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登录

其他登录方式

绑定手机号

注册

我同意用户协议

忘记密码

用户协议

绑定手机号

近期有不法分子打着爱盈利的旗号,制作“爱盈利”名称的App,并伪造爱盈利证件,骗取用户信任,以抖音点赞赚钱或其他方式赚钱为名义,过程中以升级会员获得高佣金为名让用户充值。
爱盈利公司郑重声明:我司没有研发或运营过任何名为“爱盈利”的APP,我司做任务赚钱类产品从没有让任何普通用户充值升级会员。我公司产品均在本网站可查询,请将网站拉至底部,点击“关于我们”可查看爱盈利相关产品与服务。
温馨提示:当遇到此类问题请拨打官方电话或添加官方微信,以免财产损失。爱盈利官网地址:www.aiyingli.com。
  • 推广与合作
X

产品人的深思:“力”、“术”、“道”及演进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305837

前几日在人人上看到有人发了产品经理三层模型的文章,深为感触,一直笔者也在思索如何为自己搭建合适的学习模型,这次就来谈谈笔者眼中的“道”、“术”、“力”,谈点虚的。

产品人的深思:“力”、“术”、“道”及演进

产品经理到底该如何培养什么能力,该怎么锻炼自我?

这肯定没有答案,见仁见智。互联网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产品人的自我迭代需要也太快。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这个系列,慢慢地记录下产品的道、术、力三层思考,不断修改打磨,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订阅,一起讨论。

废话不多说,直接看图:

产品人的深思:“力”、“术”、“道”及演进

笔者直接抛出一个简单的模型,很抽象但是很好理解。(比例控制不是很好,意思到位)对于不同层级的产品经理来说:

从初级到高级,从左往右,对道、术、力不同层级的掌握力以及在工作中实际做的事的出发点,占比不同代表思维结构不同。

通俗说:看待一项工作/一个问题,你是从“道”的层面作为起点思考,还是以“术”?以“力”?

这将决定了,世俗中你的级别。

  • 初级PM:工作2-3以内,重点在于力的执行和术的复用,从下至上,悟得属于自己的道。
  • 中间PM:工作3-5年左右,重点是三者的平衡,经历了3-5年的积累,对需求的本质、对行业的经验,从力中抽身,从术中总结,形成自己的产品“道”。
  • 高级PM:工作至少5年以上(笔者见过的大厂总监级别),有很强和自洽的术来支撑日常工作,但是更多是对人文、对哲科、对社会对心理的研究,并且通过这些“软”能力带领团队负责一个产品。

你们可以自我评估一下,自己在工作中,在思考中,道、术、力三者各占多少比例。

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巴菲特

不仅仅是证券金融股市,做产品人也是如此。

笔者提出这个思考,是希望更好地看待产品的知识,看待自己的进化,绝非提倡天天多思考“道”而进阶为高级产品人。

入门一年就一直思考所谓的“道”,不该。产品本就是修行,我们应当顺势而为,不要试图走所谓的捷径,没有观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没有看过大量产品,哪来的产品sense,哪来的“道”。

本篇文章就概览性阐述这三者的层次关系和演进,并不会深入探究各个层面。其中“力术”层面的内容,笔者之前发布的0-1设计App系列有所提及,可自查阅读。

一、产品之力

先从最低层的力说起。理解了力,也就更好理解“术”和“道”。

所有的基本功,皆可为力,生活、工作是“力”的源头。

“力”是“术”的一个阶段,也是基础形态。所谓的刻意练习,其实就是力的复用,力的抽象,随着复用练习,加之总结思考,就会沉淀成术的形态。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案例: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在力和术上依旧不断追求极致的人(当然在道上的坚持更深),他的纪录片《寿司之神》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一看。

对于互联网产品人而言,笔者认为有两个大的方面是工作中“力”的组成。

1.1 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指的是从入职第一天起,你就需要磨练的。像学习能力、情商什么的笔者认为这是所有互联网人都必须具备的,就不再赘述了。

1.1.1 沟通力

关于沟通,并不是你说得多好听,而是是否传达到位。少即时多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沟通。

举几个高频场景来具化沟通“力”:

  1. 运营跑来跟你说一个需求,理由也准备很充分。如果你觉得Ok,如何评估这个需求难度,找开发小哥怎么沟通。如果你觉得不OK,你该怎么“怼”回这个需求给运营?
  2. 产品内部每天怎么沟通进度?你的工作进度如何告知组长(行政上级),遇到来自开发的阻力,需要请求资源时怎么申请?
  3. 产品上线后,怎么跟开发测试他们汇报?需求变更之后,怎么通知到大家?
  4. 紧急要插队一个需求,怎么跟UI开发测试他们沟通?

