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竞争,甚至一个APP内的不同板块也存在竞争。
平衡
先不讲“平衡”,先来说一下“克制”。
很多人都说,微信是很一款很好的产品(当然,的确如此),微信很克制,张小龙很克制。真的如此吗?为什么朋友圈有广告?为什么有各种第三方入口?我们不喜欢广告,我们只想要一个可以安安静静聊天的工具。你克制好了,这些全部去掉。
所以,我觉得微信不是“克制”,而是“平衡”。微信要平衡朋友圈里要不要加广告,加多少,如何加;快手要平衡要不要把直播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拿出来做;微博要平衡,直播答题这么火,我要不要跟进。面临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平衡。
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让各方的矛盾降到最低(消除矛盾是不可能的),需要反反复复、深思熟虑、融合各方利益而得出最优解,这个过程十分考验产品经理的能力,决定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难。
不过,在实际的产品开发中,平衡的权杖并不在产品经理的手中,而在老板的手里;甚至不在老板的手里,而在投资人的手里。而作为悲催的产品经理应该怎么办呢?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培养说服他人的个人魅力,以“无我”的用户需求为基础。
写在后面的话
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一个矛盾体,或者说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文章中要做到“无我”,不过,文章中也有很多“我觉得”的观点。
说实话,以我自身的产品经验和经历,并没有到达谈论产品观的高度。不过,沟通可以促进思想的交流,只当抛砖引玉,碰撞出更多的想法,来弥补自身思考的局限和不足。
作者:Alan,书与远方的逐梦者。公众号:产品铺子(ID:iampmzeng)
本文由 @Ala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