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完即走的简洁
坦率的讲最早听到这句话”用完即走”是在一个线上微课老师的吐槽,大概表述就是这句话只适用于微信这种高粘性、高活跃率,有大量用户基数的产品,而我们平时设计产品的逻辑应该是增加用户的打开率和使用时间,想办法将用户留在我们的产品上。
这次微信公开课中,张小龙对这句话做出了解释。是否用完即走就在于做产品的心态和产品定位,是要做平台还是要做工具?是用帮用户杀时间还使要帮用户省时间?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微信属于前者但张却认为微信属于后者。
尽管从数据分析层面来看,微信已经毫无疑问成为手机上最耗时的应用。然而它的设计初衷确是帮助用户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因为归结初衷微信是一款工具产品,而工具的最大价值就是帮助用户提高效率拓展肢体的极限。我们之所以在其上消耗了大量时间,仔细深挖其实是我们能用这个工具创建更多的链接获得更多价值。我们从来都不是在微信上消耗时间,而是在微信建立起的一个个通道上更高效的与他人协作这件事上消耗时间。
从这个层面来讲,微信其实更像哆啦A梦的任意门,它的价值在于缩短了连接成本,使链接触手可及随时随地。
好的产品不需要克制
《技术的本质》一书中曾经指出,技术发展存在两个必然趋势:
1.遏制不住的复杂化
2.回不去的低端
我们今天使用微信会惊讶的发现微信的功能是如此的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简陋。所以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微信在开发过程中做了尽可能的克制。而克制其实更可能表现为对自我的阉割,就是想做但为了简单而不去做,是为了简洁的简洁。
现在我们谈到最多的一个设计原则就是简洁。然而简洁却从来不应该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过程、一个途径、一个方法。其本质是让抵达用户的体验尽可能简单、流程尽可能缩短,让用户减少思考的成本。所以简洁从来都不是功能上的减少或者设计上的克制,不是横向的做减法而是纵向的做除法。而这种做除法的本质动因就在于对功能存在的合理性和产品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
《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96年重新回归苹果的乔布斯在面对繁杂的产品线时,召集所有管理层人员,然后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十字坐标,而坐标的四个象限中分别对应的是,iMac、iBook、Power Macintosh G3、Powerbook G3四款产品,其余所有的产品线全部砍掉。这种看似自废武功的做法其实是建立在对公司业务定义和未来趋势的预判上。苹果的本质是一个流行文化的科技公司,而未来则是属于个人电脑的时代。
再把注意力放回微信上,前面说过在张小龙看来,微信的定位是一个更高效的连接工具。而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去考虑,微信上所有增加的功能都会呈现出两个根本功能特点:
- 一是用户连接抵达的最终终点是人而不是一个物或事情,一个公众号大V也好、一个熟人也罢,其本质都是建立人与人的连接,所以微信的服务号和微商做的没有起色,而公众号却风声水起,正是这个原因所致。
- 二是及其高效的建立第一点中所述的连接,所谓的用完即走也好,功能上设计的克制也罢,其目的无外乎在于使有效连接更高效,这里请注意有效两个字,这个度很难把握,多一点就成了微博、今日头条这种内容分发的产品。
综上,微信设计上所展现的疯狂简洁,正是一种对微信是什么这个本质的深刻反思下的外在延展。张小龙说手机是人类器官的延伸,这点PC做不到。而正基于这个本质的发现,微信才成为了这个器官的核心组成部分。
所以回答下为什么好的产品不需要克制呢?因为好的产品本身已经超脱了工业上的设计原则而发展成了一个自生长的生态。就像教皇方济各所说“上帝并不是像魔术师一样挥动魔杖就创造了宇宙万物”,一个生物生长出哪些器官而又湮灭哪些功能从来都是适用于环境的选择。同理好的产品也会根据市场不断更替自身,而团队的力量只不过是在遵从这个必然的规律罢了。从来不是克制,而是坚持初心是适应是合理,我想这个就是乔布斯所谓的好的产品是有灵魂的罢。
小程序的分享、入口、独立及其它
入口模式
同为免安装形式的轻应用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无需下载,即搜即用”,由此可见轻应的提出是想利用百度搜索所带来的巨大流量动力,从而实现引流作用。而张小龙则指出小程序将不会在微信设置入口,虽然能被搜索到,但会极力限制搜索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我们分析其实是为了倒逼用户通过线下扫码的形式进入小程序,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更有效互动,而这么做其实是基于张对移动流量入口形式的判断,在2012年张小龙曾经提出“PC互联网入口在搜索栏,移动互联网入口在二维码”。
搜索就会涉及到排序、涉及到商城推荐、最不起也要搞个月度十大大流行小程序排行版,而商家或者小程序开发者的精力自然将会被更多的迁移至怎么排进前十而非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的本质上去,而这也将与小程序的开发精神所背离。正如汉默巴彻所说“我们这一代人中最优秀的头脑,都在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这太糟糕了”,所以如何引导开发者可能就是决定生存活死亡的大问题。
服务用户对象
轻应用在发布之始,宣传的重点就是如何将用户更高效的引导至你的轻应用上和如何让你的轻应用能够更快地连接到百度全家桶,即所谓的“破壳检索,智能分发”,在整场百度大会上李彦宏几乎都未曾提及,一个轻应用到底能为安装者带来什么?相比轻应用的真正使用者百度更加关心的则是商业用户的长尾价值。
而在腾讯公开课上,除了最后在谈到小程序能够实现的功能上,张小龙始终是在试图告诉我们,小程序能为我们做什么,我们在什么场景下会用到小程序。小程序不等于微商、不等于服务号、更不等于公众号,甚至他们之间近乎做到了完全地独立。我想也许小程序和轻应用关心的对象自出发点开始就如此的不同,百度关心的是如何将对的人引导到对的轻应用上,关注的是应用的提供方;而小程序则更关心是谁在什么情况使用小程序,并用之解决什么问题。从根本上说两者没有好坏对错之别,不过是与其基因属性导致的原因分割不开。记得有位前辈说过“阿里的社交怎么做都像是在做电商,腾讯的电商怎么做都像是在做社交”如此而矣。
订阅及推送形式
无论是百度的轻应用还是微信的公众号,或者说现在手机应用的互动模式,消息推送都是一个热点功能。消息推送的本意其实是为了免去用户主动收集信息的延时性和不准确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较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优势。然而随着信息爆炸加上应用开发方对消息推送的毫无节制的乱用,最终造成了手机上的红点灾难 ,我们最终无法分辨什么是有价值的推送什么是广告。
正是为了避免这种乱想,小程序采取了比公众号更为严厉的消息推送机制,商家几乎无法向用户发送主动的消息。虽然具体的机制原理会上并未公开,但这个出发点的初衷则是真正体现了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小的设计理念。让用户安静的使用,还原工具的本质。
核心战略
在2012年正值百度从PC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的迷茫期,而在这期间百度轻应用作为一个被高度重视的发展方向,显然承受了本不该属于创新性产品的太多历史重担,即要兼顾PC上的搜索业务又要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特性,即要整合原有业务体系又要开创出一套新移动互联网的执行标准引导市场,更甚者那时的手机App应用红利尚未被市场消耗完毕,一切都方兴未艾,又怎么会有人舍弃这块大蛋糕呢?
