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鲁迅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而我,也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这些商家。
在阿里和京东争论谁赢了的时候,很多人有没有想过,这些钱背后,有多少年轻人在负债?这些人,可能是你们的子女、也可能是你们的男女朋友、或是同学、同事。
我几乎可以大胆的揣测,这1600亿中,来自花呗的交易,肯定不少。当然,有一部分是本身有消费能力的,因为互联网的设置习惯,采用了花呗交易。但更大的部分,是借的,是负债。
这些人多半是些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还有刚工作不久的。他们还不懂得付出,只知道索取。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其中的利息有多高,尽管可能条款上写的很明白了,但以互联网的尿性来看,没人会去点击那些隐藏条款,只有等他们欠一屁股债,想尽一切办法还钱后,才开始深深的懊悔,当初不应该在花呗借钱的。
(此处的借钱同本文提到其他“借钱”代指用花呗付款)
我认识好几个这样的年轻人。
先是在花呗分期买了一个手机,然后慢慢上了瘾;花呗给的额度越来越高,他们用花呗借钱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买的越多,花呗的额度又会提高,这样循环下去,他的花呗额度大几万;而像我这种早就收入进入高级白领,开着大几十万车的人,额度也只有几千块,因为我从不借花呗的钱。
到后来,随着他们的欠花呗的钱越来越多,每个月需要还的债高达大几千,而且需要还大半年,他们并没有收入,还是学生,只能想办法东拼西凑、找朋友借,找家人要。所幸,有些懂事的人,自己想办法做一些兼职,省吃俭用,最后慢慢还清了。
他们告诉我,以后都不会再欠花呗的钱了。花呗不仅让他们养成了乱花钱的习惯,而且后面他们认真一算,利息真的挺高的。
我说很高吗?信用卡逾期不是更高?校园贷不也是很高?
我不想过多去谈商家的道德,而且在我的认知里,阿里巴巴是非常优秀的企业,也有非常高的道德水准。(如果非要说花呗在某种意义上有残害年轻人的嫌疑,那京东白条呢?趣店呢?各种乱七八糟的校园贷呢?还有臭名昭著的借贷宝裸条事件?)
02
从双11的狂欢来看,在中国,消费热潮,消费升级之势锐不可当。
除非发生巨大的经济危机,否则中国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情况——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不愿意消费。在消费升级的热潮面前,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生力军,他们的消费行为表现的极度不理性。
一方面体现在他们对消费缺乏节制和规划,譬如他们会把钱消费在吃喝玩,而不是投资自我教育,投资理财;
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超前消费意识非常强,很大一部分年轻人的消费水平都超越了他们实际的收入水平,即使在家里支持他们一部分金钱的情况下,他们的消费水平支出还是超出他们本可以承受的水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是享乐主义的盛行,各种公众号成天鼓吹活的精致,过得自由,而各种暴富,追星新闻层出不穷,使得年轻人认为享受就在当下;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浮躁让年轻人觉得今天的消费就能换来成功,比如许多打工族借钱去整容,就是因为相信颜值可以改变命运。
但更重要的是,类似花呗京东白条微粒贷、各种现金贷、校园贷等产品,对年轻人的不理性消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作用显然并不小。
据某行业人士爆料,微粒贷的年轻用户比较多,而且某些三四线城市的逾期率并不低。很显然,很大一部分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在借钱。
即使他们真的还的起钱,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需要花掉一年甚至数年的时间,等他们还完这些钱,在人生的赛道上,他们已经被同龄人甩的很远,成功离他们将会越来越远。
在本应该拼搏努力,做未来规划的黄金年纪,他们却每天为了还掉这些负债,苦思冥想,找亲人和朋友借,为了赚钱做不符合长远发展的工作,甚至有些人为了快速还完钱,恢复之前的平静生活,无奈牺牲自己的身体。
03
可以预见的是,借钱消费,将会是今后五年乃至十年最大的商业市场,玩家会越来越多。由于整个市场的爆发是从用户端爆发的,借钱消费平台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行为,而消费驱动又是符合国家长远战略的,所以政策几乎是管不住的。
借钱消费,终将变成一种流行;真正的拜金文化,才刚刚开始。
这是符合人性的。当一个人享受到好的物质后,往往只能有更高的物质追求,用LV的人总会想着换爱马仕。
但是,对于这些借钱平台而言,顺应国家的消费战略本无错,但不应该把钱借给太多并没有收入的年轻人,尽管他们最终还了钱。但为了还这些钱,他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在其中泥足深陷,无法自拔,甚至走入了歧途,毁掉了美好的一生。
我向来认为年轻人,尤其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如果真的出了事,最大的责任还是在年轻人自己。乱花钱,乱借钱,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难道不该自己买单?
