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登录

其他登录方式

绑定手机号

注册

我同意用户协议

忘记密码

用户协议

绑定手机号

近期有不法分子打着爱盈利的旗号,制作“爱盈利”名称的App,并伪造爱盈利证件,骗取用户信任,以抖音点赞赚钱或其他方式赚钱为名义,过程中以升级会员获得高佣金为名让用户充值。
爱盈利公司郑重声明:我司没有研发或运营过任何名为“爱盈利”的APP,我司做任务赚钱类产品从没有让任何普通用户充值升级会员。我公司产品均在本网站可查询,请将网站拉至底部,点击“关于我们”可查看爱盈利相关产品与服务。
温馨提示:当遇到此类问题请拨打官方电话或添加官方微信,以免财产损失。爱盈利官网地址:www.aiyingli.com。
  • 推广与合作
X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来源: 2513
爱盈利(aiyingli.com)移动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盈利指导网站。定位于服务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移动盈利指导。我们的目标是让盈利目标清晰可见!降低门槛,让缺乏经验、资金有限的个人和团队获得经验和机会,提高热情,激发产品。

今天想来介绍下大家非常熟悉的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它既是工具,更是方法,也是一座挖不完的金矿。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请耐心看完,你将看到以下内容:

1、概念起源

2、释义,两者的关系

3、传统头脑风暴及其准则

4、思维创新法则

(1)奥斯本检查法

(2)五原则法

(3)思维创新实例

5、头脑风暴的改良和应用

(1)“头脑写作”法

(2)卡片式头脑风暴法

(3)How Might We?

(4)用户故事地图

(5)Glen的超酷创新法

6、写在最后

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的心理学依据

1. 起源

(1)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一种风靡全球的设计创新方法,词源渊自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1939年经由美国人A•F•奥斯本提出,并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广告设计专业大行其道。

其创始人偕同其伙伴创立了鼎鼎大名的BBDO广告公司,排名位列全球第一。

头脑风暴本身非常接地气,它被广泛应用于大学大小社团决策、居委会大小会议、公司部门会议等等正式与非正式场合。

(2)Design Hackathon

起源于Hackathon,黑客马拉松,指程序员相聚在一起,合作编程,编程的过程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或方向,它广泛流传于技术爱好者中。Design Hackathon 延承黑客马拉松的思路,用来做产品设计,经Google,IDEO 等业界顶尖公司的改造,成为产品设计的重要工具和方法。

2. 释义,两者的关系

Design Hackathon,汇聚大量来自不同岗位的设计师/工程师,快速产生大量点子,最大范围地搜集产品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抽象地整理出这些想法背后所隐藏的核心概念和产品需求,快速梳理出正确的产品设计方向,之后将想法转化成可视的手稿和线框图,最终变成产品雏形。它遵循着「从发散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大致分为:问题提出、头脑风暴、idea分类、方案设计四个环节,很适合用在产品定义阶段。这里面涉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头脑风暴。

而头脑风暴不同于一般的聚众讨论,是在严格的规则和设计下进行的思维碰撞发散,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的过程,特点是思维天马行空,活动整齐高效。可以说,头脑风暴是Design Hackathon最核心的部分。

3. 传统头脑风暴及其准则

传统的头脑风暴简述如下:

  • 需要时间:45-60分钟
  • 需要场地:安静舒适的会议室为佳
  • 人员:主持人1位,记录员1位,参与者不多于10位
  • 所需工具:笔、纸、白板等
  • 过程:主持人明确主题,介绍方法——参与成员依次提出构思,记录员做好记录——会议结束。

如图: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图片源自网络案例分享

原则:

  1. 不得对任何成员的发言做评判
  2. 打破思维限制,天马行空去思考
  3. 不管好坏,点子越多越好
  4. 借鉴别人的观点,无需顾虑(除了不能评判和评价,真是很自由啊。)

4. 思维创新法则

(1)奥斯本检查法

关于打破限制,思维发散的方法,头脑风暴创始人A•F•奥斯本提出了非常严谨的12法则:如图:(大家感受下)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奥斯本检查法,《思维的方法》

奥斯本检查法创新实例——手电筒

  1. 能否他用-其他用途:信号灯、装饰灯;
  2. 能否借用-增加功能:加大反光罩,增加灯泡亮度;
  3. 能否改变-改一改:改灯罩、改小电珠和用彩色电珠等;
  4. 能否扩大-延长使用寿命:使用节电、降压开关;
  5. 能否缩小-缩小体积:1号电池→2号电池→5号电池→7号电池→8号电池→钮扣电池;
  6. 能否替代-代用:用发光两极管代小电珠;
  7. 能否调整-换型号:两节电池直排、横排、改变式样;
  8. 能否颠倒-反过来想:不用干电池的手电筒,用磁电机发电;
  9. 能否组合-与其他组合:带手电收音机、带手电的钟等。

