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讲的方法基本上在所有创作中都会用到。

创意这个东西,让人捉摸不透。 它既科学,又很玄妙。 它既理性,又很感性。 它既是思维发散,又是思维聚焦。 它有很多方法论,有时又要抛开全部方法论。有人说创意没方法,就是要多读书、看音乐剧、看电影、看艺术展、去旅游,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等等。 其实这是一个很“矛盾”的方法,既然创意没有方法,那读书、看音乐剧、看电影、看艺术展、去旅游等等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不叫方法叫什么? 看似创意毫无方法,而恰恰这些“毫无方法的方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几千年来都存在的巨大方法。 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 创作的本源,一切都是混搭!





“我并没有发明什么东西。我只是把几个世纪以来其他人构思的发明,组合成了一辆汽车。”——亨利·福特


如果你需要看它的瓶子 显然,你混错了社交圈 如果你需要尝一尝 说明,你没有品尝它的经历 如果你需要知道它的价格 翻过这页吧,年轻人好吧,到这,我就不多说了,这是很明显的remix。大家可以细细体会这中间的复制——转化——结合过程。 据说,当时万科花园新城的这个广告还得了大奖。 再回到20多年前,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pell)创造出他的神话故事叙述框架模型,并著书《千面英雄》。


- 复制(copy)是一切的基础,
- 转化(transform)是改变是想法的关联,
- 而结合(combine)是创意的形成。

复制 copy
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的复制、大量的看、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录、 大量的观察生活,不停的积累自己的“复制库”。 准备一个便签,把你看到的每一个有趣的事物、案例、段子、一段影片、一条对话、一个灵感都记录下来,分门别类,这可能 就是你将来的创意库,时不时翻一番都会收益匪浅。 只有量变才能产生质变。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要创意,别人能高效而你只能死想,最后推脱于“创意是需要时间的”。 因为别人早就建好了自己庞大的创意库,只需要去找灵感转化结合,而你只能想破脑袋或者一个一个去临时找案例。 绝大多数创意不是要艺术,也没听过哪个创业家是凭空造出产品,不要想着无中生有, 那可能是上帝该干的活。转化 transform
然后,我们需要去转化这些收集来的东西,去发现归纳它们的形式、总结它们的规律套路、挖掘它们的本质,把它们转化成自己可以用的东西。并且进行关联拓展。 平常可以多做这方面的思维训练,比如: 可以进行主题联想发散,给自己定一个主题,然后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围绕主题进行无限拓展。类似于九宫格思考。 可以玩罗生门思考法,就是站在不同人的立场去看同一个问题。同一件事,不同人,不同角度,阿猫阿狗的叙述方式和心理感受都不一样。 可以尝试新瓶装旧酒,也就是用你所知的各种新形式、内容、语言来包装旧的东西,突破墨守成规的思维。 可以学会不断的问为什么,不只是被动的接受各种事物和信息,而是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还可以是因为什么… 还可以玩功能发散,就是选择一件生活中随意可见的常用物品或产品,如杯子,尽可能多地说出这个东西的用途。结合 combine
最后,就是和现有东西的结合。 如果是结合你的产品,没有彻彻底底了解你的产品之前,不要轻易结合;如果是结合你的目标用户,没有足够的了解他们之前,不要轻易结合。 以上。 创意这个东西,确实让人捉摸不透,它玄之又玄。 但是,有一个方法:REMIX。 也有一个公式:creativity=copy+transform+combine(创造力=复制+转化+结合)。 至少,它能帮你造出大量的idea。 还有比想不出点子更糟的吗? 作者:木木 来源:微信公众号:木木老贼 本文由 @木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