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我们身处同一个团队中,所有人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大家手中的资源都是一样的,并且目标也是一致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达成目标
但是,人与人的差距,在不经意间就会被拉开,你总会发现有些人的成长的速度会更快。
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总结起来,其实是思维习惯的培养,如果你能够抽出时间总结、反思和学习,那么对你工作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在运营工作中,被大多数人忽视的事情,就是思维方式对工作产生的影响力。
目标驱动工作法
目标驱动,是你需要培养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思维习惯。有了它,你才真正明白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先举个运营中常见的例子。
相信很多刚接触用户运营的朋友,都是从跟用户聊天和处理各种用户反馈开始的。
交接工作的时候,会分配给你微信公众账号、拉你进群、或者把网站/APP的用户反馈后台账号发给你,再发给你一个QA List,告诉你1小时内回复用户的问题,每天整理一份用户反馈报告等等。
针对这项任务,我们来看看不同的运营人的处理方式。
A同学:任务导向
先登陆一下各种后台,学习一下操作和使用,然后阅读一遍QA List,做到心中有数,再跟同事要一份用户反馈日报模板,看一下都需要填写哪些内容。
B同学:目标导向
首先会先思考公司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老板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公司要设置这个工作,可能是为了积累种子用户便于产品推广,也可能是维护核心用户用于版本的测试和需求的挖掘等等。
如果是为了推广,那么老板的预期结果可能是把手中各渠道的用户规模做到XX人。
如果是为了挖掘需求,老板的预期结果可能是发现新版本的多少bug或者提出某些具有较高价值的需求等。
假如和老板沟通后确认后,维护用户的重点是为了挖掘更多需求。(实际工作中目的会有多个,但是一定要明确最重要的那一个)他的预期是能够在未来3个月内挖掘出多少多少真实的用户需求。
接下来就可以拆分未来3个月的目标和计划了。
目标:希望3个月内挖掘出X条用户真实诉求。
首先,我们会考虑用户为什么会把真实的诉求反馈给我们?
优惠券、红包福利等等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使得你和用户之间的链接太过脆弱。
长期来看,还需要思考你和用户的关系如何才能处理地融洽,取得用户的信任;如何降低用户的反馈成本,使用户方便地找到反馈入口等等
其次,如何判断用户反馈的诉求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如果身边有朋友也在体验自己的产品,问问他们这个反馈是否真实。如果团队中有靠谱的产品经理,发给他看看。
最后也是最理性的方法,就是从反馈入手,跟踪用户行为数据,从数据来判断这个需求是个性的还是共性的。
分析
你看,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人,对待同一项任务的处理方式,差距如此之大。
第一种做法,就算你每天都能及时回答用户的疑问,并且按时整理日报,你的绩效表现也只能最多算六七十分。
更严重的是这些工作对你的心理和技能成长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原地踏步地工作会让你烦躁、空虚,进而产生各种消极情绪。
你要明确一点:你所做工作的价值(薪资)是靠产出的成果展现的。也就是说,只有做出有价值的成果,你的价值才会体现和增长。
那么,在你接手上面所述用户运营工作的时候,你有想过这份工作的价值到底在哪儿吗?你有跟同事、老板确认过这份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吗?
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价值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目标驱动的第一步就是在工作开始之前,先思考并明确这份工作的价值和目标。
而且随着工作的开展,你会发现你已经突破了所做工作的局限,帮助你从更高一层去思考你的工作:
- 除了用户直接的反馈,还能够从哪些渠道挖掘到用户需求?
- 除了被动的等待用户反馈,是否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入手去获取需求呢?
比如设计并投放调查问卷、分析平台用户行为数据、体验竞品、检索行业报告等等。这些思考和执行都是在你明确了工作目的和成果之后实现的。
统筹式工作法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有一种人每天各种任务来回切换,有时候产出并不高。
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为什么第一种人的效率不高呢?
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要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假设你每项工作任务平均半小时可以做完,而任务之间的切换通常也要半小时,如果你经常一项不做完就切换到下一项,就算每个任务中途切换一次吧。
那就意味着,8小时的工作时间,你至少有4小时都花在任务切换上了。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
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1、有计划地工作
我的建议是,大家周日晚上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作。
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
因为,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2、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是一个上午精神状态极佳的人,那么我会:
- 在上午处理最麻烦最重要的事情
- 在乘坐地铁时听书
- 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
- 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
- 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
- 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这种时间分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
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3、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
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
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
当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
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
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并不耽误时间。
“偷懒”工作法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
我们可以在第一次做某种工作的时候,就搭好框架。
比如,运营每周会做一次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
建一张excel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这就是一种“偷懒”的工作方法。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
- 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
- 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需要你去做他们也可以完成的事情。
- 去运营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总结
所有的工作都有其价值,要么是直接价值,要么是间接价值。弄清楚你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并且设定一个量化的值或范围。
当你想清楚如何高效的解决问题并着手执行后,你会发现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阶段性成果的达成更会让你兴奋不已。
试着坚持半年,你会发现变化的!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 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