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晚间,“新浪微博”已彻底更名为“微博”,不再有新浪字样。一时间引来各种猜测,这是要一统微博天下的节奏吗?还是因为IPO原因?
网友们议论纷纷,各种猜想,不知道是否猜对了?
网友评论称:新浪微博“从此一统江湖”“我花开后百花杀”。
虽此名略过笼统,但以新浪微博在国内的地位还是值得这一称号的。而唯恐天下不乱的IT公司们,现在马不停蹄的出来卖萌了。
支付宝钱包说:“听说今天新浪微博改名字了,没有“新浪”两个字了,真霸气。。。我也有一个心愿,有一天,大家都叫我“钱包”,不说“支付宝”三个字也知道是我。”
百度地图说“新浪微博改名字了,没有“新浪”两个字,只叫“微博”真炫酷……我也有一个愿望,有一天,大家都叫我“地图”,不说“百度”两个字也知道是我。”
海尔就有趣了,说到:“我也有一个心愿,有一天,大家都叫我“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电视电脑数码厨电地产”,不说“海尔”两个字也知道是我(名字这么长大家会不会打我?)”
……
这是究竟怎么回事?还是看看内幕吧!
下面为新浪微博刘新征的原文:
作为2009年7月20日加入新浪微博的人,主动来回答这个打脸的问题,是挺困难的,尤其是如何才能做到对外不装逼,对内不得罪人:)
想回答新浪微博是如何一步步衰退的,必须先想清楚一个问题:新浪微博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来都发生了什么。
我曾经回答过一个问题:「新浪微博一开始是如何快速甩开对手形成今天的巨大优势的?」
这个问题是个微观问题,答案也是个微观答案,大概意思是我们很勤奋很努力很有冒险精神,但是既勤奋又努力还有冒险精神的人或者公司,遍地都是,一点都不稀缺,这些只是必要条件,而远非充分条件,事实上,勤奋努力加冒险,死的概率还更高些。
猪会飞,是因为他站在了风口上,成功的飞起来以后他可以总结起飞技巧,但重要的,是风。
新浪微博的风,是移动互联网。
我是入职了新浪微博后才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智能手机:诺基亚E71,之前出现过和弦、彩屏、可拍照、能查股票信息、能收发彩信收发邮件的手机,但是我实在是找不到更换我那个黑白屏手机的理由。
当时我对「应用」两个字造的词还很陌生,后来才弄明白了,原来就是手机上的软件啊!为什么PC上就叫软件,手机上就叫应用呢?我还琢磨过这个问题……
2009年,大屏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迅速增加,三家移动通信公司的3G有铺天盖地的宣传。
但是,你打开手机,真正能玩的应用几乎没有,传统互联网公司逐渐分出一个小部门,把PC浏览器上的社交网站移植到手机上,网站上的交互转移到手机上,复杂程度令人发指。
在这种背景下,新浪微博的产品形态实在是太适合在手机上使用了:流量小,速度快,交互简单。
它在短期内承担了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公开社交、私密社交的全部,占领了手机用户的绝大部分空余时间,吃饭发微博,发牢骚发微博,约跑靠微博,快速联系熟人靠微博,晒幸福发微博,失恋了发微博,政治讨论发微博……
站在2014年初,我们再看移动互联网,已经是人声鼎沸,智能手机的铺货量增速远远大于人们想象,它甚至催生了一个全新的市值百亿美元的本土手机品牌——小米,iOS和安卓市场的移动应用数目暴增,竞争已经白热化,手机游戏、手机视频、资讯、通信、社交,那么多人在抢用户的那块屏幕,争夺用户并没有增长多少的使用时间,你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越多,刷微博的时间就越少,你用微信聊天的时间越多,刷微博的时间就越少,你看一段视频的时间,就耽误了你刷很长时间的微博。
就社交应用而言,熟人、陌生人、公开、私密这些本来就相互冲突的社交行为,终究无法承载在一个应用上,多少新浪微博上的事故,是因为这种功能冲突,一个女孩儿发照片,只是想给熟人看,结果被陌生网友拿出来晒,指责。当有更有符合使用场景的应用出来后,这种转移是不可避免的,熟人聊天去微信,约X去陌陌,兴趣社交去贴吧去知乎,而新浪微博的位置,变得极其尴尬,以至于让人怀疑,它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2009年,在新浪微博出现之间,中国不存在一个公共讨论空间,博客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较之于传统媒体,这是个巨大的飞跃,但是你的想法能让多少人听到,却依然取决于门户网站的编辑,而新浪微博的出现,使得所有人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公共讨论空间讨论,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空间,不再依靠一个中心,而是靠着兴趣、关系的链条自动生成、壮大,编辑的力量被前所未有的削弱了。
