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社群的概念在互联网上升温之后,在互联网风口的人都纷纷观望到这个新的趋势,与此同时,不管是网络上还是书店里开始出现各种各样内容来讲述社群。社群被炒热得像一座待开发的小金矿,相信许多人都有一种不跟风做社群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的感觉。
目前社群的热度逐渐降温,这对运营来说或许是件好事,在社群的光环褪去之后,反而更能看清社群运营的本质,因为社群运营整体在走向理性。写这篇文章也是想站在互联网运营的角度,聊聊我对社群的「理性」看法。
1、社群只是工具,它只能锦上添花
早期踩着风口做社群的绝大部分人该碰壁的已经碰壁了,该成功的也已经开始闷声发财了。社群只是工具,它不能让你的业务起死回生,但能帮助你的业务锦上添花,做好产品才是关键。在网络上疯传的一些成功的社群案例,包括混沌研习社、吴晓波书友会,都是建立在原本就不错的业务或者产品之上的。相信大部分案例是用社群这个概念来包装自己的业务,少部分才是真正的利用社群高效的信息流通特性做起来的。
目前大家主要熟知的是基于微信发起的社群,除了微信其实还有QQ、脉脉、陌陌、贴吧……拥有「IM+建群」功能的互联网产品都可以供我们做社群。这些创建社群的IM工具大家应该很早以前就有接触,只是当时忽略了它的价值,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少。
2、社群的低门槛,适合产品冷启动
用户加入社群门槛低,无需下载注册既可享受内容服务,非常适合冷启动阶段的项目做第一批用户获取。可以说社群能够有这种能量还是得归功于微信的全年龄段网民覆盖,把早期我们到QQ群用讨论组拉人活效果放大了。
在2015年有不少产品才用在社群开微课的方式来获取用户,其中不乏有做几百个微信社。但是这些初期用社群来获客的产品,在用户量大了以后发现社群留存率低后,也不好做召回,现在基本开始转型做app了。
总的来说,现在好的社群基本不再只是社群了,人多的还在做社群的真相往往是因为这三点原因:
-
一是没app开发能力,不能把在社群里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化;
-
二是不知道目前自己社群里的用户带来的收益,能否抵扣开发费用;
-
三是本身业务属于用户增长缓慢的工作坊模式,业务上决定了不需要独立开发系统来支持。
3、社群管理效率低,运营尽量远离
基于运营视角,社群是一种运营手段。在社群的用户还比较少的时候,社群用人工管理起来还是效率蛮高的。就目前我们运营社的管理能力来看(20个自愿者+1个机器人),5000人问题不大,但是到50000人之后估计会混乱了,管理起来会很吃力。毕竟社群做不到互联网产品那样,你可以轻易的知道产品里面的哪部分人群最活跃,社群每天输出符合要求的内容有多少以及每个渠道过来的社群用户质量如何。
也就是说,当社群人数过多的时候,原本社群便于沟通的优势也不再存在,消息的精准度和效率可以说不如产品的push。这也是为何我们只是看到很多小企业在做社群,反倒是用户量大的app基本不会拿做社群说事。大产品的运营不提倡自己去做社群,但是愿意创造社群这样的工具,用产品运营手段来用户交流起来形成更高的粘性。
4、社群价值,来源运营目的
虽然大产品的运营不会被要求去做社群,但是他们会被要求达成某项产品数据指标。比方说,你是某自媒体平台的内容运营,有一天被要求你所负责的类目每天需要产出100条阅读量十万+的文章,这个时候其实你可以用社群来运营那些高质量的作者,用社群这一工具加强和他们的连续互动提升内容产能,及时解决他们在产品中遇到问题。(脉脉在上线话题功能前,邀请了300位活跃度高的用户参与内测)当随着产品本身优质作者增加,能够轻易的做到100条的量时,如果管理精力有限的话,建议可以把这个社群关闭,因为它只是你的运营手段,不是你的原因价值。
可以说前面的例子中提到的任务量在大公司里算轻松的了,在正常情况下会是领导给你安排一个用社群模式完成不了的活,当领导要求你每天产生1000条阅读量十万+的文章,你该怎么办?在初期可以用社群试水运营效果,后续你会被逼着的把社群摒弃然后用更高效的产品功能来完成你的工作。比如,在贴吧看贴功能的早期,我们会选择用社群组织志愿者来寻找贴吧里的优质精华贴,同时还会继续和数据组合作做内容挖掘工具,来让产品自动挖掘优质内容。
好了,说了蛮多关于社群奇葩观点了,这里我用另一个特立独行的社群观点做个结尾吧!
相当长一段时间,可以说社群被妖魔化,在早期创建个微信群就可以叫社群营销,现在真的得静下心运营才能够有勇气说自己在探索社群。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了解社群这个工具,然后基于自己的运营目的去用好它。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配合着第三方工具来玩,通过实现社群的数据化运营,了解你的社群活跃和用户分层情况,尽量可以清晰的评估做社群运营这段时间让它对业务产生了多少的价值,而不再是说自己的创建了几个社群,在社群里拉了多少人。
爱盈利(aiyingli.com)移动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盈利指导网站。定位于服务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移动盈利指导。我们的目标是让盈利目标清晰可见!降低门槛,让缺乏经验、资金有限的个人和团队获得经验和机会,提高热情,激发产品。
相关文章推荐
-
以“得到”为例,浅析知识变现如何与社群结合
撰文|伟航编辑|危敏爱盈利是社群媒体,讲述社群故事,传播社群理念,分享社群运营经验,探索社群商业模式。“150”是著名的邓巴数,即人类有效社交人数上限约为150人,“幂”指乘方。“爱盈利”寓意,社群能有效突破150的邓巴数限制。本文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
-
透过刷屏事件看社群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凯文凯利在20年前曾说过:在一个社会化的环境当中每个人都是节点,他们接收信号也传播信号。当我们看到朋友圈的刷屏事件,以及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时,我们会发现,现如今的连接模式早已不再是中心化的流量分配,而是去中心化的网状拓扑。前阵子参加的一个金融会议的时候....
-
粉丝网运营中心总监:开启你的粉丝时代丨河北
文:刘然介绍:现粉丝网运营中心总监文源:运营小咖秀举办运营干货沙龙之河北高校站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部分转载;违者必究!明星直播,明星与粉丝互动的一个流程:互动案例:粉丝盛典:我们初步定在10月份,给明星颁奖,邀请粉丝参加,一个粉丝的规模盛典。网星:区....
-
对于社群,你究竟了解多少?
社群经济正在成移动互联网的核心经济,在现如今的生活里,碎片化时间中实时在线与沟通成为常态,一时间,人人都在谈社群,然而,究竟一个社群的构成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社群会容易夭折,社群如何才能做到蓬勃发展?关于社群的构成因素1、一个社群里多少成员最为合适?著....
-
APP运营:如何打造独有的社区文化
对于社区类产品来说,功能、UI、交互、甚至机制都没有决定性的竞争壁垒,很容易被复制。比如,你肯定不能告诉VC,这个社区的核心竞争力是功能牛逼或者页面炫酷,这些层面很难体现产品的价值。单纯只是一个社区或社交媒体平台,在目前这个阶段是很难生存的。出路有但....
-
从流量池概念分析社群运营
社群的存在聚集了一批拥有相同爱好,相同目标,甚至于相同利益的人群。然而,当这一批人聚成一个团体的时候,社群仅仅发挥了它存在的作用。而社群运营的成功与否,才决定这个社群价值能否得以实现。在分析社群运营之前,我们先引入另一个新的概念流量池。所谓流量池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