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微信的产品经理,张小龙让我思考:朋友圈发照片应不应该加滤镜这个需求?本文借此为例,来思考一个问题:产品经理该如何真正地了解用户需求?
做产品经理,绕不开需求两个字,如何了解用户需求?这是需要方法论去指导。
如同面试一样,问面试者:如何了解用户需求?
菜鸟产品经理:通过用户反馈,产品经理调研,去了解用户需求
普通产品经理:
- 内部需求:产品经理自身、公司业务发展、市场以及运营部门
- 外部需求:用户反馈、调研问卷等形式得来的需求
- 竞品对手:通过竞品分析,得来的需求
高级产品经理:需求只来自于你对用户的了解(张小龙的方法论总结)
在我看来,标准的答案应该是这个:
需求只来自于你对用户的了解!!!
需求只来自于你对用户的了解!!!
需求只来自于你对用户的了解!!!
用一些场景进行举例:
如果我是微信的产品经理,张小龙让我思考:朋友圈发照片应不应该加滤镜这个需求?
- 场景一:我是一个男生,我很宅,不太喜欢太过张扬,平时很少发朋友圈,根本没有这个滤镜的需求,我想着不要去做吧(产品经理本人的角度)
- 场景二:我是一个男生,我很宅,虽然我不发朋友圈,但是那个喜欢的女神,今天去浪漫的土耳其,明天去东京和巴黎,不化妆滤镜,是不会发朋友圈的,如果做滤镜,可解决她问题(从产品经理身边人的角度)
- 场景三:我不需要,女神需要,我父母呢,玩手机对于他们来说都需要学习,调整滤镜更是费劲,他们是不需要的,那么如何抉择(从更大的人群去考虑)
- 场景四:自己YY没意思,那我去调研身边的100个用户吧,看下他们会选哪一个,根据调研的结果,再去做选择。(用户调研)
- 场景五:调研后,调研的数据,群体分布的比例跟微信的用户年龄等比例是否对等,那么我们组内进行评审,一起整理分析一下(需求整理分析)
- 场景六:需求整理分析后,做与不做,可以参考对手怎么做的,于是打开ins等产品,他们做了,我们也应该做(竞品分析)
然后,我整理了一堆分析后的结果文档资料,我去给张小龙去看,然后张小龙跟我说了句话:用户说做就做,数据说做就做,那要你来干嘛?
脑子一转,我想起了以前他讲的一课。
不要用户说做什么就做什么。
用户反馈只是帮助我了解他们的想法,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
那么我再整理一下,这个问题到底应该如何思考?
搜集的数据有(虚构):
- 跟100个用户进行调研,35个用户说需要滤镜,40个用户说要不要无所谓,25个用户说不要滤镜。
- 费劲周折,从微信后台拿到数据,90后占比30%,80后占比50%,80前占比20%,男女占比都是对半分。
- 之前小组开过评审会,一共5个人,3个人支持加,2个人加
接下来就是思考用户场景(站在微信用户的角度上):
- 用户发朋友圈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发一张图片,关于炫耀、高兴、悲伤、难过、希望同情的心理状态,针对大部分用户来说,使用滤镜的心理状态是炫耀或高兴的,那么需求分流,砍去一半了。
- 用户在发朋友圈的时候,去进行处理照片效果,一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会不会吐槽没有想要的滤镜,或者感觉处理滤镜效果,再发送照片,会感觉很累。
- 朋友圈的滤镜照片满天飞,一个比一个更靓丽,靓丽的用户感觉必须处理才能发(我很累),普通用户会不好意思分享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很美,而我…)
- 微信的用户主要是成年人,甚至更多地赋予工作、人际关系的需要,我们应该保持简洁,而不是过多地效果。
- 参考的竞品INS,它本质是图片社交,而微信定位是熟人社交,定位是否一致,是否需要照抄。
做滤镜会有什么影响?
(1)如果做滤镜,第一期迭代肯定是只做几个滤镜效果,后期用户必定会反馈,希望增加更多的效果
- 如果满足用户的需求,那将是无穷无尽的
- 如果不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加滤镜,使用滤镜的用户大部分为女生,无法满足她们的滤镜需求,那她们还是会用美图秀秀等产品,那推出这个功能有什么意义
(2)做了滤镜,如果没有设想的效果,那么能否撤回这个功能,用户是不是会反感,好比给了他一张银行卡随便刷,现在把银行卡没收,用户会不爽的
(3)做滤镜之后,照片进行渲染,对于渲染照片的效率,存储照片的大小,图片的压缩算法,发朋友圈的效率快慢,体验是不是足够好,对于性能这个影响是不是特别大(会有影响,跟开发谈下影响,作为参考)
不做滤镜会有什么影响?
是的,那些美颜滤镜控会天天跟我们反馈,说需要滤镜的,会一直说我们想要!!!
归纳推理,我决定不做这个需求。
(以上故事内容纯属虚构)
最后
总结一下分析需求方法论:
- 先思考需求针对的用户是哪些(数据)?用户的特点是什么?
- 用户使用的场景是什么(用户调研以及推己及人地思考)?
- 做这个需求的结果时什么(对于外部用户的影响以及对于产品内部的影响)?
- 不做这个需求结果时什么?
综上所述,再决定需不需要做,而核心就是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