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意识和暗示
- 怎么暗示
- 内部暗示
潜意识和暗示
稍微接触过心理学的,对潜意识一次都应该不陌生,百度百科有非常权威的定义,但我这里不想用这个定义,用我自己的理解。潜意识是我们整体意识层面未被我们觉察到,但是又一直在运行,影响我们行为的一部分,是我们内在情感、信念的集合体。 用一个大家都有过的体验来解释一下潜意识和意识的区别。我们见到一个人的时候,没来由的就觉得很讨厌,想走开,但是你没有走开,是因为这个人是你很重要的客户,走了就搞砸了,或者是你七大姑八大姨的,走开就会被批评。不走开的理由就是你理性的意识层面,而讨厌是你内在感性的潜意识。也就是说潜意识和意识没有统一,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身心不合一。 暗示就是通过各种中介事物潜移默化的给与个人潜意识以印象和诱导。看到这里应该清楚了潜意识和暗示之间的关系。也明白了在讲勾搭用户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到这两个心理学名词。我们就是要通过各种中介事物给予我们内在的潜意识以影响,从而引导个体的行为的改变。如何去暗示?
暗示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做到暗示呢?其实我们日常中都在受着这种暗示,连我们现在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也是从出生以来一直受到暗示形成的。我们还是缩小到产品层面来谈。我把它划分为两类:内在引诱和外在引导内在引诱
内在引诱脱离不了人性层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关于人性、社会性的书籍。我这里主要讲几个方面。 (1)从众性 从众性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影响,放弃独立思考从而跟随大众的思想或行为。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团队中都拥有IPAD,你也就下意识的的购买IPAD,而不管自己是否需要。 比如一些邪教组织都统一服装、统一行动,少有私人物品,这是从众性从外在约束来达到目的,统一的教义对你洗脑这是内部认同的手法。从内外都运用了传染和暗示来让你顺从和认同,人怕孤立,尤其是群体生活中,而人又是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生活的。 从远古时代起,为了安全和繁衍的需要,人结群而居,并在这此基础上发展出文化和宗教,直到现在这个基因都还在我们的DNA中传递。拿我来说吧,在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我是不用的,我觉得QQ已经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没有必要再去下载个微信来用。但现在呢,我为什么都在用微信,而QQ基本不用了呢,就是因为我的朋友、同事、甚至老板都在用微信了,不可能我坚持自己而不随大流吧。 最经典的例子,还是那个举头望天,然后所有人不分青红皂白也抬头望天的笑话。在我们运营产品的时候或者活动的时候也会利用到这个心理。比如在自媒体平台运营自媒体,每篇文章发布后,都会去做一些流量和评论,这样给其他用户的印象是这篇文章肯定不错,这么多人阅读和留言,然后会主动点开,甚至评论。在做活动的时候,我们会找点“托”营造一种氛围,引诱更多人来询问。讲件自己搞笑的事情,在武汉户部巷玩的时候,看到一个地方排好长好长的队,我跟朋友都没看清卖什么,就决定先排队,这么多人排队肯定好吃,排到的时候才知道是卖面筋,不过还真是很好吃。 (2)个体性需求 一体有两面,有阴就有阳,有负就有正,做为人也是有两面性的,我们有不愿被孤立、排斥的群居生活的需要,也有个体独立存在的存在感。每个人对自我的价值、成就来自的就是这方面,这是我们区分其他人,也是找到同类人的所在。你看这几年流行的社群组织,不就是一群价值观、爱好相同的人聚集而来的吗。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自我价值、自我实现放在金字塔尖,物质、安全需求放在塔基,可以看出人在追求精神,思想的前提是物质得到极大保障,而现今这个社会,正是符合这一形态,这是个不缺乏物质的社会,人们开始追求独特性,有时候穿一件漂亮的衣服跟人撞衫了,心理都不太舒服。我们越来越愿意为了符合自己价值观、信念、独特品味的产品买单,就算付出高一点的价格,这里面不仅有产品功能,还含有身份认同。就拿小米的粉丝来说,他们买的不仅是手机,还有这手机体现的情怀和价值观。你看看多少企业都推出定制化服务,可窥一斑。 不管是从众性,还是个体性,还有下面说到的情绪都脱不了我们对安全和繁衍的需求,这是人性的根本,也是欲望的源泉。远古时代结群而居是为了抵御外敌、猛兽、找到婚配对象,一个人独自生存,自身安全都不可控了,更不要说哪个人愿意跟你结成夫妻一起不安全。你可能会说,结群而居发展出从众性就好了,那个体性是怎么冒出来的呢。你看看人类的近亲——猩猩,也是群居动物,他们也是分等级的,猩猩王强壮,打败其他猩猩,获得食物和交配的支配权,从心里和身体上都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感。那么人类呢?也不外乎如实。当我们拥有更多资源、能力的时候我们的支配权、成就感才能得到实现,身心也就更安全。你们有时间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男女择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3)正/负面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 之所以要把情绪单独提出来说了,是因为现代人越来越受到这个的影响。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导致精神发展跟不上来。尤其是负面情绪的积压是非常大的,为什么我们物质丰富了却快乐的人少了,为什么我们有房有车有妻有子却不幸福?为什么凌晨一两点了还在微博上刷不停?为什么“路怒症”越来越多?为什么抑郁症越来越为人所知?这后面就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情绪。我们都在追求正面情绪,为什么追求?是我们处在负面情绪中。

相关阅读
聊聊用户的惯性行为的养成 本文由 @静若秋筱 原创发布。【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