但我们要明白一点,即使是成年人,也有不理性的一面。比如做成人教育培训,会很艰难,为什么?反人性啊!人性是短视的,他们会花大价钱投资小孩教育,花大价钱去混个MBA,但你让我一个成人学知识,我没兴趣。同样的,贷款比理财市场爆发得快,也是因为理财是个长期的价值行为,违反人性。
04
要怪,只怪这个社会太浮躁,太缺乏年轻人教育。
我们开车的时候,行人闯红灯,我们就不应该停车,直接撞上去吗?
至少我觉得,像阿里巴巴、京东、腾讯这样的顶级企业,要做一个表率。你们少借一些钱,财报上虽然差了一点点,但挽救的绝不只是几千几万个年轻人,很可能是数百万甚至是数千万的年轻人。
而我们的媒体,自媒体人,还是要多宣传一些接地气的价值观,让年轻人学会脚踏实地,懂得索取的同时,先学会付出。
试想,如果一个年轻人一边高额消费,一边懂得了索取和付出要成正比时,当他们的收入能跟得上消费水平时,他们就会非常理性的消费,借钱也会非常理性,那些利率较高的钱,就不会借。
但这个时候远远未到来。年轻人的教育太缺乏了,在没有到来前,一定要监管和领军企业一起来纠正这种不理性的消费风气,让年轻人可以去实现梦想,而不是深陷泥潭。
编辑寄语
“量入为出”是中国老一辈人过日子的准则,“花了再还”则正在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据路透社报道:中国18岁到35岁的年轻一代,对信贷消费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
社会上普遍流行着一种观点: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穷。尤其是年轻人,收入有限,花起钱来足以吓死老一辈人。你确实在努力花钱,只是,你真的变得越来越有钱了吗?
这个社会只会教你如何去买买买,但永远都不会教你信用卡刷爆了该怎么还。无论商家、媒体,别再忽悠年轻人消费了,他们真的消费不起!
凯恩斯说:“贫富差距的根源来自人们对经济所持的态度。”怎么花和花多少钱永远不是同一个概念。
鸟哥笔记在双11前曾发布过文章《放心大胆买买买!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这么建议?》,文章从“禀赋效应”的角度,说明了所谓穷人和富人的思维差别。事实上,贫富差距的根源来自人们对财富所持的态度。
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来自公众号“国馆文化”的文章《双十一的最大骗局》)
- 10%理论
资深投资人王诗文建议:将家庭非必需品开销坚决控制在月消费额的10%以下,否则既把钱花在了不实际的东西上,还增加了扔东西的烦恼。
- 先后原则
刘彦斌说:“汽车并非生活必需品,贸然买车不仅会立刻贬值,而且会使你背上许多消费负担,透支你未来的幸福。”没房之前不要买车,这个原则永远都不会过时。
- 做有效投资,而不是无效消费
所谓有效花钱,一定是有增值的空间,比如买房、买基金等;无效的花钱,从买回来的那一刻就开始贬值,比如车、电子产品等。当然花钱提升自己永远是最有效的投资。
- 避免交易效用偏见
多数人花钱的时候,通常都是在商品参考价格低于实际价值时冲动入手的,比如商城促销、比如双11,剁手党通常会买一堆在家里摆着但没有什么卵用的东西,然后等着吃灰。
- 花钱记账
这是最土的办法了,但这也是养成良好消费习惯最有效的办法了。记着记着,你就会明白,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得一穷二白的了。下次花钱的时候,你心里就会有个数了。
- 开源才是最终法则
正如作家葫芦僧所说:“作为一名工薪族,应尽可能提高收入,想方设法多开源,把本金这个雪球通过多种形式积累做大后,再通过科学的规划慢慢滚大。”
作者: 刘渝民
来源: 刘渝民的日记(ID:liuyumin3578)
本文为作者授权鸟哥笔记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