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过一个特有意思的问题:假如一个中国姑娘和一个美国姑娘的同款手机混在一起,除了看系统语言之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快速分辨出来?
其中一个答案可能是:打开手机,看看里面有没有美颜功能的拍照修图软件。中国的女生似乎都爱用一种可以让自拍照里皮肤变得更白、更光滑,甚至还能把眼镜变大的图片应用。
谈到图片应用,自然不得不提到的便是Instagram,哦没有美颜功能,不能翻墙,以下都是度娘来的——Instagram增加了用户可基于热门话题和地理位置来发现或搜索图片,朝着越来越成熟完整的社交网络演进。
其实一直以来,国内的图片社交软件都有模(chao)仿(xi)Instagram的嫌疑,但是!
为什么一直没有大热?
之前有小伙伴讨论过这件事,大概有以下几点吧——
● 目标用户的需求量不大。男性用户使用少,而女性用户多用来美化图片,而不是作为社交使用,如国内用户量最为庞大的美图秀秀,并没有在社交属性上发力,而是定位为修图软件,大量用户将之作为工具性软件;
● 要做社交且追求用户量,就要被迫放低门槛,但是放低门槛会使得用户质量较低,难以保证输出作品质量,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
● 相较于国外,国内大众用户生产与消费高价值图片的整体需求与能力都偏低,这就决定了国内图片社交市场中消遣型用户是主流。
● 用户留存率较低,没有运营起自己的垂直领域,前期沦为微信微博等图片编辑器,没有强社交关系的捆绑与加持,图片应用就没法牢牢锁定用户,被替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其实基于内容的社交平台,通常都有小部分的内容生产者和大部分的内容消费者,一般生产的内容最常见的有两大类动机:社会价值(寻找他人的认同感)和娱乐价值(传播乐趣)。女性在社会认同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外表与视觉表达上,同时娱乐传播上也更乐此不疲于各种生活琐碎中的小物,所以——
女性会是图片内容的生产和消费主力
一般而言,图片的价值在于内容价值和形式价值的结合,也就是说,既可用于纪实性表达,图片内容展示,比如说标签、贴纸、拼图等,也可以进行美感性、情感性的表达,比如美颜、滤镜等。腾讯大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女性对图片软件的需求排名:美颜、滤镜、配文、拼图。而社交的根基在于,是否能提供一个足够满足女性生产和消费欲望的关联性舞台。
在这样一种大趋势下,以“贴纸+标签”以及热门话题切入图片社交市场的黑马——in成为国内较为有影响力的图片社交应用,但目前也依然在发展中,与Instagram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
in是什么?
in是一款主打美图、心情和品牌潮物分享的女性移动终端社交软件,以图片为切入点,通过穿搭分享、品牌标签、贴纸、大头等多种趣味玩法,帮助用户全方位记录多彩生活。同时也具备很多社交功能,如分享、关注、收藏、评论、私聊、话题、附近的人等,也有照片打印等额外功能。
由于in有着爱图购的天然基因,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女性做社交,瞄准的是女性最热衷于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都记录下来,并且可通过话题等与大家分享其中的趣味与欢乐,所呈现的内容全部都垂直于女人的喜好,融入到女性生活的点滴中。
目标用户为90后甚至是95后,更看重有趣和好玩,追求个性化,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或者说更偏好于图片内容的消遣和娱乐价值。
运营重点
总结in的运营特点,就像它的slogan一样——“我的生活in记”,倡导用户去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在社交关系上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对于in来说,更恰当的是两个关键词:图片&社交。
1、图片
在图片的处理上,in在运营上不断创新,一个是帮助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另一方面则是由运营人员进行信息过滤。
(1)内容生产
in在图片层面上的主要使命是帮助用户生产图片,或者更直白地说,帮助很多人,尤其是女生拍出有意思或者美得照片,此时用户的核心为——
期待自己的图片被他人围观或者自己记录!
