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黄金般的10年后,内容创业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内容行业本身,也从未像今天一样面临如此深刻的变革。从AI到5G,从创作到分发,科技无时无刻不在赋予内容以新的面貌和潜能。
那么,在“人机协同、内容共生”的ConTech时代,内容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如何捕捉到最新、最准确的实践方法论?本期文章带你走近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郑庆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见了投资人的宏观视野、谨慎作风和乐观态度,或许也能获得关于未来的更多启示。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红杉汇
早期创业者的发现者
郑庆生,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专注于互联网相关的消费、内容、媒体和科技的投资。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的他,从2005年开始做投资,主导过许多已经成长为互联网相关行业领先者的投资项目。
2018年,红杉中国宣布单列专项种子基金,重仓天使投资。种子基金单列后,郑庆生与另外两位合伙人一起积极投身到种子基金的工作之中。
种子基金关注早期投资项目,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早期阶段寻找真正能产生行业影响力的项目绝非易事,投资人需要对互联网行业中的新型领域有着更强的敏锐度和行动力,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业态中更迅速地掌握先机。
这无疑是一个挑战,但对于已经在消费互联网和内容平台领域耕耘已久的郑庆生来说,也更是一个新的舞台。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红杉汇
历史深处的观察者
如今,人人都在谈斜杠青年,力图追求一种快节奏工作时代的自我认同和跨界想象。
在他身上,我们也挖掘到了“历史爱好者”的斜杠标签。郑庆生认为,斜杠爱好的存在应该与个人主业有相关性,某些斜杠特质甚至能够成为个人的差异化竞争力。
那么,成为历史深处的观察者,是如何影响一位经验丰富投资人的眼界的?
长期以来,收集社会生活和商业相关的历史书籍都是郑庆生的一大爱好,他不断用好奇心驱动认知边界的拓展,并以此构建出了一套颇具历史视野的投资方法论。他认为,商业模式都是在回答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需求如何形成”,一个是“交易怎样达成”,前者实质上是流量问题,后者实质上是履约问题。
一次街头漫步激发了郑庆生对于城市发展历史和线下流量的思考。他意识到,在人类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流量产品是城市,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流量产品平台,大街小巷是一个个垂直的产品,商业街就是流量最集中的地方,在互联网之前,零售的大部分理论都基于物理位置。人类的所有活动、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城市之中,城市的大小,街道的繁荣与否,是物理和地理上布局的问题。
循着这样的思考,郑庆生慢慢厘清了在线上红利日趋见顶的背景下,线下空间发展的新思路。他提出:“任何一种新的方法论对旧的方法论都是向下兼容,最终和旧的方法论合二为一,完成结构上的一种统一。线下是没有账户体系的流量产品,而线上是没有行动成本的街道。互联网不仅是虚拟经济,更是实体经济。互联网发现的是一种更加普适性的方法论,通过这种方法论,我们甚至可以重新理解商业史,会深刻地改变我们对流量、对交互界面、对零售、对空间设计、对认知和行为模式的看法。”
类似的分析总结还有很多,也均体现出郑庆生的风格——纵深、有的放矢且足够真诚。
的确,回顾一百年的商业历史,从工业到服务业,从运输到信息传播,互联网依然遵循着似曾相似的规律。
今天我们谈起互联网的未来,不妨顺着郑庆生的视角向过去追溯,先洞悉历史趋势,再拥抱未来世界。
严谨的乐观主义者
郑庆生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曾在普华永道、IBM和毕博担任资深审计员和顾问,以往的教育和就业经历强化了他严谨的作风。
作为投资人,在内容创业领域动辄谈颠覆的时代,他不愿意为创业者预测所谓的下一个风口,反对迷信“大佬成功学”。这当然不是因为他吝于分享,而是谨慎务实的态度让他更专注于思考问题的本质。
“投资这个工作有意思和有压力的地方都在于面对高度不确定的环境,如何快速学习和形成判断,你一直需要在看上去不相关的领域里找到共性,因为只有共性才能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思考,才能建立快速学习的框架,才能调动不同领域的经验去感受一个未知的领域。”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红杉汇
早期投资中,商业模式尚未被验证、产品市场也有待被打开,在没有充足数据的情况下,郑庆生往往选择用推导的方式来观察,不断反问自己:
长期看,商业模式会演变成什么样的形态?
中国消费的参照国家——美国和日本在历史上都经历过什么形态?
人口结构和文化对商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早期投资人和创始人应该率先感受到的创新点和创新角度在哪里?
他享受这种在投资中谨慎推理论证的过程,热爱质疑和证明的循环往复。与此同时,他也强调,“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未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拿到最一手的资料,做到最一线的访谈,才会做出一个比较好的决策”。
但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尽管充满着未知性,郑庆生却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从科技的角度来看,如何评价我们所处的时代?郑庆生给出的回答是:“今天我们依然处在一个非常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历史时期。”
可想而知,他并不认可人们言谈必提的“下半场”一词,因为这种说法隐含着认为创新走向终局的假设,无疑忽视了今天的创业创新仍然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
实际上,新技术淘汰旧技术的过程,更类似于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范式革命”概念。从这一点来看,创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范式革命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所有吃穿住行等亘古不变的需求都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重新组合资源,为从业者提供新的机遇,促进社会整体效率进一步提高。
换言之,尽管在今天的内容市场上遍布着诸如“凛冬将至”“XX已死”这样的悲观论调,但在以郑庆生为代表的投资人眼中,互联网世界的冬天或许远未到来。进化持续发生,创新永无止境,我们不妨与他一起谨慎而乐观地期待着新场景、新业态、新机制的全面落地。
本文来自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