(2)五原则法

也有更简单易操作的五原则法:否定、积极、转移、脑洞大开、分解。

以下以某O2O如何提高用户点评为例: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案例来源自网络

(3)思维创新实例

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但要始终谨记思维内容天马行空,不设限的原则。用小鸡过马路的例子示范下: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案例来源自网络

毫无疑问,头脑风暴也有弊端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 同质化:大家在场内互相受干扰,最后观点都差不多;
  • 深度不够:大家惰于深度思考,在趋同的影响下,最后得出不痛不痒的结论。例如:要加强优化体验建设,这样的建议。
  • 产出不明确:一群人发表完观点之后,整理出来结论不够明确,无法化作具体方案。

5. 头脑风暴的改良应用

设计师们早早发现了头脑风暴的弊端,于是开始研究其改良的方法。

(1)默写式智力激励法

又称“635”法,也就是网络上传的“头脑写作”法。由德国学者鲁尔巴赫改造和创立。

执行过程:

由6人参加,阐明议题后,每人发3张卡片,在第一个5分钟内,每人针对议题在3张卡片上各写上一个点子,然后传给右邻;自第二个5分钟内,每人从传来的卡片上得到启发,再在3张卡片上各写出一个点子,之后再传给右邻。这样继续下去,经过半小时可传递6次,共得6*3*6=108个点子。由于这种方法是6人参加,每人3张卡片,每次5分钟,因此得名”635″法。

现实使用中出现了许多变式和创新。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新浪工作室的学姐经常回学校找我们做脑暴,就是采用的变式。

大致的具体做法:每人一张A4纸,写完观点之后顺次右传,每次拿到左边同学的纸都在其基础上发挥和创新,传完一轮,有老师带着做归纳总结,既有趣又高效。

根据业务需要,使用起来就可以有很多变式,比如第一轮只写方案设想,第二轮开始写解决方案,顺次传完一遍回到自己手中,发现自己的方案下面堆满了解决方案。

(2)卡片式头脑风暴法

卡片式头脑风暴法,由日本创造开发研究所所长高桥诚创立,特点是对每个人提出的设想可以进行质询和评价。

这个方法结合上面的“头脑写作”法,有很妙的效果。我们做过一次模拟炒股设计的脑暴,结合了头脑写作,卡片分类和How Might We?发问法(How Might We?发问稍后会讲)。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图片来自工作经历整理

大致的具体做法:10人参与,时间45分钟,每个人3张便签,写下三个方案设计,贴在A4纸上之后右传,接到的同学在3个方案的基础上评价,并生成新的方案(添加新的便签),一轮之后,集体总结分类,很高效。(如果按传统的会议,完成这些目标可能需要2-3次大会议吧)。

以上两个方法都是用写作替代发言,它主要适合的情形有:

  1. 参与者很多的时候,有助于提高效率,减少干干扰
  2. 团队中存在内向性格的成员,发言的形式会压制他们的表达
  3. 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能更高效获得较多信息
  4. 组织者不够专业或缺乏组织者的时候

(3)How Might We?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图片源自youtube, How Might We?介绍

这是一个经典而巧妙的发问方式。

初次听到发问方式,你可能会不屑一顾 。

但这个How Might We?(我们可以怎样…….?)发问方式由创始人 Min Basadur1970年代在宝洁公司在任创意经理时期摸索使用,其后一路风靡Scient、 IDEO 、Google、Facebook等顶尖公司创意团队。

How Might We?到顶有多神奇?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

当我们试图创新的时候,通常会问:

  • 我们怎么才能做这件事?
  • 我们应该怎么做那件事?

“能”和“应该”都是带有抑制性的词而不是鼓励性的词,这里隐含着这样的判断:我们真能做成这件事儿吗?我们应该做吗?带有负面指向。

当替换成 “可以” 这个词时,能帮人们更自由地做出选择,开创更多的可能性。

“怎样”这个词代表了解决方案是存在的——它提供了创造的自信;

“可以”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想法抛出来,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无论怎样都没关系;

“我们”则意味着我们要一起做这件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 Min Basadur

How Might We?的使用被看作是语言具有激发创意思考和促进协作的力量的有效证明。这种方式确保创新者正在使用最佳的措辞提出正确的问题。带有非常强烈的正面心理暗示。

一个例子:

