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赚钱的产品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在今年年中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这样一个主题,开始尝试去寻找解决方案,目前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分享出来,欢迎有经商经验的童鞋来交流。
观察周边工作5年以上的产品经理,会发现有这些特征:
有大公司背书后,在创业公司当个小中层,月薪在3万左右;
买不起房或者还房贷中,想着回小城市没压力;
扑哧扑哧的干活,做的都是重复性工作,希望少加班,总是准时下班。
……
混得好点,当上总监,每天忙着做PPT,管理团队,年薪60万左右,但依旧有家庭压力。
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就是这样的轨道。再看看正在赚钱的老板,会看到这些特征:
创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员工无法获取到的资源。
举个做外包的例子,老板手头的资源壁垒来自于客户,打工者没有客户资源,更可惜的是打工者也没有意识积累客户资源,也没有额外的时间接触到客户。
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数员工变成老板的模式是这样的:通过专业的业务技能变成管理者,再利用管理者的身份囤积资源,从管理层变成boss,靠机遇。
销售有客户资源和销售能力,运营有渠道资源和推广能力,技术有专业的实现能力,赚钱和花钱的接口,都有可观的变现机会。那产品经理呢?貌似除了扯嘴皮子,协调人事,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外部资源。除了到处走穴培训外,要做出一番事业,好像只能靠创造现金牛的产品来实现跃迁。但是创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idear到实现也要团队的支持,这使得产品经理变现之路门槛挺高。
回到产品人员的本职工作,我们每天不断地训练:
找准市场定位和需求;
协调资源,推动问题解决;
项目管理和时间管控;
竞品分析与数据思维等。
从短期市场环境来看,互联网行业创造大产品的机会已经几乎没有了,流量池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既然创造巨大的流量池从现阶段来看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善假于物呢?利用别人的流量池来为自己变现?是的,我们可以基于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定位。
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做的是流量生意,只不过现在生意放到了互联网这个渠道上。行业不同,同样是互联网渠道也出现了大量的细分的渠道,这些渠道有不同玩法,存在信息壁垒,自然也有了变现的空间。
作为PM,从个人角度来考量,除了创造之外,还有一个很强的能力是理解互联网产品、解构互联网产品的能力。当我们具备了解构能力,对渠道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1. 理解产品的架构和规则
因为把玩了很多互联网产品,我们能够更容易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去思考,去挖掘产品的规则。比如微博,我们能通过不同的条件,更快的测试出他搜索的边界,他每一次产品功能更新的意图,甚至对他的运营活动也有更深刻的认识。
2. 产品的关联性
在PC端的世界,网站是相互关联的。从流量流动的方面来思考,如何从百度引流到微博号?在百度中有一个热门话题的栏目,这个栏目下微博的权重很高,我们可以利用关键词等SEO的方式,将流量引流到微博。而在手机上,各个APP之间相互割裂,这意味着内容也是割裂的,信息存在时差,那我们是否可以将某个APP的内容移植到另一个APP,以此获得收益?一个新出的产品,需要通过运营活动拉新用户,我们是否也可以利用规则来撸羊毛?变现机会的确是非常多,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的归纳总结。
3. 如何赚钱?
创业,开公司?在公司呆惯了,被创业的公关文洗脑多了,我相信在多数人的脑海里都是要开一家公司,赚钱的起点就是一家公司等等。这是很多白领的思维误区。公司是赚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靠自己一个人一年只能赚了几十万,新增几个生产力,一年能达到几百万,那才需要扩大团队规模。很多草根在默默的闷声发大财,认识一位90后,从个人站长到微信流量的导流,在双11期间,赚了上百万。他们是真正的PM,通过不断尝试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盈利模式。
4. 预判方向
微信小程序出来后,有很多爆文讲到如何做小程序,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小程序。有的人说小程序适合做电商,有的人说小程序适合做金融,很多读者看过之后瞬间高潮,马上想开始创业。但使用个人产品的方法去审视这一波潮流,会更清醒些。比如构建战略层时的优劣势判断,用户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分析,竞争分析等等,一梳理开来。
没有电商积累的做电商不靠谱,没有金融资源的做金融不靠谱,做工具有成熟的工具竞争,琢磨一圈后,这波创造产品的红利还是老牌产品的机会,小程序并没有对整个市场产生巨大的变革,没有新增商业模式。当别人办了一个个车厂,我们换个定位,那就做个加油站吧,小程序的推荐渠道也有机会,接下来我们会看见有一些渠道做小程序推荐的。还有小程序多了,做微信流量运营的童鞋工资有可以涨了,我们是否也可以组个团队专门做微信流量导流?
分享干货我们是认真的,更多干货尽在爱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