还有很多,正所谓“力”,也就是意味着会反复出现的,需要各位产品人不断应对的情况。而沟通作为产品人的武器之一,是早期初级PM必须磨练的,没有太多捷径可走。沟通力练不好,你的产品才能再强大,也没有团队愿意配合。

1.1.2 责任力

对于产品来说,“靠谱”两个字是安身立命之本了,是所有的基础。

必有回音是产品人的通用能力,也是日常工作中每天会遇到的。产品经理是信息的枢纽,针对每件事。同样地,举几个高频的场景:

  1. 刚刚开完需求会,会上提到要修改3处地方,会上你答应了。你需要定个DDL,是否修订需求稿,是否邮件通知相关人都是你要考虑的。
  2. 运营又来提一个需求,你随手记录到需求池里,那么你打算做还是不做,哪期做?不做的话为什么。最关键是,有没有再主动告知运营,而不是他来催你。
  3. 开发找你反馈问题,希望帮忙争取资源和时间。你答应了,那么你打算什么时候帮他处理,找哪位上级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力和沟通力可以说是产品人的基本基本基本素养。但是我看到很多入门新人太注重产品设计技能而无意识到每天都在反复做的通用力。

1.2 技能力

主要指的是专业技能能力、如需求池整理、画原型、写文档等等这些比较基础的能力。

换句话说,是最好学,最能复制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必备技能。在网上很多课程教的往往也是这一块的能力。是产品入门的基石也是必经之路。

笔者认为,日常中反复遇见的,主要是3大方面:

  1. 对外调研力(市场、用户/业务、竞品)
  2. 产品设计力(需求、流程、架构、原型)
  3. 产品版本力(开会、协调资源、项目管理)

这一方面,除了已经发布的0-1设计APP系列,笔者会在之后的文章中不定期更新。

二、产品之术

将日常的“力”的工作不断复用和总结,就会形成自己的术。

时髦地说:就是各种方法论,是各种思维模型。

方法论: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多说一点,就哲学而言,比较中国和西方哲学,中国自孔子开始就偏向于“学以致用”的思维,侧重于改善社会和生活方法实践,知行合一。而西方不同,他们的哲学起源更纯粹,从苏格拉底到黑格尔皆是如此,探究的是人性、世界本质。所以,在中国的文化中,对经验和总结这方面极其厉害,像中医,但是对探究本质我们现代就开始沿用“科学”这套西方哲学演化出的体系。

所以说,“术”这个层面使我们骨子里东西,对于我们产品人来说更是简单。

同一项工作,将需求变为产品流程。对于菜鸟来说就是一项没方法不断试错的工作,需要反复出方案和boss对方案,而对于老鸟来说,用自己多年总结出的一些“术”便能很快拿出方案。

“术”一直以来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中就有所体现。不得不提,中国古代至今,有一个群体影响至深,即“士”,延续2000年,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前身,笔者认为也是“神一样的产品人”都有着明显的“士”的影子,讨论一下士文化有助于我们追本溯源。

在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有提到:西方知识分子热衷于解释世界,而中国的“士”一方面对“道”不断追求,一方面更热衷于想办法去改变世界。是不是和很多产品人入门时怀揣的梦想一样改变世界?

“士”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强力支撑,比方说儒学,让中国历代历朝重视应用。如果说西方分为“哲学”和“科学”,那么中国更重视“哲科”思维。实际上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实用主义哲学,这和中国国情是一致的。

说到这里,笔者想说的是,作为产品经理,真正的产品经理,如果你想作为至少十年以上职业的人。建立一种“哲科”思维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对“术”的运用是我们擅长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如果说“士人”左手是“道”,右手是“术”,那么真正的产品经理也是。

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其实也是一种“道”和“术”的体现。

一方面,“术”来源于“力”

正如在“力”的板块里提到的,力是术的源头。

大部分是“术”来自于对日程工作的总结和沉淀。技能复用是没有技巧的技巧。

拿一个“力”来说说怎么形成“术”:就拿竞品调研来说。

如果你尚且处于“力”的层面。那你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

  1. 不知道该调研哪些方面,甚至可能不清楚哪里找资料。
  2. 按照模板一通写,有什么模块写什么模块
  3. 多事实,少结论,多数据,少建议。
  4. 别人阅读后感觉不到实用性,无法落地。

如果你已经处于“术”的层面,那你应该是这样的:

  1. 清晰地辨别调研的目的,并一下找到调研重点;
  2. 会采用自己熟悉的几种方式,不会广泛涉猎资料;
  3. 脑海里有一套评估模型,评估竞品情况;
  4. 对于竞品调研,围绕2-3个核心因素做分析。

那怎么从“力”形成“术”呢?除了反复练习和技能复用外,还有技巧吗?

