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社交产品的好坏可以从用户连接的数量、频数来衡量,因此社交产品的重点就在于建立连接并强化连接。智人(我们)属于社会性动物的一种,由于智人出众的社交能力,使智人在众多人种中胜出。社交的偏好是进化带来的一种功能性需求,后逐渐演变为情感性需求。通信工具的出现一开始是为了解决功能性需求,后通信工具的普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情感性的需求愈发重要。 社会物理学假设人是社会性的原子,从这个角度抽象,社交即:原子之间的关系(连接)。 互联网的工具属性,将用户原有需求释放聚合,将线下原有场景下的关系链映射至线上。关系链随着场景不同而动态变化,同样的两个人在某一场景下的强关系链,转换到另一场景下可能变为弱关系链。产品的目的是关注当前场景下用户的社交需求,更有效率更低成本的帮助用户实现目的。同时,连接的数量、频次、强度决定社交系统的质量,需要基于人性的产品引导。 从这个角度看,社交产品需要解决两点问题:建立连接、强化连接。
建立连接
主要指陌生人社交,即如何搭讪。产品需要搭建社交场景,建立社交语境,引导互动。场景、语境的建立基于共性的基础,将有同样需求、同样特征的人群聚集在一个产品环境下。进一步提供互动理由,降低初次连接成本。


强化连接
包括连接频次、连接深度。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降低了工具层面的互动成本,从文字、图片、语音、视频、VR逐渐进化,信息的时效性、承载力逐渐增强。 信息从表达-传递-消费-互动形成闭环,正反馈回路的形成在于更多样化的表达、更低成本的互动,从而提高连接频次。 更多样化的表达,需要建立更多的社交场景,主动制造互动话题。有效的信息组织,增加互动接触面。朋友圈的信息流定位于碎片化的生活场景,每个人都是信息流的中心,每条信息都是一个的话题,碎片化的话题带来更多互动的接触面,更多的话题从话题之间衍生。 更低的互动成本指的是社交层面,让用户不用过于纠结的表达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在于使用非文字性的信息,信息越轻度,互动行为越简单,互动频次也会越高。赞是最轻度的信息,简单的点击即可完成一次互动,几乎为零的操作、选择成本。表情是浓缩的信息载体,所承载的信息更加丰富,准确说承载的是一种情绪。 智人的语言相对其他物种,除了可以表达客观的信息,更可以表达有关自己的信息,表达情绪。所有社交产品解决的都是用户的情感需求,传达情绪增加关系链的粘性,在时间维度上沉淀情绪,用户的自我存在在产品上得到延伸,增加产品的粘性。
【转载说明】  若上述素材出现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及进行处理:8088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