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是如何从一名程序猿转型为产品经理的。正好2017年年末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火爆朋友圈,很高兴有机会借用一下人生算法的概念,对过去进行回顾。而回顾,是一个人最好的成长方式。所以,故事就从我进入SAP成为程序猿开始吧。
程序猿:把一件事情做好
十年前刚进入公司做程序猿时,不会的东西太多。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不停地请教别人。不管是参加内部讲座,还是收看公司内的邮件,到处都是陌生的术语,到处都是一路深入都点不完的链接。有一种已经被信息和知识淹没的焦虑感,有点无所适从。
那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加倍努力,站稳脚跟。我很用心地做好我该做的事情。慢慢的,我可以做比别人多的任务。再后来,就有人请教我问题了。
我想,努力就应该是一个年轻人的标配。那时候没去想那么多人生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职业发展规划。我只是有个小目标:把一件事情做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否则没有全力以赴过,怎么知道是否擅长、是否喜欢这份工作?!
于是,两三年的时间里,我都把自己的精力聚焦在数据仓库和分析方面,不仅具备了可以为团队贡献自己知识的能力,也在驱动团队在这个领域相关工作的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我的经理,为我提出了富有挑战的目标,那就是不仅要自己优秀,还要帮助团队成员成长,在这个产品线的全球组织中有能见度。于是,我组织了技术话题的学习小组,引导、帮助更年轻的同事一起探索最新的课题。我也积极接触其它部门的专家,不仅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知识,也参与他们的讨论,为整个产品做出贡献,从而赢得对方的信任。
把一件事情做好,让我爬上了一座小山,从而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山。其实,这就是专注,努力,这是一种人生态度。这是我在公司内实践的第一种人生算法。
Scrum Master:不低看自己的工作
接下来的几年,我经历了不同的产品和部门。虽然我依然能够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也能勇敢面对未知的技术难题并找到办法攻克。但是,渐渐地我觉得成为技术牛人不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满足,在深入钻研技术方面我难以做到持久。2011年的时候,正好公司正在推广Scrum这种软件项目管理方式,而我对管理有些兴趣。于是,很自然的,我尝试了Scrum Master这个角色。
简单来说,Scrum master是负责一个团队按照scrum方式运行的角色,相当于敏捷教练。Scrum当时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都是一个新鲜事物。我又一次进入亢奋状态。从参加培训、四处找资料开始,参与公司内外论坛,组织scrum master圆桌会议,建立和其他团队scrum master的联系网络,从而建立更新自己知识库的生态系统。
从公司安排的scrum导入培训当中,我知道了基本概念和流程。而在实践当中,我留意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避免反复的交付延迟,如何把retrospective大会开好,如何有效管控项目风险,如何实现真正的快速迭代开发。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学习中去寻找答案。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又能受到启发、得到很多新的想法。
那时候,我觉得最有自我满足感的事情就是,我又学到了新的东西,并把那些新想法引入团队。某种程度上,我是团队的改革引领者,有成就感。
可是,另外一方面,Scrum master要做的事情很杂,难以专注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所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情况下,难以完全实现。这时,发现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就非常关键。我觉得我最深的一个体会就是,从别人看来也许普通的工作当中看到了巨大的、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我想我没有辜负那段时间。
在最初推动落实Scrum流程的过程中,如果只是满足于主持各种会议、当救火队员,我想那对团队和个人来讲价值太低了。但是当把好奇的眼光打开,会发现很多公司内外关于敏捷或大或小的最佳实践。比如Done Criteria workshop,就是我在学习中了解到的一种实践方法,用来解决团队中backlog关闭比较随意、关闭之后仍然不断有后续任务和问题冒出来的情况。我了解了一下其他团队的做法,整理了一些范例,成功地带领团队定义了自己的Done Criteria,并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其它思考并实践过的有usable software,结对编程、ready criteria、测试驱动、团队知识管理、持续改进、敏捷测试等等。了解、思考和尝试这些新方法论的过程,就是增加个人价值的过程。
后来,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团队并不断取得成绩。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就算是叱咤商业领域的那些风云人物不都在强调带团队吗?给一个队伍,怎么带出战斗力?这是一个必须不断实践练习才能习得的能力。比如对于团队建设,我也有一个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对于team building的理解也是停留在大家一起吃吃饭、联络一下感情的层次上。后来,通过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才知道有很多团队建设的方法。另外,我也思考过如何打造学习型团队,如何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如何分析团队的成熟度并让团队成长为自组织团队,从而让scrum master的作用逐渐淡化。这些探索和学习都增加了我的经验和能力。
相对程序猿,Scrum Master有更多的机会和产品经理、直属领导以及其他团队打交道。如果有心,总是很容易就能发现比自己牛得多的人,从而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我相信,如果一个人接触的高手很多,那他也成为高手的概率要大得多。退一步先不说能不能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即使能在个人水平的某个方面向他们靠拢一点点也足以激励自己。记得那时接触ThoughtWorks和其他在敏捷社区中很活跃的人,从他们的见解中受益匪浅那是必须的,我还能感觉到他们对从事并传播敏捷有传教士般的热情。对此,除了敬佩不已、自愧不如之外,我也深受鼓舞。
Scrum Master有非常多的机会锻炼并提高软技能。我需要考虑如何平衡来自团队内外不同方面的要求,如何在团队内外协调进度并解决复杂问题,如何处理自己繁杂的任务,如何提高自己和团队的工作效率,如何帮助团队并管理好项目。这些都需要倾听、有效沟通、时间管理、领导力、自我管理等软技能。这是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无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软技能在个人能力结构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当你缺乏它的时候,你迟早会遇到向上发展的天花板。如果说硬技能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能否完成某项任务,那么软技能则会决定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往上发展的潜力。