作为一个前媒体从业人员,我面对的完全是一个被震撼到的前景,即使在前期加班到深夜两三点才回家,我还是忍不住激动,何其幸运,能够参与到这件何其伟大的事业,我觉得老罗所说,新浪微博对拓展中国言论空间的贡献,超过建国以来所有异见人士的总和。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但是,我们所有人,因为这个国家独特的传统与历史,都缺乏基本的公共讨论经验,我们不知道怎么去体面地讨论一件事情,而我们的讨论的很多事情,也让人根本无法温和地去面对,因此整个网络充满了暴戾之气,那些生活中文质彬彬的人在网上恶语相向,那些本来我们尊敬的人,发出的言论却经常让人瞠目结舌,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永远没有交集,但在网上,双方却可以肆意相互伤害,人从来没有这么容易被组织起来过,去伤害一个人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在这种讨论中,最早离开的失败方,往往是较温和的,对侮辱性言论承受力较差的,而胜利的,往往并不是胜在公义,而是胜在人多势众,当辩驳对象消失的时候,胜利者也会感觉因为失去了对手而感到索然无味。
这就是中国所有公共论坛的独特现象:劣币驱逐良币。
所有的公开论坛都一样,首批用户往往是那些在大城市生活的白领,他们接受的教育背景相对统一,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相对一致,彼此尚有求同存异的雅量,如果仅限于此,那么就成了小圈子的趣味,其影响力会被压缩,如果更多不同背景的用户进来,讨论氛围又会被破坏,后来的用户赶走前面的用户,当前面的用户走了以后,后面的用户也就走了,只留下一个鬼城。
这种事情一再发生,无一例外,令人绝望。
我曾经和黄继新老师讨论过此事,黄继新老师说他有办法,我相信他,但他没告诉我怎么办。
于是很多用户离开了公共论坛,转身去了微信,在朋友圈发吃,再也不担心陌生人骚扰,在朋友圈晒佛经发心灵鸡汤转发伪科学段子,好友也会因为情面而不忍驳斥。大家在这里惺惺相惜,不同价值观的人根本撞不到一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出去的媒体内容再也不怕被喷,因为受众只能和发布者一个人沟通,读者与读者之间永不相见。
为什么总是假佛教、段子、推销、伪科学、心灵鸡汤?因为这些言论才是我们的平均智商,以前这些内容都发在Qzone里,正如一位微博网友所说:微博是发现陌生人里的傻逼,微信是发现熟人里的傻逼。
就新浪而言,移动互联网抢跑成功,但领跑之后,却陷入领先者陷阱,因为第一名眼前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再也没有经验可以用,现在回头看看,有很多浪费、很多昏招,但如果时光可以重来,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前景,如果能给5年前的自己发个短信的话,据说很多人都想发四个字:赶紧买房!5年后如此板上钉钉的事实,5年前的你为什么就是不知道呢?你如果突然接到一个短信,据说来自未来的你,只有5个字,买新浪股票。可你眼瞅着新浪微博现在的活跃度,你真买么?
我很多次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想象如果复盘,新浪微博该怎么走,才能继续一骑绝尘,但终究无解,有很多机会,但也会有更多意外。
尽管出过很多昏招,但正如一个「专黑」新浪微博的人士所说,微博这种传播机制是如此牛逼,以至于要想把它搞黄还挺不容易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微博仍有信心,微信群里惺惺相惜是用户的一种需求,公共讨论空间却仍有必要,交游广泛的人可以以朋友圈取代微博,但通讯录里只有几十个人的人仍然需要通过公共空间了解身边世界,从不相识但兴趣相投的人仍然有认识彼此的欲望,当年震撼到我的那个颠覆性的媒体前景,仍然没有出现颠覆者,微信公众平台把一些媒体内容搬到了手机上,让人们更容易得到,但媒体形式又被变成了一对多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只有在微博,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他们参与创造,也参与筛选,也参与传播。微信也许终将成为手机上的操作系统,但它不会吞噬一切,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在体量个头和灵活性方面,必须做出平衡。
新浪微博今年要做的事情很多,但还好,绝大部分工作,已经在正路上了,大家在网上吐的那些个槽,我们也都看到了,在改。
感谢竞争对手。
——————
还是别转到新浪微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