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拔河游戏中的优势怎么产生?
vivo用几百万片芯片、相比之前60倍的订单搞定了高冷的美国制造商,这是用规模去主导产业链的例子。
中国庞大的市场,让宝马 101 年历史里,首次把最核心部件工厂置于德国之外的地方:中国沈阳。
对于企业而言,或许这只是一次主动布局。但站在中国的角度看,这是拔河赛共赢的结果。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说——
如果打开拔河脑洞,你就能看懂——中国增长会不会遭遇天花板?
当然不会,因为在拔河游戏的规则之下,在供应链构成的互联互通的世界里,天花板根本不存在。
接下来,是感谢赞助商环节,罗胖说他们是全中国最知道该跟什么样的用户站在一起的品牌——
问: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如何?
终点站脑洞
第 五 个 脑 洞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关乎每个人的选择。
一直以来,中国虽然发展迅猛,但发展模式貌似并不独特。
对这一轮中国经济奇迹的解释,流传最广的当属日本学者提出的“雁阵模型”——
这个转移就好像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亚洲四小龙、中国……
言外之意是:中国虽然规模大,但干的是低端行业,不可能永远是“世界工厂”。
就连我们自己,也对此深感纠结……
十年过去了,预言并未应验——
清华大学的魏杰教授说,中国正在启动一次全新的全球化。
不论是日本的经验,还是西方的“比较优势理论”,都解释不了现在这个啥都做、啥都行的中国。
2017年,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给罗胖带来了2017年最大的一次思想冲击。
施展把这套思想体系打磨成书,《枢纽》,本次跨年演讲首发
对于这个问题,核心着眼点在于——到底是西方国家不愿意干?还是他们干不了?
第一次产业革命造出的火车能用至少30年;
第二次产业革命造出的汽车大概能用10年;
可是,本次革命,造出的手机只能用1年……
比特世界拖着原子世界飞速迭代,这是任何原来的制造业体系都承受不了的速度。
当西方国家整体进入了创新经济时,它只做观念层面创新,必须把生产流程外包,把转型的成本和风险甩给别人。
当年诺基亚引以为豪的生产线,恰恰是拖死它的沉重肉身
这个承包方必须能同时满足效率和弹性——这两个矛盾的要求,放眼世界制造业领域,只有中国可以做到。
中国的供应链网络由很多专业化、高密度的小企业形成,既有高度分工带来的效率,又有随时动态重组带来的弹性。
1 毛钱成本的打火机,可以拆成 28 个零件完成制作
有了精细化的能力,可以实现灵活对接
这也缘于中国超大规模的独有禀赋,恰巧在特定时间踩对了节奏。
◇◆◇
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各地兴起“开发区”“产业园”大潮,形成了很多既有“高度分工效率”又有“高度网络弹性”的企业群落。
大量开发区涌现,大量农民工进城……这时出现了巨大历史机遇——西方国家产业升级,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创新经济。
于是,中低端制造业很快大量转移到中国,形成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网络。
「得到」专栏作者、也是投资人的王煜全老师,对未来全球分工的判断是——美国科技、中国制造、全球市场。
只有中国制造,才能够赋能美国创新,让美国创新落地。
10月25日,沙特阿拉伯为机器人索菲亚发了公民身份,王煜全劝说这家机器人制造商——一家美国西雅图的公司,把总部迁到中国香港,就是为了靠近中国制造业基地
何帆老师从另一个角度也解释过这件事,在他的「得到」专栏里就提到过——中国承接产业转移之后,“产业间贸易”变成了“产业内贸易”。
80年代的中国,干的就是“产业间贸易”,成品换成品,十几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
现在我们干的是“产业内贸易”,苹果要生产iPhone,中国分担其中的部分环节。
规模不再只是规模,规模本身就是能力。
可是,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产业会不会转移呢?
特朗普希望苹果的生产线能迁回美国,但库克的回答是——
只有在中国,能找到足够的人才,和满足要求的供应商。
如果你理解了这些,你会得到关于产业转移问题的答案:产业不会转移出去,中国制造业已经是“大者越大,强者恒强。”
如果制造业向外转移,除非是这三种情况:
1. 对供应链要求不高、对远距离物流成本非常敏感的制造业工厂(而非整个工业体系),能转走;
2. 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网络会向东南亚自然扩张(而非转移);
3. 出现无法想象的技术变革、行业大洗牌的时候……(罗胖认为短期内几乎不存在这一可能性。)
这个“终点站脑洞”,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
中国是兼具效率和弹性的供应链网络,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其中一站,而是终点站。
问:中国能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全球空间?