In的切入点主要在工具上,并希望能因此建立社交关系延续产品的生命力。主要在以下几点:
● 滤镜。滤镜主要满足了广大女性朋友对于美颜、照片处理的需求。根据目前发照片的场景,似乎“滤镜”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
● 贴纸。贴纸一直是我个人比较喜欢in 的一个原因,不得不说,贴纸方向的运营者也一直在跟着热点走,比如国庆节期间,推出“国庆快乐”,新学期开始推出一系列开学季的贴纸,装饰、卡通、文字、主题都配有不同类型的贴纸,不管什么时候,总能找到适合某些特殊时间的贴纸来对处理图片,表达心情。
● 标签。文字、品牌、地点,是in标签的三种类型。可自己添加文字、地点,品牌或许是in寻求商业化运营的一种方式吧。不过个人认为常用标签引导太少,这会影响到图片内容的检索和分发。
● inDream。在国庆期间写这篇文章,不得不提到的就是in最新推出的inDream,主打的是照片+自定义滤镜制作,似乎有点像今年6月极其火爆的图像处理软件prisma,不限制风格,可以上传任何一张普通图片作为“滤片”来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从Apple Store里用户评论就可以看到它的火爆程度。
(2)信息过滤
信息过滤器的本质是什么,其实社交只是帮助用户消费图片内容的一种手段,用户利用关注或者订阅关系,在海量内容中筛选出自己所关心的。因为——
用户的核心需求是消费图片内容!
因此,用户更关心的是in的内容,其实关于是谁在提供内容,反而显得没那么重要。所以in在信息过滤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 in官方号
in本身在APP内注册了一个官方号,截至2016.10.6晚上7:51,in的官方号有6530w的粉丝,131w的点赞,共发布756张照片。主要内容是in的官方活动,以及推荐一些来自用户的优质图片内容。在首次使用App时会引导新用户关注该账号。
● 各类目精选
图片分发的过程离不开编辑推荐。在发现tab下,有美妆、明星、in搭、美男、摄影、美食、旅行等分类,或者可根据附近的人、话题分类、达人分类、品牌专区等各种分类方式,in可依据技术算法和运营人员根据某些指数(比如发布时间、点赞数等等)平台中的优质内容筛选汇总,免去用户寻找优质内容的筛选时间。
2、社交
作为一款图片社交应用,不得不提到它的社交。in的使用场景能更融入用户生活,通过生活化场景进行连接,社交化更纯正一些,围绕用户生产内容、消费内容时的诸多需求,营造了很多迎合用户的”小甜点“,同时通过标签话题的类论坛功能很好的把用户聚合在一起。在这里,对于社交,用户的需求为——
认识人以及和他们交流!
提到社交模式,我一般将其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两种方式,in在关注好友环节——
● 熟人社交。in在熟人社交上做了以下动作,绑定微信、微博、QQ等,查看通讯录,以及根据共同好友推荐“可能认识的人”。
● 陌生人社交。对于陌生人这一环节,可直接搜索in号,查看明星达人,同时也加入了摇一摇的功能。同时在发现tab下,每个类目下的图片呈现,可根据自己感兴趣或者喜欢的图片关注陌生人好友,或者查找附近的人。
而在具体的社交模式上,in主要有以下方式:
● 个人in记
类似于个人主页的模式,可将个人在in上发表过的相片或者故事按照事件流的模式排列,个人主页是之后关注好友、查看粉丝、点赞数等的基础。
个人主页的关键点在于,当用户
● 关注、点赞、评论、转发等
在这些针对图片详情的好友动作上,in采用的是和QQ相同的方式,而非微信朋友圈的封闭式,可以在照片下看到非好友对该图片的评论、点赞等。当然也可以转发给in好友或者其他社交平台,或者收藏。这些都是最普通的社交行为。
● 话题讨论
话题模式是in当中用户主动探索感兴趣的内容与感兴趣的人的重要途径,非常好的通过标签把相似的内容和相似兴趣的用户聚集到了一个平台当中。同时,相关的管理员/题主制度和精华/置顶/排行榜等形式,很好的激励了用户的成就感与内容生产欲望。
● 直播
对于目前大热的直播,in也增加了直播入口。前几段时间曝出今日头条上短视频内容超过图文内容,很可能意味着,在信息消费上我们从图文时代,进入了短视频时代。对于in来说,尝试直播模式或许是在图片社交进入视频的一个尝试,最主要目的还是用这种很火的产品功能来提留存吧 结合产品特点做相关的内容,比如邀请美妆达人、in搭达人等开直播,抓住女性用户的需求痛点。
3、运营
个人认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in都应该紧扣定位,专注垂直于女性社交展开所有的功能与布局。慢慢探索适合的商业化模式,比如目前做的品牌定制化互动(将新款商品做出贴纸等模式)等。
● 短期:通过运营维持娱乐性与新鲜感