可能会有人问,学习别人的方法有用吗?看别人的分析文章有用吗?

有,但是效果比较差。所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如果只是看看别人的见解而自己没有实操做,那么你仅仅是跳起来,看到了世界然后又掉下去了。

另一方面,“术”“道”相融

关于“道”,笔者在下文中提及。

正如诸子百家提出的各家理论学说,以及后世对其解读和演化。其实都是基于对于“道”的理解。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到底是先有自己的成套的产品“术”还是现有对产品的“道”,笔者暂时说不清楚。正如笔者前文提及的,在西方,哲学用于解释世界,在中国,更提倡“道”“术”的结合。

三、产品之道

“道”层面比较深,笔者研究也并不深入。以下愚见:

因为“道”源于哲学,老子的在《道德经》开头就说明了这一点: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形而上的规则、不变的那个一,可以“说”出来,但是并不能用正常、平常的话来描述它。有点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意思

所以,笔者这里也不过分纠结于什么是产品的“道”,还需要各位去感悟。让我们从实际工作出发。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道”,笔者认为2个核心:

① 对内:人性探索

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对人性的探索是产品经理(尤其C端产品)始终需要钻研的课题。比方说,在《穷查理宝典》《影响力》书中就提到了认知偏误的概念,实际上就是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的人性之一。

产品经理的一大工作核心就是辨识个体需求,辨识角色需求,辨识集体需求,辨识社会需求,辨识未来需求演变。对需求的理解,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如果说每个人是一个处理器,那么输入相同的需求,一定会输出不同的结论,而这个计算过程,就是每个人的产品“道”。

举个栗子:就个人C端需求而言

需求粗略分为三层:

  1. 表面需求:打车
  2. 底层需求:更便捷
  3. 人性需求:懒惰

而“道”的视角就是不断用人性需求的角度去思考。

② 对外:业务探索

包括商业行为、产业链、甚至社会(政策)等等。尤其是B端产品来说更是如此。

从业几年之后,对业务的理解、对业务的经验将会成为一名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产品是要面临市场考验的,正如以前儒术是要面临治国考验的一样。能否好用,需要理解整个产业的运作机制。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的兴起,在这方面更是成为趋势,垂类市场的经验和深入见解是一名产品经理的“道”

那该怎么做?

笔者认为来源两点:

一方面:“术”“道”相融

来源于“术”的积累。这里不再多说。有点类似于PDCA方法。这是“道”的根本。

之前有幸听过黄有璨老师的私享会,他提到:先入世,再出世。其实说的就是这点,仅仅讨论单纯的产品理念有点西方哲学的意味,毕竟我们不是哲学家,我们是“士”文化延续下来的产品人。

另一方面:源于”无用之用”

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笔者认为来源于生活,可以是自己的生活阅历、别人的、也可以是历史的、国内国外的等等。埋头苦干做不出好的产品,就是这个道理。

典型的例子就是苏格拉底,相传他经常在广场上见人就拉着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良这类问题。苏格拉底试图通过不断讨论来探索这哲学。同样地,我们想知道产品的”道”,就去生活中发现。

举个不太好栗子:平常乘坐地铁的时候,你看看别人都在用手机干什么。平常在食堂里,你看看别人都在用手机干什么。这个方法非常管用。

观察生活这个方法,对于产品人来说太重要了。和体验产品一样重要。

最后

在产品的“道”“术”“力”的模型和思考上,笔者也才刚刚起步,非常欢迎人一起来讨论!后续我也会按系列不定期更新。

一张图总结:

产品人的深思:“力”、“术”、“道”及演进

 

作者:朱鲁斌,同花顺产品经理。愿你我心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

本文由@朱鲁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

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SELECT dw_posts.ID,dw_posts.post_title,dw_posts.post_content FROM dw_posts INNER JOIN dw_term_relationships ON (dw_posts.ID = dw_term_relationships.object_id) WHERE 1=1 AND(dw_term_relationships.term_taxonomy_id = 3083 ) AND dw_posts.post_type = 'post' AND (dw_posts.post_status = 'publish') GROUP BY dw_posts.ID ORDER BY RAND() LIMIT 0, 6

京ICP备15063977号-2 © 2012-2018 aiying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