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登录

其他登录方式

绑定手机号

注册

我同意用户协议

忘记密码

用户协议

绑定手机号

近期有不法分子打着爱盈利的旗号,制作“爱盈利”名称的App,并伪造爱盈利证件,骗取用户信任,以抖音点赞赚钱或其他方式赚钱为名义,过程中以升级会员获得高佣金为名让用户充值。
爱盈利公司郑重声明:我司没有研发或运营过任何名为“爱盈利”的APP,我司做任务赚钱类产品从没有让任何普通用户充值升级会员。我公司产品均在本网站可查询,请将网站拉至底部,点击“关于我们”可查看爱盈利相关产品与服务。
温馨提示:当遇到此类问题请拨打官方电话或添加官方微信,以免财产损失。爱盈利官网地址:www.aiyingli.com。
  • 推广与合作
X

互联网产品研发是个“吸金黑洞”?

来源: 2538
爱盈利(aiyingli.com)移动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盈利指导网站。定位于服务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移动盈利指导。我们的目标是让盈利目标清晰可见!降低门槛,让缺乏经验、资金有限的个人和团队获得经验和机会,提高热情,激发产品。

有时候做互联网产品就像去看中医,总有一种很悬的感觉。

互联网产品研发是个“吸金黑洞”?

“公众号 10万!”

“小程序 20万!”

“APP 100~200万!”

“云平台 1000~5000万!”

“互联网团队 20~100人!”

“互联网XX总监年薪 100~200万!”

瞅瞅这狂躁的圈子。创业、投资、互联网+让互联网成为这个时代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不敢错过的“风口”。不管是金融还是保洁,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农药化肥,甚至是TII咨询正在洽谈的“互联网+殡葬”,哪个都离不开互联网产品。

然而大多数初入者,并不了解这里的水有多深,要么傻傻的问:“2万块能不能搞个APP?”要么被人坑的只剩下APP。

这跟二十一世纪初漫山遍野做网站很像。那时,找个广告公司、外包公司做个网站方案,随随便便就要几十万;一个年产值几千万的小公司在一个网站上的花费就能有几百万;土豪公司还有花几千万的。把能想到的所有功能都往上加,复杂到一定程度,就不叫网站了,改叫“门户”。统计一下点击率,日均PV不到100,才发现居然没几个人用。然后再花钱投推广,每个月都要整进去几十万。才发现这是个吸金黑洞。

“吸金黑洞”黑在哪里?

第一黑:无法量化复杂度

互联网产品研发的实现方式是“编程”。大家天天叫码农码农的,把这个职业叫的越来越像劳动密集型职业。但实际上,同一个功能可以用10行代码完成,也可以用100行完成,甚至1000行代码,水平差距非常之大。在面对未知领域时,编程会转变为科研工作,需要通过各种研究试验才能实现。

很早以前我在华为做咨询的时候,我们讨论过很长时间如何量化程序员的产出,但时至今日也没有科学的衡量办法,于是还在用着“代码行数”这样的傻瓜指标衡量。

那对于没写过代码的老板们,衡量和评估互联网产品研发的真实复杂度,是绝对没有可能的。

第二黑:无法量化实际产出

现在很多外包计费方式是按页数,这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计算方法。但是一个包含100个业务逻辑的页面和只是单纯显示静态信息的页面是天壤之别的工作量。于是外包方会很自然的选择最简单的实现方式——“写死一切”。就是完全不考虑未来的可扩展性,只解决现在的能看到的,哪怕加个菜单项都需要重新开发。这样一来成本大大降低,实现难度大大降低。虽然非常短视,但是你却看不出来,只有当你开始使用的时候,才发现到处都是问题,简直无法使用。看似所有的功能都实现,但实际实现的只是1/100的功能,如果没有经验根本看不出区别。

第三黑:无法量化个人贡献

那我自建个团队总能解决吧?会好很多,但是你会面临新的问题。如何给他们评估绩效?如果人家一天只写了10行代码,你能说人家没有贡献?当然不能,人家可能一直在思考解决方案。如果出了一个BUG,花了1周时间还没解决,你能说人家没有努力?不能,定位问题本身就很难。

第四黑:无法预估资源投入

以前做内部系统,业务变化不大,整几台服务器够用两年的。现在做互联网产品搞一波活动,带宽可能是平时1000倍。波动极大。特别在早期业务刚刚上线的时候,你很难预估需要购买多少计算资源、带宽资源。虽然现在云端都能自动扩容,但是你的预算还是无法做出。

第五黑:无法随意下贼船

千挑万选选择了一个供应商或者一个团队,做了半年还没出来,你想要换别人,但是因为代码的复杂性,别人很难接手,要推倒重来。于是你退缩了,只能祈祷这拨人赶紧做出来。但是不知不觉又过了半年。。。

这可能是最让人苦恼的问题了,骑虎难下,即便你坚决换人,但愿意接烂摊子的人也没几个。

有时候做互联网产品就像去看中医,总有一种很悬的感觉。

谁赚了大钱?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程序员十恶不赦,坑了不少资本家的血汗钱。恰恰相反,我所认识的程序员几乎都是非常靠谱、老实、善良的人。他们的经济条件也最多算是个小中产,相比他们没日没夜的加班,他们的收入真的算不上多。

坦率讲,做互联网产品研发是个辛苦活儿,所有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赚大钱。

那这几十万几百万到谁的腰包里去了?——时间

所有的成本都消耗在时间里,都被浪费掉了。追根溯源,产品的问题占60%,研发的问题占40%。

产品提出者的三大问题

诸如企业老板、业务负责人、创业者、投资人等产品提出者因为缺乏互联网产品研发经验,最常出现三个问题。

好高骛远

延续着工业时代的规划思维,喜欢做长远规划,喜欢功能大而全,喜欢一次性成型。即便团队建议聚焦做减法,也听不进去。总觉得不考虑周到不踏实。于是开发周期必然很长,等拿到产品一用,发现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甚至对当初自己的决定都不记得了。

