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真的太大了,大到我根本也不会将它面面俱到的写一遍;然而微信也太近了,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对它进行一番畅想:微信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某些方面的优化会不会让我们更加的离不开它?
我想在下面这几个方面,结合前几天企鹅智酷的 40 页报告,分析一下我所理解的现在的微信,想象一下我脑中的未来微信。
1
2010 年 10 月,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App,上线 15 天收获了 100 万用户,引起业内关注。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Allen注意到了软件的快速崛起。一天晚上,他在看类似这款软件的APP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IM,而这种新的IM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
他想了一两个小时后,向腾讯CEO马化腾Pony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的东西。
Pony很快回复了邮件表示对这个建议的认同。
微信在诞生之初,是腾讯在移动端一个关于社交平台的补充。腾讯的嗅觉很敏锐,已然感觉到以后是移动端的天下,为了维护其在社交领域的霸主地位,重拳出击外加QQ在前期的配合,有着重大用户基础的腾讯在微信仅仅诞生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拥有了一亿的用户。这个时候,微信的最主要的个功能还是社交,并且到目前为止,微信虽然扩展了无数的功能,其核心功能也是社交。
通过企鹅智酷的数据分析可知:微信的好友总数虽然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其每个月的增长数量逐渐减少,最后达到大概稳定的一个值。同时,微信陌生人社交的属性越来越淡,其性质越来越趋于熟人社交。朋友圈展示内容较为多元化,但是无论是别人想到的,还是自己分享的,更多地还是关于个人生活的一些想法和分享,也体现了微信的私密性和熟人社交的性质。
所以我在畅想未来的微信中,社交功能仍然是微信的最主要功能之一。
由于微信越来越趋于熟人社交且用户数量逐渐稳定,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和在生活中一样便捷地和朋友、亲戚、同事进行必要的交流,而这种社交模式,往往与陌生人社交有着很大的差别——大部分陌生人社交仅限于线上交流,熟人社交很大一部分是需要线下某些行为的配合。所以此时的社交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交流都可以通过微信的社交来进行表达和传递。
同时,微信也变成了一个用户与整个互联网世界的交流入口:这种广义上的社交,不仅仅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是你在和需要这个世界提供的物质服务等都在进行对接。
几年后,当我拿起手机打开微信,我的朋友小王在朋友圈发了一个他在某家餐厅就餐的照片,样子看起来还不错。于是我通过微信的快速识别入口,快速的找到了这家餐厅在网上的菜单、客户的评价以及去餐厅的最优路线。此时,女朋友给我发来一条消息,说下午三点的时候想去西单大悦城逛街购物。
很快,微信在这条消息的下方推了一个单据式的行程规划,包括手机备注事项的提醒、今天哪些商品打折力度较大值得购买,以及提供滴滴的一键预约叫车。
做完这些之后,告诉老妈我想给她买一部手机,微信适时的给我和老妈推送了一条适合五十岁左右的女性手机的分析文章。
拉了一个群晚上约几个哥们一块喝酒,微信通过其他人的时间和地点自动推荐出了最适合酒吧及时间段。
这个时候,微信将社交与用户的生活已经无缝的接入到了一起,用户甚至都不需要思考自己需要什么,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微信可以精准定位到你现在的迫切需求,并且给你规划好了最优的方案;而你只需要做的,就是动动手指,做个决定而已。
2
在我的构想中,微信以后相对于用户核心的功能是:一款无所不能的移动万能宝箱。当我需要通过移动端进行某一项操作的时候,微信可以很便捷的提供这项服务。可是刚好,工作的场景并不在其中。
工作时所需要提供的功能,是专业性大于便捷性,精准性大于时效性的。企业所需要的OA系统,是一套庞大而复杂的精密的系统,而微信已然不适合。
据企鹅智酷统计,有八成以上的用户在微信上有工作的相关行为。其中主要以工作安排、工作对接以及通知为主。并且,有80.9%的用户对微信在工作中的定位仍然是一个沟通、社交、推广工具,而认为微信提供了便利的移动办公服务的用户只占了34.5%。
所以,在工作的范畴内,微信仍然是充当了一个沟通工具的角色。
所以,当钉钉自带的OA属性抄了微信职场社交的后路时,微信推出了企业微信来应对。
在我看来,未来微信中的工作场景是:会将工作部分作为一整块业务迁移到其他相关版块中,或者将其单独化为某一项完全独立的业务来进行拓展。因为工作场景所涉及到的实在是太多了,微信根本无法承载这么多功能,微信最终将交流功能留下就足够了。
3
企鹅智酷的调查显示,已经有92%的用户将移动支付作为自己的线下主要支付手段,同时这个数字还有不断上升的空间。
年初,有传言说微信支付团队因为业绩好分了一个亿,同时微信在线下的支付份额已经超过了支付宝。
不知道传言是真是假,但是微信在支付界的地位逐渐和支付宝缩短差距是不争的事实。
我目前在一家做水果的B2B公司,在线下市场调研的时候发现:小商户来采购水果的时候,如果涉及到移动支付,一定是微信支付。而当我在某些线下小零售商进行消费的时候,也发现使用微信支付的时候比较多。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下,原因不难理解。
微信在装机量和入口场景,相对于支付宝有很大的优势。毕竟无论如何,社交场景依然是互联网产品中排行第一的,而支付宝作为一个支付工具则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支付宝在9. 0 改版后将社交放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当用户使用了更长的时长以及花费了更多地心思在这款软件上面,在其他可以使用这款软件的场景下,则会更青睐于它。
但是其劣势也较为明显: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度不高,仅仅限于存放零钱以及线下场景的支付,对于较大资金的流动以及支付、金融投资等,更加倾向于支付宝。