in在贴纸运营方面,必须要给个大大的赞,运营人员将贴纸库里的内容随潮流和话题而更新,如开学季、国庆节等等,同时启动相关热门话题,运作粉丝数,持续地满足用户的娱乐新鲜感,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推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运营人员也要把控好用户图片的质量,鼓励用户分享优质内容,记录生活。必要时,是否可以邀请明星、摄影师等在女性市场有较高声望的名人入驻,提升用户量。
之后,in会渐渐进入深耕1-2个子类收官扩张器,沉淀优质内容与关系链,在稳定期形成粘性与壁垒。将in中的优质内容以专题性质外链出去,吸引用户进入,提升产品辨识度与认知度,探寻并做好适合自己的差异化细分市场。
● 长期:形成竞争壁垒到商业化发展
比较重要的是,要通过大数据的积累把用户关系链沉淀下来,平台中大量的好友关系、互动兴趣点(可形成兴趣图谱,如星座等)、标签与图片内容的匹配等关键数据进行积累和挖掘之后,所得到的无论是社交关系链、信息流商业展示价值还是图片机器学习价值、用户兴趣分布与预测价值等都是非常可怕的。
通过大规模的图像识别和标签信息化,必将很精准地画出用户模型,为各行业品牌、商家、线下服务商合作提供了深度合作空间,具备了开放商业生态圈的能力,既能够形成最坚实的竞争壁垒,也能为商业化模式的无限想象提供了核心框架。
关于运营的小想法
我使用in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比较喜欢这款App了,在使用过程中也思考了一丢丢它的运营点,和大家分享。
一直都觉得对于图片社交应用来说,将运营点围绕生活场景化,让目标用户可以在应用内玩起来,更有益于活跃用户。
虽然,in的贴纸等深受好评,但对于其社交模式来说还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对于新用户来说,用户关注没有那么多,发出的优质内容无人点赞、评论等,在一定程度会弱化用户继续使用的积极性,在这些方面,in是否可以有所作为?
1、关于图片
● 一段文字+一张图片
从one一个火了之后,越来越多的文(zhuang)艺(bi)青年喜欢这种简单的心情表达方式,甚至每天都有去看某些APP启动页(一张图+一段文字)的习惯。
在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定制的时代,in是否可以尝试这种模式,图片由用户上传,搜索相关标签,比如开心、期待等等,系统根据标签推荐相关心情语,也可直接自己添加的方式,定制专属自己的心情图文。
● 贴纸
贴纸是in的一大特色,但单靠in的运营人员开发相关贴纸,是否有点浪费用户的才华呢?鼓励用户也参与到贴纸制作中,用户可用打赏等方式表达对该贴纸的喜爱等。
● 假装旅游系列
每当节假日来临,在各种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人说出假装在旅游系列。In是否可以推出节假日家装旅游系列,设置一定的旅游景点为背景,用户可通过在北京下拍照满足“假装旅游”的需求。
2、关于社交
● 小圈模式
紧扣in的slogan“我的生活in记”,是否可以利用好用户的社交圈,打造一个好友间的相片集,一段时间(比如一年等)后制作纪念相册,可适用于好友、情侣、家人等等。
● 话题领养
不知道目前in的话题模式是谁在维护,个人认为,是否可以尝试将一些比较小众的话题交给用户打理,给用户在打理自己家的感觉,还能发动身边朋友一起参与讨论。
● 兴趣图谱
基于大数据,可建立用户模型和兴趣图谱,可进行精细化运营,比如推出“星座秘密”,处女座的女孩都爱看什么等等的话题。
● 中心化(PUGC)
关于在社交应用上是否做“中心化”,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议,但个人认为,在in的社交运营上,还是应该尝试中心化,邀请明星、达人加入,增强它的媒体属性,更容易找到产品爆点,也有助于品牌运营。
3、其他
总的来说,in其实是一种UGC模式的图片社交应用,但其中应该不乏优质内容,实时地输出相关内容专题,有助于促进用户活跃度,鼓励用户分享优质图片,也有助于提升产品认知度和品牌形象。后期也可做类似“知乎日报”的微杂志,是对优质用户的维护,和培养用户的荣誉感和对in的归属感。
最后,想说说in的商业化发展。之前有一个很狭隘的想法,觉得图片社交应用如果掺杂了太多了商业化,会显得很不纯粹。但就我个人使用in的体会来说,在逛in搭、美妆等类别时,很想有一个购物链接可以直接购买……商业化或者说广告有时候也是为了用户需求存在的,可能会对用户体验会有影响,但不是一条不可尝试的道路。
对于一个产品应用来说,能跨上比较好的商业化道路是多么重要,除非是战略层面的产品,唔,不能完成自我盈利的产品真的很难生存下去,尤其是创业公司,在完成一定用户量后,就必须要探索可观盈利的商业化模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活下去,否则,恐怕也只能成为历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