我想,这是我在工作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不低看工作,而是靠着挖掘工作的价值,另外一扇综合提升自己的大门开启了。就像那些厉害的程序猿,也善于在普通的工作当中提升价值一样,我们需要靠着这个强大的人生算法在日常忙碌的工作当中,思考如何在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不让自己的知识贬值,总结疑难问题分析思路和快速学习方法,发现不同不同领域知识背后的共性。
实施顾问:找点更难、更刺激的事情
做了几年的scrum master,虽然还是有空间可以发挥、进步,但是,我觉得需要一点更难、更刺激的工作。我了解到实施顾问需要快速学习,压力大和加班是必不可少的。于是,2014年的时候,我转去做实施顾问。刚到客户现场准备常驻的时候,还是有点忐忑,怕自己长期面临压力不能适应,怕自己难以应付客户的挑战,怕在和标准产品开发迥然不同的客户项目中难以立足。
果然,不久我就遇到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客户要求在销售订单界面中进行大量的功能增强,并和其它系统集成。由于我有开发背景,所以我既负责和客户谈需求并整理成需求描述文档,也参与部分方案设计和开发工作。很快我就了解到了技术方案的复杂性。如果贸然进行功能增强的开发,不仅要占用比较大的开发人力资源,未来系统升级也会面临风险。我在研究各种相关资料并论证技术方案之后,有了些眉目,但也依然拿不准,只好硬着头皮向项目组汇报情况。最终,在相关专家的参与下确定了最终的技术方案。
再后来,虽然任何时候都有一个长长的、做不完的任务列表,也经常不得不加班到深夜,但是,一旦做好吃苦和迎接挑战的准备,那就都不是事了。
甚至,我喜欢上了这种漂泊在外的生活。在工作累得像狗之后,坐在五星级酒店的会员酒廊里品着酒、眺望西湖,很容易就有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感觉了。我终于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有意义的生活,在工作中拼搏,在生活中享受。除此之外,生命没有任何浪费。
后来由于项目意外终止,同时要顾及将要出生的小孩,我只好回到开发团队。因此,我非常珍视这段经历。我初步有了和客户打交道的经验,体验到了和项目团队其他背景各不相同的成员相处的微妙之处,知道了客户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接触到了企业的业务需求。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另外一个人生算法:勇敢些,没有什么困难是征服不了的。
产品经理:抬头看天,打开格局
在做实施顾问期间,每天都要和客户讨论需求,将之转化为需求描述文档并最终参与实现。有了这段经历,我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有了更多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在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积累,2015年我成为了产品经理。
《启示录》一书中这样描述“产品经理”这个职位:去交付有价值、可用且合理的产品。相应地,我开始从用户体验、技术和商务三个方面积累技能。
然而,刚开始的时候,很辛苦,但是不得要领。由于惯性的作用,不由自主的就想把过去的经验发挥出来。于是以一个有经验的过来人身份为团队排除难题和风险、为项目保驾护航,介入了项目筹备、设计、质量和开发工作的一些细节中。而对于产品需求管理这项重中之重的本职工作反而着力不够。
这当中同事对我的反馈帮助很大。尤其是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抬头看天,低头看路。换一个说法就是要眼高手低。“眼高”,就是视野要开阔,能够从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手低”,则是能够低下手来,脚踏实地做事情。后者我做到了。而前者则是我缺乏的。
所以我开始看书,看相关的新闻和文章,研究相关产品。我试图对所从事的领域有更宽的理解,对相关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公司内外的技术趋势有所把握,了解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相关的知识。我想,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领域的特点、背后的驱动力和用户痛点,才能把握住整个产品的发展方向。方向对了,产品至少成功了一半,方向一旦错了,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思维升级了,几乎可以说世界观都变了。因为商业市场和专业领域实在太过喧嚣,有太多的现象,有太多的概念,诸如互联网经济红利,注意力经济,人工智能,长尾效应,共享经济等等。但是,这些概念和现象背后具有共性和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和我的工作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去思考和探索。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理解。比如,当讲到新零售、全渠道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时候,其实是在讲用户体验,在讲场景,在讲拉近商品、服务与用户的距离。这其实就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用逻辑思维能力去重构自己的认知。
看得多、想得多了之后,就会有强烈的感觉:不同领域的知识,要么互相连接,要么有想通之处,到最后,总会有“哇, 原来如此!”的感觉。打开眼界和格局之后,再看我做的产品,就有了更丰满的理解。我相信,去看整个技术、经济、商业、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就是在培养格局。这是一种重要的受益终生的人生算法。
结束语:油腻中年?
回过头看走过的路,虽然曾经也焦虑过油腻中年的危机,懊恼过财富自由的幻灭,迷茫过我究竟想要什么样的职业生涯。可是,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我就是在不断迎接挑战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成长并完成转型的。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过很多诸如XX是成功的关键,XX决定一切的鸡汤文,那个XX可以换成情商、信念、态度、习惯、执行力等等。一开始觉得很有道理,甚至会觉得像打了鸡血。但是,慢慢的,看过也就看过了,行动也沦为浅尝辄止。似乎只是水面上起过一些涟漪,最后什么也没改变。从过去的经历当中,我看到了在我身上发生一些改变的原因,那就是只要全力以赴、勇于突破自己,工作自然会和这些不同的人生信条发生连接,就会有无数个机会练习。
展望2018,波澜壮阔的技术和商业创新以及中国崛起,给了我仔细观察这个时代的冲动。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时代!从工作相关的视角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去看懂它,连接它,并把灵感带回工作中,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今后是否继续转型,对于此刻的我来说并不重要。我相信,应对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握现在,就是不断迭代、找到新的人生算法,重复它,强化它,专注于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本文由 @Jason Xia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