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前,哪怕是业内人士或许也不会想到游戏行业会像今天那么火,游戏从只是人们生活中的消遣发展到现在成为了一个有着自己生态循环的产业。在这段时间里,对于如何定义一款成功的游戏却还没有一个书面化的标准,“重度化”、“IP化”、“精品化”当然是衡量游戏质量的一些标准,但决定一款游戏成功与否的,终究是它的生命周期。
虽然没有相对权威的产业报告,但一般来说有5~6年运营时间的游戏就能算得上成功的游戏了,像《魔兽世界》、《征途》、《街头篮球》、《热血传奇》这类运营时间超过10年的游戏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对于有着高额运营成本的客户端游戏来说,想要达到这样的成就更是难上加难。
研究显示端游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近几年,随着竞争加剧,很多端游的寿命被进一步缩短,很大一部分在内测乃至封测期就已经夭折,据数据显示,在刚过去的2015年,端游的平均寿命相较于之前之前又减少了将近6个月
多种因素决定游戏生命周期缩短
相比于十年前,游戏开发的技术趋于成熟,不得不说很多游戏无论是从画面上还是系统上都比之前的游戏领先,但为何它们的生命周期还在不断缩短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产品自身缺乏创新:
当技术不能成为游戏开发的枷锁之后,游戏创意就成了吸引玩家最重要的一点,而如今大部分的游戏却进入了“炒冷饭”或者“换皮”怪圈中,十年前就有的仙侠、科幻、三国等题材到现在仍在源源不断的产出游戏,让玩家产生视觉疲劳后更容易对游戏失去兴趣。
2、选择增多导致游戏出头难: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线的能被称之为大作的就有将近百款,这还不包括许多不知名小厂商所开发的游戏,如果算上手游的话那更是数不胜数,玩家的选择变的前所未有的多,这导致一款游戏在特色不鲜明或者推广力度不足的情况下想要出头就会比以前更难。
3、功利化系统致游戏留存难以提升:
现在很多厂商都急于瓜分游戏圈的蛋糕,在他们看来不赚钱的游戏和咸鱼没什么区别,所以在游戏策划阶段就添加了很多收费项目,但其实对于游戏本身却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十年前那批网游玩家现在大多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着一定的消费能力,也有意愿为游戏进行充值,但他们的问题在于游戏时间不稳定。而游戏时间有保证的学生又没有能力为游戏提供足够的收入,很多游戏就是在先积累用户数还是直奔收入的摇摆中慢慢的死去。
如何延长游戏的生命周期
十年前一款《征途》开创了道具收费的运营模式以及国战的玩法,而十年后的今天,《征途》依然在热门网游中占据着一席之地,作为一款运营了12年的游戏已经足以被业界称为典范。而一款拥有超长生命周期的游戏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回收的压力、有更大的机会“回收”市场成本,同时还能使玩家对游戏产生依赖感,增加玩家的粘着度,那如何才能使游戏生命周期尽可能的增长呢?
1、前所未有的模式改革
之前提到的《征途》就将这点做到了极致,游戏免费道具收费、万人国战、开箱子等现在仍旧在各大网游中存在的系统在当时可谓引起了整个行业的改革,而如今十年之后依然坚挺证明了成为行业的先驱就有很大机会延长自身游戏的生命周期,但能做到这点的公司是少之又少。
2、完整的游戏世界观形成文化积淀
在一个游戏中,几乎所有元素都是世界观的组成。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画面写实、唯美还是歌特;游戏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物造型甚至音乐等等一切都构成了游戏世界观。《征途》系列的世界观搭建就相当的完整,几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要素在其中都有反应,比如历史、政治、宗教、军事等,而这一切的组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逼真的游戏世界。特别是其国战系统,创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基本不可能遇到的场景,在其中产生的各种人与人的交集,兄弟情让玩家在游戏世界中产生前所未有快感的。同时,通过兄弟间人与人的交流也会增加玩家对于游戏世界的粘着度。
3、完善的社交功能让玩家之间建立感情
很多人觉得外挂是游戏杀手,但外挂真正破坏的其实是“人际关系”,没有玩家愿意在一个全是机器人的环境中游戏。在游戏中认识的好朋友好兄弟、甚至是自己的结婚对象在现在来说都不是特别令人惊讶的事。在《征途》中家族、国家等社团系统的设立也让玩家的阵营荣誉感更强:有兄弟有死敌,有恩报恩有仇报仇。这样优秀的社交系统会让玩家对游戏产生更强的依赖感从而提升游戏的留存。
4、适度的推陈出新保持玩家新鲜感
游戏内容再出色但如果一成不变的话终有一天玩家会产生疲劳感,亦或者面临通关后无事可做的状态,所以游戏的内容更新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又要拿《征途》来举例子,虽然作为免费网游模式的开创者,但其并没有一味的吃老本,在后期不断的更新中,《征途》陆续绿色版、怀旧版、动作版等多个版本,而在前几日刚更新的《征途》史上最强版中,更是所有的《征途》系列同步更新。这样会使玩家始终保持对游戏的新鲜感,从而不会流失。
现在几乎所有成功的游戏,几乎都有着很长的时间沉淀,游戏保持新鲜,其固有玩家也不像现在很多玩家那样浮躁。市场上有不少产品是赢得人气却赢不了用户的游戏!而在如何保证游戏生命周期这点上,其实很多厂商都知道该怎么做,但真正去把这些落实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