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能够帮我们理清事情的原委,使得我们看待事情的逻辑会显得更清晰,文章分享了用户细分的一些套路,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走近用户。

第一,如果产品的用户是多边的,先根据不同角色分类。
多边型的产品,对应单点(如小工具)和单边(某些同好社交应用)的产品,要有至少两种明显差异的用户群体,通常这种产品都具有平台属性。 举例,对于淘宝来说,常见的分法是买家、卖家、第三方服务商、平台方;对于滴滴出行,就可能会分成司机、乘客、平台运营方;对于知乎,可以分为提问者、回答者、吃瓜群众、平台方……这种就是按不同的角色来分类,一般我们会把不同角色作为第一维度来对目标用户进行分类,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场景差异显然巨大。第二,新人、中间用户和专家。
这是按照用户对「产品所在领域的熟悉程度」来分类,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用户分类方法。对于单边的用户角色,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分法,我建议用这个方法保底,毕竟新人和专家的需求场景差异巨大,前者希望「简单易用易上手」,后者期待「稳定可靠性能高」。 比如QQ音乐,对于听歌的用户来说,如果是新人,他可能需要最热的榜单、通过场景自动选歌,对于专家用户,他可能会去搜某一张专辑,或者搜某位歌手;又如开车,新人需要一辆好开的自动挡,专家可能需要能上赛道的手动小钢炮、能进山的硬派越野。 与此近似的角度,是新用户与老用户。第三,根据人口统计信息。
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消费水平……这个方法要慎用,要避免人口统计信息和产品关系不大的情况(比如按照不同职业来区分打车用户,就没什么逻辑),这样划分成的几类用户,需求场景差异往往不是很明显。 说几个比较适合的例子。银行各种级别的信用卡,是按照资产、收入、消费水平来分的;乐高的玩具,是按照年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常规智力水平区分的;一些服装品牌款式的策略,按照地域——一线大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划分;奶粉,不同的年龄段;K12教育里的学生,不同年龄段;厕所,性别(这个例子比较扯淡,哈哈)……等等。第四,根据产品的业务场景。
这个很难总结为通用的规则,通过几个例子给大家一点启发。- 比如做企业服务,可以按照用户(公司)的阶段分为种子轮、天使轮、A、B、C……PreIPO、已上市等;
- 做培训的,可以按照互联网、IT、快消、生产制造等行业划分,产品、运营、技术、管理等不同岗位划分;
- 做航旅的,可以按照用户累积里程分为普通、银卡、金卡、铂金;
- 做媒体的,可以按照读者的三观进行区分,信中医的和反中医的,民族主义的和世界大同的;
- 做社区的,经常分为原创内容的PGC写手、加工内容的(点赞、转发等)积极分子、纯消费内容的浏览型用户;
- 做出游的,可以分为单人、情侣、亲子、团建等等;
#专栏作家#
苏杰,好产品创始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阿里巴巴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淘宝十年产品事》作者,七印部落发起人,期待和同学们一起,用好产品改变世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