就在四年后,微信的DAU已经突破7.68亿。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这个数字意味着微信的根本使命“连接所有人”已经完成,而下一阶段就是连接一切。所以小程序身上除了市场创新几乎不用负担任何责任,我们都在说微信小程序,然而它在微信中没有入口,它和公众号近乎隔离,其实也意味着小程序与其说是微信的一部分更像是一个依附在巨大宿主上的寄生兽。有一天当微信遇到了自己的失速点,其仍可破茧而生继续发展下去。
浅谈小程序的设计展望
这两天小程序的新闻显然占据了产品圈的头条,和身边的一些朋友也有过讨论。大致上分为这么两派,一派认为小程序就是微信公众号的换个玩法,是个运营上的东西;另一派则显得有点阴谋论,这派强调微信想借由小程序建立一个反互联网化的模式,建立更加封闭的微信帝国。这两派显然都有着自己充分的佐证理由,我确实无力反驳,以下仅以自己的观点谈谈小程序或者说小程序类市场未来的三个阶段。
一、移动互联网2.0时代
从应用到小程序,张小龙给出的一个典型类比且反复强调就是软件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从程序到网页的切换。我们在PC上可以轻松的打开数十个标签栏且从不同标签中获取对应的信息,也不用为了一个可能只会使用一次的内容而下载一个程序到电脑上安装再卸载掉,我们甚至在PC上除了系统外几乎不用安装任何程序即可满足工作、生活、娱乐的大部分需求。而这一切的一切得意于www.web协议的出现。
反观更为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上都安装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应用,这也催使手机的硬件制造商不断的加大存储、性能和电池。但我们不妨反思下在你下载的数十甚至上百款的APP有多少是至少30天内都没有打开的低频软件,我想其实大部分软件都沦为这种境况,而这些APP的开发者还在乐此不疲的冲击着排行版,活在多上多少安装量的梦幻中,殊不知遍地的僵尸用户。
那么沿着PC上的演化路线,是不是可以推断,以App Store为核心的应用商城,是不是也必然会转化为去中心的小应用服务呢?这样不仅降低了程序的开发成本,更使得用户避免了安装过多应用的麻烦,最终也将彻底释放手机的性能和续航,从而真正实现了用完即走的清爽。
二、AR头戴设备时代
公开课上张小龙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十年后可能我们的PC或手机的处理单元、显示器和操作系统已经可以融入到一个眼睛之中,而这时候我们是无法容忍一个应用在你眼前晃来晃去,一会儿提示你正在安装,一会儿提示你马上更新,还要告诉你请不要着急。然后再用一个极其复杂的任务管理器去管理他们。我们希望我们看到一盏灯,他的虚拟按钮程序就在你眼前自动打开,当你去一个公园玩的时候,他的门票程序也会自然出现在你的面前,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无需安装,用完即走的理念之上。我们甚至无需订阅,因为你需要它时它就会自动出现。
三、社会解构化弱组织人工智能时代
根据递弱代偿原理,我们所谓的科技社会正在加速崩裂。然而人作为的社会的组织的核心,其生存强度正在不断降低,而代偿属性必须相应提高。这种代偿量的最大弥补形式就是每个人将来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度智能化助手甚至躯体。而这个人工智能躯体也必然不会是安装几个程序就能满足需求,随见随得,甚至你在使用时就已经开始创造,是以一种一切皆服务的高级反馈形式出现。这个阶段已经没有虚拟或现实的区分,你的一切指令都会直接反应到物质性状的变化,因为物质人和一切早已勾联在一起,彼此相融。
总结
我们后面谈的似乎都与小程序本身无关了,但我想如果是这种发展方向,小程序无疑是一个跨越性的启迪,即从本地化迁移至云端,并真正的联通了线上线下实现了O2O的理念。我不知道小程序是浪花还是浪潮,诚然也无法预测其最终宿命,因为这会是在各种因素比如市场、技术、运营、战略发展等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但我想在应用市场红利消失殆尽的今天,新的互联网模式的探索应该会就此展开。
分享干货我们是认真的,更多干货尽在爱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