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好产品的不是感官层面的体验(视觉、功能),而是心理层面的体验(价值感、成就感),从感官体验升级到心理体验才是产品经理持续追求的终极目标!
坊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负能量话,“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没错,知道和了解不代表能实践。就像一个专门研究篮球战术的优秀教练,上场了可能连球都接不稳,但也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篮球教练。
做产品经理的人越来越多,看两本书或者到网上搜索一下关于产品经理的内容,再或者听了几个大咖的专场分享,了解几个概念或者方法就以为可以开始做产品了,结果做出来的产品除了自己谁也用不明白。产品经理这个职能并没有系统化的培养体系,基本上都是各个公司自己摸索和沉淀出来的一套产品方法,随着人员的流动,不同公司的方法开始相互融合,取其精华后成为现在主流的一些产品理论。
同时,尤其是互联网产品,谁都可以说上几句,谁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发表几句观点,自然就产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繁荣景象。大到一个行业,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公司最直接做产品的要数产品经理们,但上至CEO下至一线业务员都会对产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期望,而这种绝对不平衡的期望让产品经理左右为难步履维艰,尤其是老板比较强势的创业公司,基本上老板自己就是PM,产品经理们充其量只是个功能经理。不得不承认,一个真正有灵魂的产品不可能是多个人讨论后达成共识的产物,一定是有一个人将自己的产品意识植入后产生的结果,这种产品势必有一种特点,就是肯定会带有某种满足不了的看似的“瑕疵”。例如,微信基本上代表的是张小龙的产品意识,微信简单并且带有自己的个性,微信不做消息已读状态,微信除了聊天消息外其他所有的诸如评论点赞信息全都不向用户推送。如果把这些都看作是合理的用户需求,那以微信现在的体量,上述两个需求至少也得覆盖个几千万用户。要知道,很多产品的总用户量可能也就几千万。所以,懂得用户需求,知道如何设计产品,不一定能做出好产品。
懂得了很多产品理念,学会了很多产品设计方法,也了解了如何洞悉用户需求,不代表就能做出好产品。所谓的好产品无非是让用户感觉好,这种感觉不仅仅包括看起来(视觉)和用起来(功能),还包括价值感(超出预期)和成就感(心理满足),而决定是否成为好产品往往是后二者。
看起来漂亮只需要通过好的视觉设计就可以实现,这是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用户开始使用后,功能和交互的设计就会产生用起来的感受,自然的使用体验是最能让用户没有束缚感的。而价值感带来的是超出预期的体验,超出预期是产品带给用户的额外体验,这种感觉会让用户产生情感认同,从而愿意深度甚至长期使用产品。例如我们使用打车软件,在家就可以订车,车到了下楼上车就走,到目的地后下车直接自动支付,这种超出预期的价值感会让用户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因为对比的是路边等车下车找不开钱的尴尬体验。成就感是产品能带给用户的心里满足,这种感觉是决定用户下一次是否继续使用的根本前提。例如微信能帮助我们完成沟通的诉求,而沟通的目的是交换信息和解决问题,微信极大的丰富了沟通的方式并且提高了沟通的效率,用图片、语音、视频传递沟通信息,甚至用表情传递情感,这种信息交换的高效性让用户产生强烈的心里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对比的是以前必须通过电话或者见面才能满足的场景。
决定好产品的不是感官层面的体验(视觉、功能),而是心理层面的体验(价值感、成就感),从感官体验升级到心理体验才是产品经理持续追求的终极目标!
#专栏作家#
唐韧,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ryantang007,互联网技术产品运营玩家,《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