1970 年代初,宝洁正与高露洁棕榄的一款新品香皂竞争。这款名为 “爱尔兰春天” 的香皂以一条绿色条纹和诱人的 “提神醒脑” 为承诺的卖点。

当 Basadur 受邀协助该项目时,宝洁已经测试了 6 版自行研发的山寨版绿条纹香皂,但没有一款能胜过爱尔兰春天。Basadur 认为宝洁团队问的问题本身就不对(“我们怎么才能做出一款比 XX 更好的绿条纹香皂呢?”),然后很快就让他们问了一系列野心勃勃的 “HMW” 问题,并最终以 “我们可以怎样创造一款属于我们自己的更加令人神清气爽的香皂?” 结束。

这个方法开启了创意的闸门,Basadur 说,接下来的几小时里诞生了成千上百个关于令人神清气爽的香皂的可行方案——最终团队将寻找神清气爽的主题聚焦于海滨。据此团队开发出了一款海洋蓝与白色条纹的香皂并命名为 “海岸”(还能是什么?)。它凭借着自身优势迅速成为了一个明星品牌。

——资料来源HarvardBussinessReview,由 ONES Piece 塔娜编译。

如此隆重介绍How Might We?的原因,相信读者已经猜出来了。对!在头脑风暴过程中,How Might We?发问非常重要。

(4)用户故事地图

另外一种头脑风暴的变式是用户故事地图 ,简单的说就是将用户完善某一典型的操作的流程拆解,比如购买帮一直股票,大致分解为“登录-开户-绑定银行卡-选股-交易-查询”,那么针对每一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脑暴讨论,最后验证敲定方案。

如图: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也有用时间轴来描述用户故事的,对于生活服务类的创意开发,尤为适合。

如图: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看得出来,以上创意方法即卡片式头脑风暴+脑写+具体场景,产出的点子很贴近需求。这里的用户使用场景相当于一个锚点,这样做头脑风暴能做到有的放矢。这一个很好的范例!

——案例和资料来源笔者工作经验,以及A Framework For Brainstorming Products,由 @小圆桌翻译。

我在工作和查阅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种非常酷的头脑风暴方法,也可以说是案例,分享给大家:

这个方法的精髓在于撕裂固有逻辑框架,抽空、重组、激荡出不一样的新思路。

案例:某公司在孵化新产品,具体方向还没有定,只规定是做O2O,需要产品进行前期的概念定位。于是有了以下内容:

如图: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脑暴常规进行,到最后的环节,切去那些“不可行的”的方案,将一些跨越思维导图级别的内容进行碰撞,如上如的O2O App对上“年龄”,发现如今市场业务细分的O2O巨多,但是根据年龄细分的还没有。在综合讨论之后,定位了一款针对中老年用户的O2O App。

                ——案例来自腾讯产品经理Glen分享

6. 写在最后

头脑风暴绝对是一款被玩烂了的创意方法,但是它的确是个“框”,什么都可以装进去,并且可以不断的衍生扩展,逐渐渗透到整个 Design Hackathon的过程中。好的方法必定适应性极强,经得起检验。

不要因为它被玩烂就拒绝它,怀疑它,我们还是可以大胆地使用它,只是用的时候要加入自己的“小心机”。

关于这一点,我们有科学依据:

Paul Paulus(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心理学教授)的研究指出,群体决策的确优于个人决策。

首先,他的研究结论指出,传统的头脑风暴效果甚微,因为:

“脑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期间成员们必须聆听、思考、补充、合作、推演。从心理活动方面来说,是极端繁琐的一个行为,而人们并不太能在这样的状况下有良好的发挥。最终其实脑暴的作用与其原本存在的意义正好事与愿违。”

但是,如果调整方法,让参与者在群体讨论和独自思考之间切换,会产生翻倍的效果。

“我们发现当人们从团队互动和交流跳入自己独立思考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会出现跳跃式的扩展,而这往往才是最好的点子产生的情况。”

听到这里,聪明的朋友应该反应过来了,脑暴的变式——“头脑写作”正好可以实现“在群体讨论和独自思考之间切换”,可见“头脑写作”的风靡不是没有道理。

——信息来自fastcodesign,由harrythhu at CDC翻译

 

作者:大狗狗,互联网金融产品用户研究员,心理学二年级学渣,公众号:同花顺手炒UED平台(公众号:Mob-HitThink-UED)

本文由 @大狗狗 原创发布于爱盈利-运营小咖秀。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SELECT dw_posts.ID,dw_posts.post_title,dw_posts.post_content FROM dw_posts INNER JOIN dw_term_relationships ON (dw_posts.ID = dw_term_relationships.object_id) WHERE 1=1 AND(dw_term_relationships.term_taxonomy_id = 3083 ) AND dw_posts.post_type = 'post' AND (dw_posts.post_status = 'publish') GROUP BY dw_posts.ID ORDER BY RAND() LIMIT 0, 6

京ICP备15063977号-2 © 2012-2018 aiyingl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