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
1. 离开央视,谢绝一切工作邀请:只为照顾女儿
2014年初柴静从央视低调离职,其中缘由和之后的去向一度被公众反复揣测,如今,归来的柴静亲自将这些疑团一一解开。
她在媒体采访中透露,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为了生病的女儿:
“没出世的女儿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在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
2013年初,柴静被曝与摄影师赵嘉结婚。7月,邱启明和柴静搭档主持的新闻纪录节目《看见》停播。同年10月底,据《南都娱乐周刊》报道,柴静在美国生下了一个女儿。美国产女事件还一度引发轩然大波。据澎湃新闻,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柴静女儿名叫柴知然,但愿以后她不仅“知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柴静透露当时未出生的孩子被检查出患有良性肿瘤,一出生就要进行手术,所以她从央视离职并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打算陪伴照顾女儿。
拍摄《穹顶之下》的想法便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照顾她(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2. 投拍的代价:一百万元稿费
《穹顶之下》全片长103分钟,柴静拿出她两年前出书所得的稿费,总共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用于该纪录片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
她亲自走访中国、美国、英国多个污染现场,如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等寻找雾霾根源,还拜访了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并实地拍摄他们的治污经验。
事实上,柴静过去在央视也曾制作过污染治理报道,如《山西:断臂治污》《事故的背后》《尘肺病人维权调查》等,还曾获选了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
但柴静称,相比于《穹顶之下》,这些污染报道“就事论事,停留在监督某些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GDP冲动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种‘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方式上”,《穹顶之下》则是对过去问题的再回访,这一次回访使柴静意识到,“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大气污染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3. “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但未来,不止如此
起初,柴静的调查只是想解开自己的疑惑,她在纪录片首发的公开演讲中说,“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没有想到要公开。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她认为“作为一个媒体人,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尽量说明白。”
在《穹顶之下》中,柴静指出,中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在该纪录片中柴静还尝试揭示这些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面对这些问题,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公众不能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更不能不当回事,听之任之。从对英美的污染治理经验的调查中,她认为“我们怎么办”还是有路可寻的。她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希望空气清新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强烈的社会共识,而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这也是她的信心来源。
柴静表示,她无意于通过《穹顶之下》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她在采访中说:
“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这部由母亲柴静在母性本能的驱动完成的纪录片,希望对你我和污染治理的进程都产生一些启发: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