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亚马逊战略部门的首位分析师,曾任 Hulu、Flipboard 的产品负责人。原文标题 Status as a Service (StaaS),他最近的得意之作,应该是首次有质量保证地出现在中文世界。 他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维度(社交资本)来帮助理解社交网络的变迁和当下所面临的困局,甚至在他看来,区块链、加密货币和社交网络也有内源相似性。 出于理解难度的考虑,我把部分案例替换成了适合中文互联网用户的版本。原文近 3w 字,本文完成度接近二分之一。剩下的我会在本周内精译完毕。
人是寻求地位的猴子
让我们从两个基本原则开始:- 人是寻求地位的猴子。
- 人会寻求最有效的途径来获取社交资本。
社交网络的传统模型
成功社交网络的经验之一是:当用户很少时,他们必须首先吸引人们的使用。 通常,产品本身能够满足一种基本效用。 社交网络的搭建需要冷启动过程。 关于鸡生蛋的问题,其实还算容易解决:首先你得有一些鸡,然后生了蛋,孵出另一些鸡,依此类推。 但更难的问题在于:为什么第一批鸡在没有其他鸡存在的时候来到这里?以及,接下来为什么其他鸡也会选择跟随? 这就是为什么,A16Z 合伙人克里斯·迪克森给出一个经验式解法:Come for the Tool,Stay for the Network(为工具而来,因网络而留)。 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遵循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 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的增长曲线会在某一个单点突然爆发。 但深挖下去似乎还有疑问:- 为什么一些大的社交网络突然消散,或者输给新生的小网络?
- 为什么工具体验极好的小网络最终无法吸引到足够多用户,而看似没实际用处的却可以?
- 为什么有些社交网络在用户激增时反而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感?
社交资本模型
传统观点认为,社交网络能够为人们带来实际效用(Utility)和娱乐性(Entertainment)。但我想将其扩展到第三个维度: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 不过在本文中,我们优先分析其中的两个:实际效用(Utility)和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 因为娱乐性过于复杂,需要另外解释,所以就变成了: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清晰感知到社交网络的实际效用,比如:Facebook、微信,它们让你能够接触到很多人,了解他们的动态。像 WhatsApp、微信,它帮你和世界各地的人通信、视频聊天,无需支付短信费用,这都是实际效用。 但是社交资本怎么理解? 我们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来积累社交资本? 怎么衡量? 社交网络关于实际效用的竞争是达尔文型的,理性,极度清晰,比如:文字消息传递得最快、视频会议传输质量最稳定,这就是核心竞争力。但它们没有想象空间,来分析如何帮人们获取社交资本的过程才更为有趣。 随着 Instagram(照片)、Snapchat(视频)的崛起,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认为新的社交网络将建立在新的媒介上。但媒介形式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底层机制才是。 恰好,为了模拟出成功社交网络的底层机制,我们引入加密货币的概念和原理。社交网络与 ICO
- 为什么说一个新的社交网络和 ICO 很像?
