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
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早睡早起
保温杯碰在一块
都是新泡的枸杞/胎菊
……
鼓手赵明义的保温杯火了。火的程度,不亚于二十年前的一场黑豹live。“保温杯”微博指数
从网友的围观戏仿,到公号的组团蹭热点,再到专业媒体花式解读几番跟进,“保温杯”被瞬间符号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量漩涡。综观近期多篇爆文,似乎都带着些许“丧”的气质,焦虑会是爆款文的母胎吗?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从传播路径入手,解析一场场意外走红背后的社交迷因。一个保温杯的意外走红
传播链条中,谁在设置议程?
保温杯作为一则话题的走红,本质上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 8月17日下午,网友李铁根的一条微博感叹黑豹成员: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文字画面感强烈,在加上黑豹三十周年的背景,很快触动社交网络话题阀。爆款文流量版图透视
谁在指挥注意力?
近一个月出了不少爆款文章,每一篇都自带热点体质,推出几分钟便长成流量引擎,引发广泛社会讨论。呼啸的流量是如何在不同媒体平台生发的?又各自呈现怎样的特点?我们不妨解剖下最近的两篇刷屏文。“假装在生活”:反驳文成流量生发点
如果说“保温杯”的走红,是话题外延逐步缩小,最后聚焦在一个点的过程,那么《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则完全相反,它从一开始,话题点就非常明确。 7月23日,自媒体作者张五毛发布文章,随机引发病毒效应,截止到7月24日下午文章删除,共累计700w+的阅读量。有趣的是,在这场爆文引发的话题讨论中,反驳文成为最大的流量生发点。《北京,有2000万人在勇敢生活》10w+ 《这位张先生,你又不是北京孩子装什么大尾巴狼》10w+ 《北京,有2000万人等着你丫的道歉!》10w+
7.24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北京,有2000万人真实在生活》 7.26 央视新闻微博 《世界不会辜负任何一个努力的人》 7.27 新京报 微博 视频《你在北京有生活吗?》
7.27 人民日报《不是假生活,恰是新生活》 7.29 经济观察网《专访<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作者:我道歉!》 7.31 中国城市报《北京的2000万人,是不是在假装生活》
985/211话题:媒体文章的社交第二春
除了自媒体人,近期还有一则发端于媒体平台的爆款文——《上了985、211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该文最先在网易新闻谈心社刊发,随后被思想聚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清南师兄、意林等媒体的微信端转载,每篇阅读量都在10w+。传播迷因解析
焦虑文何以刷屏?
迷因(Meme)由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首次引入。来自希腊语“mimema”(意为“仿效”)。道金斯将迷因描述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这是人们互相交流社会记忆和文化观念的一种方式,它像感冒病毒一样,会通过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近期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我们是谁》表情包的刷屏。焦虑迷因的真面目
戏谑的焦虑在传播过程中是否也在扮演着迷因的角色?我们对发布与《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有关内容的200个公众号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得到下图:云图来自bluemc
同时对比来看“保温杯中年危机”话题文章关键词,我们会发现一些重合:“时间”、“生活”、“工作”等等。这些从几百篇文章中筛选出的相同关键词,也许正是我们所谓的焦虑迷因的具象化,它们是病毒的源头,也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谓的“未来的蜃景”。“感染力”是爆款文基因
研究证明,有感染力的内容经常能够激发人们的即时情绪。根据网站流量分析公司Chartbeat 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相比搜索引擎,人们在社交平台上的阅读参与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往往那些高度情绪化的话题更容易吸引用户参与。 Chartbeat发现Facebook上最成功的报道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带有情感视角,而Google上最成功的报道的特征往往是具有极为严谨的客观信息。Facebook平台上仅有少数带有高度情绪化的话题获得了很高的参与度,如“对结果的遗憾和愤怒”,而在Google搜索中,更多的现实类主题如“如果英国选票离开会发生什么”获得更多的参与度。这也就解释了何以一些文章在资讯客户端阅读平平,在社交媒体上却可能引发病毒传播。“情绪唤醒”成爆款经营策略
心理学家们将情绪维度进行了二维细分,除了原来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还加上了激励程度或者生理唤醒维度的划分。如下表: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