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苏梓霂,三节课志愿者,现为百度产品经理。
我是三节课的第4期学员,也是三节课的忠实粉丝。
那时的三节课,规模不大,就在航天桥附近的一间小教室里,就好像90年代的新东方。
那时的我,只是个误入了互联网行业新人,每天写一句“Helloworld”,却并不知道这世界到底什么样子。
或许生活就是无数个机缘巧合,在15年秋的某个周末,我也成了这间小教室里的一个听众。
是的,一个听众。与其说我希望成为一名产品经理,还是不如说是被老师们讲的内容吸引了,想变成他们一样的人。
当时还是两整天的线下课,四十几个人挤在一件小屋子里,6、7个人一组,基本都没有可以随意走动的空间。布棉老师向大家传授了他的独门秘籍:『产品画布』场景、用户、需求这三个词也被牢牢地画在大家的脑袋里。学以致用,那也是我第一次还原使用场景、定义目标用户、梳理需求,第一次画一款app的原型图。而luke老师更多的是让我们在感受,感受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感受这个产品从0到1、从1到100的过程。一款产品其实是鲜活的:它会不断积蓄力量,快速试错。它会有独特的品性,卖点结合爆点,不断成长。同时它也会面临困难:可能是方向的不确定性、来自竞品或是投资人的压力、甚至可能是南方忽然变冷的天气。在困难中不断成长,最后取得压倒性胜利,或者就真的失败了。初初成为产品经理的人,多数都有个成为乔布斯的梦想,也正是这种被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事业诱惑着。
当然,作为三节课的灵魂人物,老师们也是多面的:我们还有永远在找酒托的路上的明骚的布棉老师,和不停让大家猜猜看:我是不是有两个宝宝的一直在卖萌的luke老师。
但凡是在三节课这个地方呆久了的人都会觉得,这个地方有种特质:让人觉得温暖。所有人都无比渴望成长,也无比愿意帮助大家一同成长。
和小伙伴们一起开起了三次元,包括后来的三人行、三页书,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把有意思的事情和所有人分享。
我是三节课的第一批志愿者。每次只有一个下午的活动,但是大家都会提前两三周开始准备,就为了让每个参与者觉得不虚此行。一起确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流程、看场地、买物料、拉赞助、找嘉宾、设计各种游戏环节。还记得第一次设计海报的是阿路(林路平);做专题页面开发的是远洋(陈远洋)和我;主持人是美女主持彦祖(王晓晨);制作ppt的是小白(白宇)、韩莹、向维(赵向维);负责场控的”京东快递员”大成(张志成);负责现场摄影的娘娘(李宁);帮忙出文案&设计游戏的小猛哥(王猛)、小鲜肉(林浩潮)、晓梅(刘晓梅)。现在想想满满的都是回忆。
第三次三次元是在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一间孵化器。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有璨老师和冬琪老师。当年的老黄还正『青春阳光』,我还一度以为是没有买票就想过来蹭课的学生。而冬琪已经很有中学老师风范,用他的话说: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老师。
她温暖,但绝不是象牙塔。
产品马拉松,是一个玩中带血的活动。一个环节一评分,每逢评分必淘汰。随时可能面临自己的小组被打散,随时有可能同组的小伙伴被抢走。听说后面的马拉松,有同学为了优化方案直接睡在了实验室、更有人为了深刻理解目标用户,直接去了gay bar。也是大写的佩服。
说到实验室,她是三节课拥有过的第一个『大型集会中心』。一个坐落在酒仙桥地区的三百多平米的超大loft。说起来,我也见证了从选址、装修到投入使用的过程。我们在这里办公、开课、三次元、马拉松、3.3;我们在这里周年庆、一起跨年、吃火锅;无数次xbox、桌上足球、狼人杀。我们在这里见证了三节课的起步,也在三节课陪伴当中不断成长。
三节课让我从一个不知道如何设计单个模块功能的新人,慢慢成长为形成自己一套方法论的产品经理。老师们也用他们各自的方式让我们更理解这个世界。
我是苏梓霂,一个做过前端开发的产品经理,现任百度商业产品经理。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