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扩展了人际交往的广域空间,壮大了各自的社交网络,但是越来越多的好友、关注人也增加了交际摩擦的概率。对此,社交媒体“人性”地赋予了每个人放“暗器”的权利和技术,可能是冲突的助燃剂也可能是缓冲区。
屏蔽:微信屏蔽功能提供不看他人的朋友圈,或限制他人看自己的朋友圈,当你猛然发现很久没看到某个人的朋友圈的时候,很可能你已经被他屏蔽了。
分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分组功能可以作为兴趣分组,也可能是强弱关系的分组,而人际交往中往往很难出现绝对平等的关系,总有一个人更加重视这段关系,试想你重视的关系被对方定义为弱关系,有没有受到一万点暴击。
拉黑:拉黑功能又被称为“关小黑屋”,可以被作为朋友恋人之间的小惩罚,也可能是矛盾冲突后的“绝交”手段,还可能是对恶意骚扰信息的完全隔绝。
取关:社交媒体时代,朋友间的取关等于我们不是朋友了,对明星的取关等于粉转黑、路转黑,对于公号的取关等于你对我没价值,甚至是你浪费了我的流量。
退群: 当你置身于一个完全不熟悉、死气沉沉,亦者是无用信息轰炸的群里,你选择悄无声息地退出,释放的讯号不言而喻——讨厌这个群。
举报投诉:举报投诉是一种双面的暗器,对于恶意竞争、故意挑衅来说,是“陷害”他人的手段,对于不实信息、侵权信息来说,是维护自我权益的工具。
神烦的朋友圈:不同于上述社交“暗器”,行为发出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朋友圈的杀伤力。想想那些微商和代购,轰炸式的订单截图和生硬广告;想想那些拉票集赞,就差没说“不点不是朋友”;还有炫富、自拍、星辰大海的100%美好生活,亦或是唉声叹气、伤春悲秋无休止的负能量……部分人把朋友圈作为自己的舞台、工具、垃圾桶,对他人来说却是无用的信息困扰。
不合情理的点赞:人们越来越习惯点赞之交这种没有太多情感的互动方式,但当你真心难过郁闷的时候,有的人有意或无意的点赞都会让人格外恼火。
话题终结利器:有些人情商感人,总是能成功终结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其中“呵呵”“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谓是百发百中,英语语境中,“因吹斯汀”也可能让人尴尬无比。
表情包:表情包主要是一种戏谑的网络文化产物,但因其开放性,文字和图片的拼接也可能形成攻击性“言语”,帝吧出征系列表情包就是一种自卫型的暗器,错误地使用表情包也会对谈话对象造成心理刺激。
不同于真实暗器的直接,无声的社交“暗器”需要解码过程,双方达成某种“共识”才能发挥暗器的威力。霍顿在《编码,解码》一文中,提出了信息交流的四阶段理论,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信息在流通的过程中,既有赖于技术和物质工具,也取决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各自的社会关系。虽然部分社交暗器是一种社交操作,但仍然是一种讯号的传递,需要传者和受者共同完成编码解码,才能解开其意义。
微信社交中,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是不会知道自己被屏蔽、分组或取关的,默默被拉黑也需要主动问候才会发现。如果行为受体没有意识到这些举动的发生,那么使用这些社交暗器不过是对着空气舞刀弄剑,对一段若有还无的关系并无大碍。相反,一旦暗器被“解码成功”,好友发现自己被屏蔽,甚至被拉黑,社交暗器就可能是友尽的催化剂,会即刻释放强大的杀伤力。
另一方面,表情包作为符号传播的典型,其威力和编码解码更是息息相关。简单来说,表情符号这个意义的载体很可能因为传者和受者的社会特征、知识背景不同,而被解读为不同含义的信息。
类似“爸妈教我解释表情包”,许多表情的意义在传者和受者之间都因解码不同而被误解。这种时候,原本高冷的“微笑”也许会被理解为“友好”,原本冷漠的“再见”也许会被翻译成“礼貌”。如此一来,原本是社交暗器的表情语言在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中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只是文字交流之外的调味剂,失去了攻击力。
一言不合就取关拉黑,社交媒体为人际交往提供多种“攻击”方式,但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缓冲剂。自社交媒体尤其是移动社交媒体出现后,许多人已经沉浸在社交媒体之中,网络社交生活逐步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在网络社交平台中,由于缺乏面对面交流时的直观性,表情、语气等都不能得到全面呈现,因此我们更加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这时取关、拉黑就成为了常态,这可以直接切断与对方的联系,保护自己的网络空间,不满的情绪也得到了及时纾解。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面绝交、删除电话等传统“断交”方式对人际关系的伤害是“致命”的,一封绝交信可能意味着彼此再也没有交集了,而社交暗器并非毁灭性破坏,往往有挽回的余地。杀伤力最大的拉黑、屏蔽其实都有退路可循,风平浪尽之后,彼此意识到之前的矛盾可能是小题大做,而重新关注、恢复好友关系,之前的“攻击”举动成为微不足道的插曲,甚至日后的玩笑。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社交暗器更像一种矛盾的缓冲剂,在彼此步调不太一致的时候,适当保持距离,不至于彻底的决断,总有一条线可以牵着彼此“再续前缘”。即便是极端情况下把一个人的所有社交联系方式通通删除切断,也可以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找到她。
社交“暗器”体现了年轻一代网民相对“任性”和“自我”的交友观念,也是技术和平台赋予更多隐私空间的结果。社交“暗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年轻网友普遍存在的“自我化”特征。出国发朋友圈,聚餐发朋友圈,购物发朋友圈,恋爱发朋友圈,这种朋友圈主要满足了发布者的自我愉悦,完成社交形象构建的任务,却少有人去在乎这些过度频繁而虚幻的信息对朋友圈好友的价值。
还有一些人管你是朋友、同事还是领导,一言不合就“拉黑”,甚至成为部分年轻网民标榜自身“坦率不羁”的个性表现。从以往的“君子之争,谦谦有礼”到如今的拉黑、屏蔽、取关,反映了年轻一代网民“直来直往、不拘一格”的交友观念。
从个人交往需求角度来说,拉黑、分组、屏蔽都是主动的防御或抵御措施。道不同不相为谋,拉黑可以主动远离垃圾人;屏蔽可以让弱关系人如临时商业伙伴、代购商家等远离自己的生活中心;分组朋友圈是为了区分人际距离,如同现实交往中,点头之交限于握手,亲密朋友可以同床共枕。这种隐私性的增设与强化一方面是年轻网民网络社交新需求使然,另一方面是社交技术与平台不断提高与改进的结果。
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截取自网络
清博舆情系统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