- 每个社交网络都会发布一种新的社交资本。
- 你必须出示工作证明(POW)才能获得 token。
- 随着时间推移,每个社交网络上挖 token 将越来越难,即通缩效应。
- 许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看不懂、不愿看社交网络和加密货币。
- Facebook/微信朋友圈,你需要更新好玩的状态;
- Instagram,需要更新有趣的照片;
- Vine/抖音/快手,需要更新有意思的短视频。
为什么工作证明(POW)很重要
与加密货币一样,如果某个平台的社交资本的获得太过简单,那它没有任何价值。价值与稀缺性有关,社交网络的稀缺性源于工作证明(POW)。 还记得我们说的的第一个原则吗? 人是寻求地位的猴子。而地位本身是相对的,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某个地位,那事实上没人真正有「地位」。 像 Musical.ly、抖音、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多数人想获得粉丝和地位很不容易(因为发布一条有趣的视频比较难),所以他们一开始不用。但对于另一些人(比如早期的青少年、专业 MCN 机构、「下沉」地区有闲的人)相对划算,因此他们蜂拥而至。 这是我们的第二个原则:人们会寻找最有效的方式来积累最多的社会资本。 举个反例:为什么有的工具性产品没法顺利过渡到社交网络? Prisma,一个照片滤镜工具,刚发布时大受欢迎,一键将你的照片变成艺术画,操作非常简单流畅。 问题恰恰出在它过于简洁流畅了。由于任何一张照片都可以通过点击一下按钮,就变成一幅好看的艺术作品,因此没有任何一张能够真正脱颖而出。它缺乏一种赋予用户真正有价值的社交资产的机制/能力。 相比之下,尽管 Instagram 早期也是滤镜工具,但它能带来的改进较为有限。真正被认可的照片仍然得靠摄影师的构图技巧和主题选择,因为难,需要工作证明,所以诞生出来的社交资本能够被认可、值得被追求。 这当然不是社交网络成功的唯一原因。 如前所述,实际效用和娱乐性也可以带来社交网络。但是引入社交资本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一些看似毫无意义、价值、效用的社交网络的成功。Facebook的原始工作证明
Facebook 直到成为那个 Facebook 才真正被大家了解、崇敬。 但它早期是如何打败 MySpace 的? 要知道,刚开始这里也不过只有文字状态的更新,和竞品差别不大。 事实上,它早期真正的原始工作证明极为有名:你必须是哈佛的学生。通过使用校园邮箱注册,Facebook 成为了一个事实上的「精英过滤器」。 后来的推广过程中,它首先瞄准了常春藤盟校,然后看上了大学用户,Facebook 始终保持在一个狭窄的年龄层和基于受教育程度的排他性,克制地扩张。社交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如果一个人在平台上发布了有趣内容,他们获得喜欢、评论、关注者的速度会有多快?这关乎用户需要在多长时间内理解平台规则,以及适应规则。 举个例子: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最高,也对投资回报率最敏感。 美国的年轻人往往不喜欢 Twitter,更喜欢 Instagram。并不是说 Twitter 上不容易红,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出现超过 10000 喜欢或转推的推文(或许, Twitter 可以尝试把这些内容集合起来,做成纸质产品以弥补其变现能力)。但这并不常见,大多数推文根本没有人看到过。 相对来讲,Instagram 之所以是年轻人偏好的社交战场,是因为尽管没有任何转发选项,但 Ins 允许几乎无限制的标签。这有利于后续的分发,自然能够让年轻用户感知到其投资回报率是足够高的。(对于投资人、社交产品经理来讲:总是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上,用各种测试账户发布一些代表性的内容,跟踪其社交资本回报率和流动性,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事。) 关于提升社交资本的投资回报,还有一点尤为关键:该社交网络的功能是否足够有利于增加内容的传播范围。 传统社交网络的转发正在被推荐算法的 feed 流打得节节败退。因为前者靠粉丝本身,难以激活并有效提高新玩家获取社交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抖音、头条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机器推荐有冲破社交媒体、实现更高分发效率的可能。 在这类平台上,算法优先,关注数居后。 粉丝出于喜爱关注了一个大 V,但下一次如果不刻意找,依然无法看到大 V 的内容。反过来说,大 V 应该取悦的是算法,而不是粉丝。机器推荐带来的反馈循环比松散关系链更为有效、紧密、牢靠。从理论上说,后来的用户更容易通过优质内容获得较高的社交资本投资回报率,并因此出头。 该类网络能够奖励到的是那些在早期获得大量粉丝的人,他们的新内容有实现更大曝光的可能,而不完全是因为内容质量获得了新的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正在失去活力:旧社交资本无法被清除,无法被盘活,新人就会失去依靠机制获得高社交资本回报的动力。 从这一点出发,投资者甚至是好奇的旁观者,也可以通过发布各种测试内容,来衡量社交网络和机器算法的分发效率和公平性。不论金融资本还是社交资本,激活其流动性,给后来者以可能,才是保持系统活力的根本。 作者:西昂翔,微信公众号:Yourseeker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