变化莫测

一天一变,我都说少了。随时都有可能变化,甚至推翻之前的决定。因为根本就没想清楚。那为什么不想清楚再做呢?因为想不清楚。提出者可能只有使用过几十个APP的使用经验,根本没有产品规划与策划的经验。同时又不了解真实用户的需求,只能凭借自己的心性做产品,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自然随心所欲,变来变去。

过度乐观

所有对未来充满美好预期的人都会陷入过度乐观。做互联网产品更是如此,总觉得有了它就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有了它就能有大批客源,有了它就能大幅降低成本。于是一切从好处想,从最希望的产品形态去想,忽略掉所有细节、忽略掉所有异常情况,于是预估的3个月,结果做到9个月才出来第一个版本。殊不知,互联网产品中正常业务逻辑相比异常业务逻辑,工作量和复杂度只有后者1/10不到。

互联网产品研发的“三新一旧”

即便是很多互联网公司,对互联网产品的研发经验也相当不足。原因可以总结为“三新一旧”。

行业新

互联网行业至今也不过20年,互联网深入传统行业产生的互联网+至今也不过4年(艾老思曾定义2013年为互联网+元年)。对于互联网而言,传统行业的人是新手;对于互联网+而言,互联网人对传统行业也是新手。大家都是新手,谁也不比谁强多少。

技术新

各种编程语言、技术架构、基础平台每天都在更新,天天学都跟不上。小程序推出没多久,各个公司就已经纷纷开发相关产品。

虽然技术门槛在降低,但是面对眼花缭乱的选择,如果没有十年功底,很容易做出错误选择而错失良机。

人员新

程序员、产品经理,有点经验的都去做高管了,真正干活的始终是刚刚工作2,3年的,经验不足是行业常态。再加上与互联网有关的项目裂变式发展,人力资源严重紧缺,没有公司不缺人,于是滥竽充数便随处可见,贡献不多,埋坑不少。

方法旧

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但是支撑产品创新、产品研发的方法却非常老旧。如今尽人皆知的“敏捷开发”是在2000年提出,2012年才在国内普遍接受,但是真正掌握的寥寥无几。而在此之前,互联网产品还在延续着工业时代的研发方法,如IPD、瀑布等模式。

如何才能最低成本最快速度研发?

互联网产品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因为它的特殊性。我从2010年在腾讯提出“极速研发模型”,到现在已经7年了,不断在各类不同场景中验证和改善“极速产品研发”方法。在解决互联网产品研发成本和时间问题上,可以将思路概况如下。

第一步:找个有经验的产品经理

不管你做没做过互联网产品我都建议你找一个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作为产品的设计师。他需要承担几个职能:

  • 把你的想法变成可实现的路径
  • 与你PK,砍掉那些不切实的想法
  • 充分考虑异常情况
  • 充分洞察用户需求
  • 管理产品研发进度
  • 持续收集用户反馈

第二步:洞察用户真实需求

不管你是不是用户,你都应该先忘记自己的诉求,因为你的诉求一定是大于用户的。找到真实的种子用户,倾听他们的需求,分析他们背后的诉求,识别出最广泛的痛点诉求,然后再来设计最佳解决方案。

克制!一定要克制自己想法和冲动,让自己成为用户的代言人。

第三步:非研发手段极速验证

直觉思维让我们想到就要做,但理性告诉我们,那样成本太高,我们需要利用各种现成的资源、物料、平台,来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核心诉求。这个过程中尽量不去动用研发手段。例如“解放碑”希望研发女性电商社区APP,但是他们并没有立即动手研发,而是先在豆瓣平台开设小组,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来运营目标用户,从中挖掘需求、验证需求,获取种子用户。

第四步:给产品一个定位和边界

给产品一个的定位:

  • 精确——没有模棱两可的理解
  • 边界清晰——明确的知道什么不应该做
  • 微小——小到不能再小的范围

但这非常难,难在这三词无论怎么描述都是模糊的,都有很多可发挥空间,似乎做到了但是实际又没做到。

就像我当年做TII咨询,定位“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咨询”,感觉非常清晰的定位,但实际越做越发现,这个定位的内涵太多,可发挥空间太大。但自己是不知道的,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是很难去优化自己的定位的,这个时候应该找个有经验的旁观者。

第五步:周版本极速迭代验证

精益创业里提出的MVP是个非常好的概念,但是Minimal的定义是模糊的。经常有人告诉我:“这已经是最小的最小的了。”但是,我仍然可以帮他再砍掉9成的功能。所以,我建议定一个硬性指标,每周产出一个可用版本,逼迫产品设计人员把功能拆开实现,逼迫开发团队能够快速产出。这样便使得产品提出人和用户每周都能使用产品,持续收集反馈,验证产品功能。即便修改,成本也非常低。

做一个有方法的追风少年吧。

 

作者:艾老思,互联网企业管理专家,《腾讯之道》作者,前腾讯首席敏捷管理教练。

本文由 @艾老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SELECT dw_posts.ID,dw_posts.post_title,dw_posts.post_content FROM dw_posts INNER JOIN dw_term_relationships ON (dw_posts.ID = dw_term_relationships.object_id) WHERE 1=1 AND(dw_term_relationships.term_taxonomy_id = 3083 ) AND dw_posts.post_type = 'post' AND (dw_posts.post_status = 'publish') GROUP BY dw_posts.ID ORDER BY RAND() LIMIT 0, 6

京ICP备15063977号-2 © 2012-2018 aiying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