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年
知乎用一支充满宣言感的品牌片
重新介绍了一次自己
▼
视频文案摘录
没办法
这样的问题
就是留给我们这代人的
有人举手发问
谁能帮中国拿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举手 作了回答
有人举手发问
盐碱地里能不能种出水稻?
袁隆平举手 作了回答
很多人举手发问
除了京剧 功夫和中餐
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分享给全世界?
刘慈欣举手 作了回答
全世界举手发问
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钟南山 张文宏们举手
代表无数中国人 作了回答
//
无数人在举手发问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如何思考
如何走出困境 如何应对挑战
如何寻找乐趣 如何探寻真相
因为数不清的 崭新的问题
尚未记录在人类出版过的一切书籍上
未曾听闻于前辈口口相传的经验里
不知不觉 我们走到了无人区
已经没人可以教我们 应该怎么做
我们要举手发问:路向何处求?
但世界上每一个问题
终究会找到它的答案
因为答案并不在未知的未来
它藏在每一个人的大脑里
每一个人的生活里
每一个人走过的脚印里
只要举起手来向着无数的人
分享我们的知识 经验和见解
曾经一个人走过的路 就变成了无数人的路
//
2011年1月 知乎上线后的第一个问题
如何正确使用知乎
到今天 有超过 4400 万个问题
问所有你想得到的问题 想不到的问题
有超过 2.4 亿个回答
用文字 用图片 用视频 用直播
就在一问一答之间
我们一起战胜了未知带来的恐惧与焦虑 傲慢与偏见
就在一问一答之间
我们变成了路灯
一座路灯只能照亮 100 米的旅程
没关系 数以亿计的路灯 可以照亮这颗星球上所有的路
//
但这远远不够
还有太多问题 不问不快
我们要举起手来发问
你要相信 你的问题 也是无数人的问题
我们要举起手来回答
你要相信 你的答案 能给无数人答案
我们相信
在这个世界上
有人提问 就一定有人回答
知乎
有问题 就会有答案
这代人的问题 会找到这代人的答案
2011-2021,知乎十年。
这个节点上看知乎这条品牌片,无论是它情绪上的感染力,还是它所观照到的视野,都让人感觉知乎正怀着一种新的气象,奔向未来。
在没有这支品牌片之前,过去十年里,知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文案,是 2014 年的时候,它在首页上放过的一条短片里的文案。
当时那支短片在一分钟时间里,把什么是知乎,以及知乎欢迎什么,解释得一清二楚。
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带着一种认真和儒雅的格调:
当我们在讨论知乎时 我们在讨论什么?
世界的细节 认知的精度
博儒邂逅专家 隐士挑战权威
认真收获认同 专业赢得掌声
这 便是知乎
当我们在知乎讨论时 我们如何讨论?
崇尚真诚 回避浮夸
精于专业 友善有趣
好好地说话 认真地沟通
在知乎 总有一个领域 你比别人更专业
分享知识 经验和见解
让好奇不再孤单
知乎
认真 你就赢了
我不知道今天在知乎内部,是不是还有人记得这段文案。
但至少在我个人眼里,如果问知乎的初心是什么,那我觉得不会偏离这段文案的描述。
这一次的十周年品牌片,老知乎er 应该也能一眼就看出,它把知乎从开始就有的初心和使命——「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再次强调了一遍。
而更值得来说的是,知乎在面向公众对话层面,开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因为在里面,知乎不仅提出了全新的品牌主张,还传递出了自己想要承担的品牌角色:
一、从「有问题,上知乎」到「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从片子定版来看,在十周年品牌焕新之际,知乎做出的一个最明显改变,是它发布了全新的品牌口号:
「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在这之前,知乎的 slogan 是 2018 年开始启用的「有问题,上知乎」。
稍微比较下的话:
以前的「有问题,上知乎」这 6 个字,它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挖掘,来引导人们去知乎上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也就是说,它突出的是知乎作为提问工具和解答工具的属性。
现在的「有问题,就会有答案」,结合品牌片气质来看,它不仅仅是在说知乎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更在这 8 个字里,传递出了面对问题出现时,有的一种乐观心态和笃定心志。
它乐观于生活里所有的问题,答案就藏在人们的大脑里。
它笃定于天地间再大的问题,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而这种相信和笃定的底气,则来自于知乎目前已经积累起来的庞大知识数据库。
截至 2020 年,知乎上的总问题数超过四千四百万条,总回答数超过两亿四千万条。
并且现在每天,知乎会新增超过 2000 万条创作和互动。
也就是说,「有问题,就会有答案」这个品牌主张所提炼的底层逻辑,它除了建构在知乎所具有的工具属性之上,它还建构在知乎对未来所持有的一种相信精神里。
知乎相信:一问一答里,藏着人与人之间,在面对未知时守望相助的勇气、善意和温度。
二、从一个问答社区,到一个问答主持人
品牌片里,知乎设计了好几个形式感很强的意象镜头。
比如天地间的书架、旷野上的幕布、没有文字的书籍、尚未有人涉足过的无人区……
这些意象稍加揣摩,它们无一不都关联到人类对问题的思考,对知识边界的探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知乎放大了一个具有肢体语言感的动作意象——「举手」。
并且,通过「举手发问」和「举手作答」这个互动关系的展现,知乎在品牌片的开篇,也一下就把「问答」这个动作,扩延到了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里:
有人举手发问
谁能帮中国拿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举手 作了回答
有人举手发问
盐碱地里能不能种出水稻?