所以,对于微信的支付功能来说,就要扬长避短,增强自己在社交领域关于支付操作的优势,将微信打造成用户真正的移动钱包。
在未来的微信里,微信钱包和社交活动是融为一体的:
当我们享受完便捷的社交服务后,微信已将账单送到面前,这时只需要轻轻的一按,这一切就都快速流畅的完成了。而群收款、AA制、朋友之间的转账更是便捷到令人发指:当你聊天的过程中,微信便已经通过数据分析,确定你的往来交易数额,同时推送给你一份你需要的账单等你确认。
2016 年 1 月 11 日,微信之父张小龙公开演讲,说到拆分出来的服务号并没有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微信内部正在研究新的形态,叫「微信小程序」。 2016 年 9 月 21 日,微信小程序正式开启内测。 2017 年 1 月 9 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
微信小程序的诞生可谓是在业界扔下了一枚重磅的炸弹。行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将是微信再一次颠覆互联网的时机,许多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在这块布局,招聘广告上也把“熟悉微信小程序的开发”作为要求。然而,四个月过去了,微信小程序并没有大多数人预想的那么火爆,甚至微信如今为了推广小程序把原来克制隐蔽的入口一再的拓展。在企鹅智酷的调查中,只有20.4%的人使用过小程序,并且平均每周使用的次数不超过三次。这样的数据着实让人大跌眼镜,出现此种情况我认为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小程序在一开始的时候过于克制,甚至在上线的时候都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入口,搜索时也必须得精准搜索才能定位,同时无法分享到朋友圈等等诸多的限制。
第二、手机性能过剩的时代已经到来,大多数人在需要什么app的时候可以直接下载。而小程序推广不佳,并未引起过多用户的关注,培养起用户的使用习惯。所以并不是用户不可或缺的某种功能。
而我认为未来的小程序应该是这样的:
微信小程序在诞生之初,张小龙曾给它的明确定位是用完即走,在未来的微信中,小程序也会秉承这样的定位,甚至在用户都没有感觉使用它的时候就已经通过小程序完成了自己的需求。用户更多的时候是不会主动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小程序。在某些场景下,小程序将会作为适当的场景工具主动帮助用户达到体验目标。
比如一些服务类的小程序,通过微信社交的拓展属性,知道用户在这个时候需要订购某个时段的某场电影票,于是用户之前有使用过的电影票小程序会自动将各个字段填充完毕,规划好最优方案推送给用户。用户只需要在这几个小程序之间做筛选即可。再或者,微信可以将小程序接入到扫一扫、搜索、对话、视频聊天、名片等功能中,在用户需要借助该工具完成目标任务时,就会触发相关的小程序,快捷的完成操作(实际上微信已经有在这样做了,比如摩拜最近的接入)。
5
2016 年,自媒体与付费阅读突然就引爆了整个互联网。papi酱与咪蒙等成为炙手可热、传播及广的自媒体平台,头条、快报、一点资讯等相关业务的迅速推进;知乎live、值乎、微信打赏等多平台推出的自己的类似服务,以及突然间火爆的分答,甚至前段时间一直被人唾骂的罗尔事件,付费阅读看起来并不是之前普遍认为的伪命题。
据企鹅智酷的统计,有近六成的用户愿意对有用的内容进行付费阅读。其实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互联网用户对有偿内容获取的态度也一直在转变,各大音乐平台推出的数字专辑、付费试听等业务让之前已然是冬天的实体音乐行业重新焕发生机;各种在线学习平台也都生机勃勃的发展着,互联网如今已经不再等于免费的代名词了。所以在未来的微信里,用户对于内容的有偿获取一定会更加常态化。
到那个时候,有偿内容的获取就不仅仅局限在微信公众号的打赏了。当我在社交场景下的确定了要去西单大悦城和女朋友买衣服,微信可以向我推荐关于时尚领域的相关达人,在购买之前可以询问下他们的意见;看完给我推送的那篇手机的文章后,可以一键进行打赏。
微信通过在各个场景下的关联,将有需求的用户与可以解决他们问题的人串联到一起,各取所需,一片祥和。
6
张小龙曾经分享了微信的四大价值观:第一、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第二、凸显出有价值的内容。第三、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第四、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对于第一二点
:微信认为,只有用户需要的,才是真正需要的。但是我觉得,之所以如今微信没有刻意的打扰用户,是因为微信还不知道用户想要什么。所以这些只能让用户自己去抉择。然而,当微信的数据已经足够多,对用户已经足够了解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去做用户贴心的小棉袄呢?用户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们以为自己要一匹足够快的马,但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一辆汽车。当你把用户真正最迫切需要的价值提供给他的时候,他是不会因为你替他做了决定而懊恼,反而会更加的离不开你。
关于其他两点,我觉得未来的微信一定也会做得更好。如今的微信,让人觉得太过于冗余了,所有的信息全部堆积在一起,没有有效合理的分类。而在未来,我们不需要去自己寻找需要的信息,只是在聊天的过程中就已经把需要的事情解决了,微信还有什么功能,就不再重要了。这样的微信,才是真正的用完即走,你需要的时候它会帮你做好一切,你不需要的时候,根本不会使用它。至于商业化,它都已经完全的替你做了,你还能感知到存在吗?
当我们真的有离不开微信的那一天,未来也许会更美好。
爱盈利(aiyingli.com)移动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盈利指导网站。定位于服务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移动盈利指导。我们的目标是让盈利目标清晰可见!降低门槛,让缺乏经验、资金有限的个人和团队获得经验和机会,提高热情,激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