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运营编辑部 运营小咖秀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止于套路。
一年一度的的315即将到来,
借此时机,
我们捋一捋那些坑到你怀疑人生的商家套路,
看看你自己是否也中过招!
一家网店体验五星、月销量极高,好评如潮、没有差评。这时,你应该思考下店铺的数据真实性了。很多商家会把网店的数据做到尽善尽美。被蒙蔽双眼的消费者变成了商家待宰的羔羊。
建议大家参考网店的粉丝数、经营年限、整体评价、评价用户的等级、实物图片,再做决定。
在此提醒,应理性看待商家的促销“噱头”,避免落入不法商家设下额“文字陷阱”。
从心理学上讲,任何事物越少、越不容易得到,那么它的价值会越高,吸引力就会越大。这就是稀缺效应。今天,你总会在互联网产品营销上看到它,即饥饿营销。
限量供应的产品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感知,增加产品吸引力,从而提高产品销量。小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注:网购虚拟产品也是网购骗局高发地带,被钓鱼网站骗取银行账号、支付宝账号的网络骗局,很多都来自虚拟产品交易。消费需谨慎哦!
不少抢票软件在你购票时,进行捆绑式销售,系统默认勾选了加速包、人身保险等额外有偿服务,而消费者也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下单。因此,抢票平台在手,看清楚再走。
实际上,所谓带薪其实是自愿兼职工作,学成后的就业分配并无保证,你依然要负担巨额贷款。在入职时,被要求缴纳培训费需要谨慎。
注:还有预付式消费“套路贷”。假借民间借贷之名,通过“虚增债务”、“制造资金走账流水”、“肆意认定违约”、“转单平账”、“虚假诉讼”等手段,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隐蔽性强,且利用公权力“扫尾”。
其实,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真的是“佛系大数据,杀熟不杀生”。但大数据杀熟”到底该如何定性,目前也面临着争议。
◆ ◆ ◆ ◆ ◆
以上,只是我们从众多侵犯消费者权益当中挑选出的极具代表性的8种情况,估计你也深受其害。
常在湖边走,哪能不湿鞋。面对这些坑,我们有时也是束手无策,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足够理性,不冲动消费,被侵权时用合法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