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天新媒体创业、传播所呈现出的思考、变化和迷茫,更甚于前。世界相对于社交网络快速发展早期不一样了。过去只要开通账号、认真发东西,就会获得很好的结果——无数用户和目光、注意力在那等着你或企业提供服务、内 ...
今天新媒体创业、传播所呈现出的思考、变化和迷茫,更甚于前。
世界相对于社交网络快速发展早期不一样了。过去只要开通账号、认真发东西,就会获得很好的结果——无数用户和目光、注意力在那等着你或企业提供服务、内容,自然差不到哪里去。但到了今天,获得粉丝的成本、浏览成本急剧上扬,早已喻示玩法截然不同。
是的,包括微博微信在内的社交网络依然提供了巨大的流量、用户,但是获取的方式方法早就发想变化。只是,也无需宏大叙事,从身边的小数据,我们能看到许多许多指引。依然,可以从大家每个人都唾手可得的微信公众账号后台数据入手。不为别的,是因为大家谁都可以打开看,和进行对比。
比如,周末时一位友人远道而来顺义就聊这个话题,她执掌一家公司的官方账号。打开后台看时,大约1.3万粉丝,更新并不比我勤快,大约一月下来2-3篇,但每篇4-6k左右阅读量,长尾非常惊人,不发的日子里也有300-500阅读量。
看粉丝新增速度,和分享数量,基本实现了1:1,也就是1次分享带来1个新增粉丝。这是很美好的状态,因为只有在微信公众账号发展早期(2015年前)才能普遍实现这一点,如今,只有少部分优秀的公众账号在发展早期才能做到。我的账号都做不到了。好吧,今天肯定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她的阅读来源数据分布:
类似这张图,大家每天都在看,分别是什么意思?一般我是这么理解:
1、对话。群发之后,用户直接打开阅读。这个部分能看到内容和粉丝之间的契合程度,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用户粘性,和内容的优质程度。通常,这个占比越大越不好,因为内容就扩散不出去了,只是在特定人群中扩散。
对话背后看的是账号定位、目标人群、内容选择等。基础做好了,一般都不差。
2、好友。分享给好友和群,都是这个部分。我特别问过友人,她是不是扔群里了。
曾见过一个大号,这个部分带来的阅读占比30%以上,通常做法就是扔各个微信群,这个做法说不上好坏,只是对于我见的这个大号来说不好,因为他整体阅读量只有5%左右。这意味着扔不扔群,那个账号都从根子上出了问题。
友人答说不是。那就太棒了。和对话、分享到朋友圈这个部分结合起来看,意味着这个人群通常以小圈子的状态呈现,大家互相认识、互相结识,对于关注的信息也会一起讨论,因此群、朋友圈的占比数据较大,不同粉丝带着信息进入不同小圈子中去,和平均每次分享带来1个新增粉丝等,都在验证这一点。
类似数据带来的启发是对待社群的态度。我给友人的建议是:他们可以面向社群征集内容、精编、征募代班主编、召集专家顾问团等方式参与和组织内容,不仅解决他们比我还“懒”(其实真是没时间)、内容不足的问题。用社群比组织社群要方便的多。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则是想办法留存下来。也就是用户的成长如何解决。现在当然不用想那么远,只是对话时友人提到,他们所在人群越来越大,玩的人越来越多,那就表明菜鸟和大神之间有距离,有需求,因此构建一个历史文章和学习相结合的文章库是一个能有效提升活跃和粘性的方式。文章库数据库报价库,这些是当年网站时代提升流量的最有效策略。
3、朋友圈。病毒性的最佳呈现。朋友圈占比越大,病毒越强。这个体现出的是编辑的功底,尤其是标题。关于标题,我曾在我的书《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中总结过,大约四个字“这最好玩”,背后则是用户的好奇、共鸣和想学(为什么点击),及表达诉求、维系和某个人群的关系、塑造自己想要塑造的形象(为什么分享)。这里就不展开了。
不过这个部分有个数据值得分享下:我们简单核算了下这个账号的数据,发现每次分享能平均带来8-10人,新用户进来后,又访问平均1.5篇。也就是说,一次分享带来15篇阅读。这个数据很棒吧。这种扩散模型还是在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工作时就重点分享过的内容,后来也写到了第一本畅销书《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中去了。
这是粗粗的目测。也直接指向一个:分享带来的扩散才是在社交中追求的大方向。
4、历史文章目前没有用的特别好的,占比也不大。老编辑们擅长的编辑技巧可以提升部分量。
不过,这个编辑(也就是相关文章),如果能用在日常每篇文章中,对于提升单个用户的阅读比(就是平均每个用户看了多少篇文章),会有很大帮助。
在过去我们整理的多篇文章中,甚至有一个用户平均阅读10篇以上的疯狂阅读比。这个数据就太疯狂了。当下大部分账号则基本是在1-2之间徘徊。
5、其他。其他,上篇文章就专门分析过,是构建流量来源体系的事情。既然提过,就这里同样不展开了。
我干脆手动画了一个简单的导图。如上。怎么方便怎么来吧。对你有帮助就好。
当叙述到这里,就想起了刚加入微播易时走访自媒体的感受,实际上大部分优秀的自媒体早已经开始由专注涨粉,转入了精耕细作。大家在运营上下的功夫越来越深入。今天甚至我们谈论这个话题,也是因为越来越多自媒体朋友前来咨询、交流。既然说到,就不妨讲出来。
其实,这样解读有个前提,是他们阅读率非常高。换个阅读率不高,或者阅读量巨大的账号,就估计是另一番解读。
最后:
1、你有任何相关的社交数据、案例,毫不犹豫分享过来、一起交流吧。没有对错好坏,有的只有某一组数据带来的启发和脑洞。
接受投稿、或者发来数据进行沟通;
2、好的案例我也希望纳入到自己正在整理的新书《社交红利3.0》中去。
3、顺便推荐自己过去两本书,值得看看《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
4、陆续写到这里,几乎是一个庞大的系列,已经发布的包含了这些文章,基本都是拿着数据和图表说话,你可以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