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问题引发的思考:
上个月,研究会中的一位读者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 “在设计营销活动时,我们应该抓消费者的需求还是抓消费者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呢?我发现好多产品不是从需求出发,而是抓住大家的好奇心。比如一些餐厅推出马桶的设计、一些花店打出“分手”的概念等等“ 是啊,几乎从了解营销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一切营销活动,都应该基于需求出发。 很多成功的品牌也在告诉我们: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切入一个需求未被满足的市场。 可是,无数类似的营销活动,似乎并不符合主流的市场需求,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成功吸引了无数眼球的事实。 于是,在看到这些因为推出新鲜玩法而迅速爆火的产品之后,很多营销人思考的重心变成了:究竟还有哪些创意,能够吸引消费者? 而“是否从需求出发?”似乎变得不再重要。 因为在结果为王的今天,似乎谁也无法否认这些创意的价值,毕竟他们让一个原本并不出名的产品,迅速的被大众所熟知。 于是,“创意、新奇、反差“无疑成了很多人设计营销方案时思考的关键因素。 然而,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忽略的事实是: 就类似于网红的衰落一样,很多依靠创意而突然爆火的产品,生命周期似乎越来越短暂:曾经刷屏的丧茶文化、分手花店、没希望酸奶,如今似乎鲜有人提起。 究竟是因为什么,开始让我们对当初疯狂讨论的东西,不再关注了?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因为什么被消费者选择,就可能因为什么而被消费者放弃。 很多所谓的“网红爆款”,是因为其仅仅依赖独特的“感官刺激”而被消费者选择。最终它们也因为“感官刺激”而被消费者放弃。 之所以这样,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告诉了我们答案:刺激适应。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外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人们终究会产生“适应性”。(也就是无感。) 这也就意味着:任何的外部奖励,所带给我们的快乐感都是短暂的。 比如,刚刚收到offer的求职者,会产生短暂的幸福感,但过两天就会消失。 刚刚拿到期待已久的包包,会感觉幸福感爆棚,但最多只能持续几天。 甚至有研究发现:那些中了几百万大奖的幸运者,所获得的幸福感最多持续半年的时间,之后也会归于平静。 同样,“刺激适应”也让那些基于负面事件所带来的消极体验很快消失: 比如你丢失了金钱,这种痛苦的感觉也仅仅是短暂的存在。 总之,“刺激适应”会让我们对那些作用于感官层面的“新奇、有趣”的事情,从刚开始的注意,到逐渐的失去兴趣。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提供新奇视角和独特体验的产品,例如厕所餐厅、分手花店、丧茶,在短暂的爆火之后,逐渐被人们遗忘。 “可为什么很多大牌也采用这种感官刺激营销,却没有被消费者遗忘,反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呢?” 在看到很多类似肯德基和王老吉的跨界创意之后,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其实,很多大品牌之所以成功,并非依赖短暂的“感官刺激”,而是依赖它们所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消费者解决某个特定场景下的任务: 当我们吃火锅担心上火时,会触发对王老吉的选择; 当我们想找个安静的地方聊天时,会触发对于星巴克的选择; 当我们想要订外卖时,会触发对于饿了么的选择; ……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感官刺激适应之后,消费者仍然会选择这些产品,因为它们给消费者提供的核心价值依然存在。 而之所以大品牌仍然会依靠很多创意活动制造“感官刺激”,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激活品牌新鲜感。 比如拥有百年历史的肯德基,不断的通过跨界营销推出新的玩法,炸鸡味防晒霜、冰淇凌味口红、KFC蓝牙键盘等等 同样,我们所熟知的可口可乐,也通过不断的推出歌词瓶、表达瓶,刺激消费者的感官。 如果用一张图来解释的话,它们的套路一般是这样的: 依靠品牌的“核心价值”,让消费者能够持续选择它们的产品,依靠创意活动的“感官刺激”,激活品牌的新鲜感。 这也就不难理解:大部分“网红爆款”的快速衰落,是因为它们仅仅提供了“感官刺激”,却没有提供消费者持续选择的“核心价值”。 所以当消费者对“感官刺激”逐渐适应之后,这些所谓的“网红爆款”,也就逐渐被遗忘。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产品营销,最重要的并不是表面的“创意活动”,而是消费者能够持续选择产品的理由,即“核心价值”。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供这种“核心价值”呢? 这篇文章,nick提供两种方法: (1)将“创意”产品化 (2)绑定明确的消费场景(1)将“创意”产品化
(2)绑定明确的消费场景
结语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