枢 纽 脑 洞
第 六 个 脑 洞
在《枢纽》这本书中,施展老师有一个很重要的判断:
“中国一直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只要它变了,系统也随之变化。
自变量说明中国的重要性,但还不能说明在全球结构中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是争来的,是世界格局演化中逐渐形成的。
我们来看看非洲这几十年经历:
二战结束后,非洲有西方国家急需的资源,日子很好过;
但在1970年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将经济结构转向第三产业,西方繁荣时期反而成为了非洲最悲惨的10年,屠杀、饥荒、政变……
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谁来填?——中国。
看一眼这个中国人最喜欢的数字,8 ,中国在哪儿?就在这个销魂的小蛮腰的部位。
西方国家与欠发达国家的经贸循环必须经由中国,中国是全世界的路由器,是全球经济体系的“枢纽”。
8 的下半部分,是欠发达国家,通过中国这个制造中心,把产品出口到全世界;
8 的上半部分,是西方发达国家,反过来促进中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能力。
中国不仅向原材料产地国家输出资本和基础设施,向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工业品和创新落地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在参与塑造全球秩序。
西方不输出繁荣和秩序,就要被输入贫穷和动乱。
这个过程,也一定绕不过中国。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直接援助非洲,但最终换来的是非洲的腐败丛生和战火不断。
西方国家也曾尝试绕过政府,给非洲人民提供生活用品和粮食援助,可是反而摧毁了非洲的本地经济,企业倒闭、农民破产……
帮助建立秩序,必须把简单的金钱援助,转为具体的经贸过程,这只有中国可以做到。
中国2016年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总额为 361 亿美元,占非洲外资总额的 39%,世界第一。
这不是简单的投资,而是把非洲和全球连接起来。
西方通过中国投放秩序,欠发达国家通过中国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繁荣。这就是中国的枢纽作用。
◇◆◇
把视野放大,中国作为超大规模国家,历史上一直在发挥枢纽的作用。
19世纪中期,大清帝国的海关税收做担保,通过汇丰银行筹款1500万两白银的军饷。
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安定了中亚地区的动荡局势。
这是一个将海洋世界的资本秩序,转化为政治秩序的例子,转化的媒介正是中国。
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都是中介和枢纽。
这是中国的历史宿命、时代责任,也是我们的中国式机会。
以上中国式机会的“枢纽脑洞”,是由《枢纽》一书引发
施展老师也是《中国史纲50讲》的大师课主理人,这本书集聚了施展老师关于中国历史三千年演进逻辑的思考
2017年即将结束,罗胖想到了 1776 年的英国,那时的英国完全比不上欧洲强国。
直到瓦特改进蒸汽机引发工业革命、亚当·斯密著成《国富论》奠定经济学基础,英国走上全新的道路。
从一堆眼花缭乱的事实中,把一个全新的东西指认出来,这是思想的力量。
三个半小时,回答了六个问题,回应了六种焦虑,在六个脑洞中我们认出了六种“中国式机会”。
带着对中国式机会的思考,我们一起进入2018!
人 生 算 法
跨 年 之 后
2018年正式到来,罗胖先自拍,然后宣布发个红包。
连续登录 「得到」App30天,据说会收到罗胖的红包
在过去一年的最后一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机会”,但是——能抓住机会的终究是少数人。
我们还需要一套人生算法。
人生算法不是一把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我们具备概率的思维模式,通过不断反馈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
罗胖抛出一个问题——
第一个按钮,一百万美元。第二个按钮,50%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50%的机会什么都没有。
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罗胖说:如果你考虑过风险,那你的做法一定不是最好的。在真实的世界中,可以有两全的方案——
例如跟别人合伙,分摊风险;或者把这个机会2000万卖给别人……
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是为风险定价,本质上都在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
通过算法的迭代,成功的概率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是“人生算法”的力量。
所有真实的人生场景里,我们面对的其实都是第二种选择——任何好事,都只是“可能性”,需要通过努力、实践,还有算法,去逐渐逼近它。
罗胖牢牢记住了达利欧的这段话——
人生算法的道理并不难理解,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和人生心得,都是人生算法。
喻颖正也写了一个公式:
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加强它。
你抓住中国式机会,就是更大概率的事件。
罗胖说,回看过去这三年多的创业,不仅让他摆脱油腻的中年生涯、摆脱了中年危机……
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算法——对知识的转述和再加工。
而罗辑思维、“时间的朋友”,「得到」App,都是这个算法的不断重复迭代的结果。
算法的力量,会给我们足够的回报。
2018 年已经开始,大家分头前进,各自启动自己的人生算法。
下次相聚时,希望每个人都会像木心先生所说的那样:
“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