袁隆平举手 作了回答
很多人举手发问
除了京剧 功夫和中餐
我们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分享给全世界?
刘慈欣举手 作了回答
全世界举手发问
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钟南山 张文宏们举手
代表无数中国人 作了回答
在这样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互动关系中,这些名字也有了双重含义:
他们不仅仅是作家,是医生,是科学家,还是英雄,是人杰,是根植于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的本土智慧和勇气良心。
如果再结合品牌片里所说的「我们要举手发问」来看,知乎在今后面向公众领域所想要承担的品牌角色,也呼之欲出。
以前,知乎是想做一个汇聚问题与答案的问答社区。
现在,知乎想举手,做一个发现问题和提供解决答案的问答主持人。
站在大众角度去看,可以说这是一个能直接产生视觉印记和想象空间的品牌角色。
但站在产品层面去看,这其实也给知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直接点说,在今后知乎不仅仅要帮助用户找到自己想找到的答案。
它也有责任去引领用户,打破信息茧房,以新的触角去发掘那些经验范围之内的知识。
然后,一点点介入公共话题的讨论,慢慢走向一个中心化媒体,这样,知乎「问答主持人」的品牌角色,才会长出羽翼。
而从品牌片后半部分来看,知乎也正想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做。
三、从「在知乎一起问」到「和知乎一起答」
假如抛开文案本身不说,知乎这支品牌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最后那个段落里,它在字幕上所列举出来的那些话题:
这些话题,往大点说,每一个都是社会议题。
往小点说,它们则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职场和生活里,所追寻的位置感。
无论是女性权益也好,还是老人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也好,又或是 996 所带来的疲惫感也好……
它们都能够让人产生共情与共鸣,人们也期待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知乎把他们列举出来,一方面证明知乎作为一个「问答主持人」,它没有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它也在鼓励那些愿意分享、勇于求索的人,一起用知识的力量,来对这些议题提出各自的见解,用各自的经验与智慧,消除那些未知的恐惧,缓解生活当中的焦虑。
可以说相比较以前知乎更希望让用户来一起问——因为没有好问题,就产生不出好答案。
现在的知乎,更渴望能看到用户一起来答。
品牌片的最后,知乎写了这样一句文案:
这句文案让我想起余世存在《时间之书》里写的那句:
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
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
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如果说,「这代人的问题,会找到这代人的答案」。
那么也相信,「这代人的答案,会回应这代人的问题」。
▼
最后,写这篇推送的时候,我去翻了翻我的知乎十年历。
数据提醒我,我在 2011 年 5 月 6 日注册知乎,是知乎的第 15014 位用户。
十年间,我在知乎上写下了 227 个内容,收到了 38000 多个赞同,被人收藏了 24000 多次。
虽然没有成为知乎的大 V,但确实知乎已经成为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频次最高、经常用来检索信息和寻找不同角度见解的产品之一。
期待下一个十年,知乎可以涌现更多精彩的答案。
当不同角度的答案聚在一起,就能勾画出事件的面貌、社会的场域、专业的纵深,以及人心的轮廓。
-END-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