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江滚滚 爱盈利是社群媒体,讲述社群故事,传播社群理念,分享社群运营经验,探索社群商业模式。 “150”是著名的邓巴数,即人类有效社交人数上限约为150人,“幂”指乘方。“爱盈利”寓意,社群能有效突破150的邓巴数限制。 本文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社群的概念日渐火热,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传统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社群,将用户/客户集中起来运营,抓住流量红利迅速累积起自己的用户军团,利用社群这个工具来活跃存量的同时带动增量,让品牌扩散开来。然而有很多小伙伴对社群的概念还不太了解,社群的玩法也不太熟悉,所以本期天天问精选了6个关于社群运营的问答,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参考。 社群和社区有什么区别? 社群运营可以怎样破冰? 怎么让社群产生裂变,吸引更多的用户? 如何才能做好社群运营?有什么诀窍可以分享么? 运营一个社群的核心是什么? 社群运营方案该怎么制定? 1. “社区”强调的是人与人在物理空间中的联系,“社群”强调的是人与人在虚拟空间中的关系。 2. 在PC互联网时代,网络上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主要形态是社区,因网络、电脑的条件所限,参与的人数以及在线时长有限,导致无法建立深层次的关系条件。 例如:一些网络上的“社区”,如活跃的明星社区,属于一个社区的人,大多可能是偶尔互动过、碰过面,但并没有形成一个深度的关系;两者要关系加深,必须要通过微信、QQ,这已经超脱于“社区“了,没听说过几个人讨论事情通过论坛开会吧? 3.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线网络速度越来越快,手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普及,我们可以随时在线。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论参与人数还是在线时长,都大幅增加,互动更多、参与更频繁,那么建立深层次的关系需求越来越高,基于某种认同而在一起的社群就成为了各个元素叠加后的产物。 例如:社群是基于“关系”的连接,不受空间约束,甚至不受时间约束–哪怕是在国外,哪怕中间间隔8小时的时差,我们一样可以每天在一个社群里同时聊天,而社区就不行了。 这个问题的话,我就说我所知道的10个方法吧! 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活动来促进群成员之间的关系连接。 通过私聊,加强管理者与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 一次性涌入社区的人不宜太多,一次性拉人不超过三个。 新人入群之前先告知社群的基本概况,然后再强调其中的规则和价值观念,配备答疑词库。 不同层次的人需求不同,所以可以让有相同爱好的同一层次的用户进入。 做好用户的定位、访谈和调研,让社群真切地挖掘到用户的痛点。 管理者可以通过私聊了解用户的特长,让其在社群中实现自我价值。 总结活跃人群的特点,并找同类人进社群。然后寻找那些僵尸用户不活跃的原因,找到不足极其解决方案。 内容要有趣或者有用,制造共同话题,直击用户痛点。 新人进群时,要让其体会到活跃的气氛,这时可以利用多个小号进行活跃。 看到这个题目,我忽然想起了邓小平的一句话:先让一部分地区富裕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道理具体运用到社群运营里也是合适的,通过运营20%的核心用户,来影响80%的底端用户。毕竟群里这么多人,靠你一个一个人的来运营,运营效率就太低了。 具体怎么操作?一个社群里总有几个异常活跃的人,挖掘他们,与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认同你社群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培养他们成为社群中的KOL,接着可以将这一小部分人集中运营(物质和精神奖励),培养他们对社群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并呈放射状向外扩散传播,让这批核心用户再引领普通用户再成为核心用户。通过这种良性循环,从而打造一个成熟的社群运营机制,也不用再苦恼着孤军奋战了。 社群就是精神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而已,2- 8原则可以参考用户金字塔模型方式管理,重要的是定位和价值输出,设计闭环激励体系,通过长效机制保障成员利益,这样更能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才能形成整体一致对外的利益共同体,否则来的快,去的更快。 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社群运营讲到底也就是人的运营。所以无非就这几个方面: 打造一个社群文化或者使命,比如我的社群是代表一种激情,里面的核心理念是激情积极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前提调查好用户特点) 组建好群后要进行一系列的互动,如抢红包,线上各种小活动,线下的聚会,比赛等(目的培养感情) 引导用户针对你的产品进行使用评价反馈,反馈者得到奖励,注意你的产品应该是根据你的消费者提出来的需求做出来的。 产品出来之后可以在社群做一个产品发布会,站在用户的角度从各个方面全面塑造产品价值,让别人觉得不买都睡不着激发欲望,从而进行预售(具体可以参考小米) 运用一些策略利用社群成员进行病毒传播,扩展社群。 这个就是产品社群运营的基本方法了。 要运营好一个社群,一是要打开社群成员之间的连接关系,二是增强群成员的情感度,三是提高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提几点实操的建议: 社群应该尽量避免在群内交流过多无聊的话题,会直接影响用户的情绪。 多借用工具来管理社群,市面上有一些社群管理工具我这里就不打广告了,只有在工具才有办法管理好用户,单靠人还是不够的。 可以加入一些类似的社群,看看别人是如何运营的,可以借鉴一下套路。 创造话题,多让用话题带动用户关注点。 从社群的整个内部角度来讲,其核心(决定性的)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关系,所以决定社群更重要的是连接人的这根线、这个枢纽。当社群变得足够大的时候,人换了,人不见了,仍然不影响社群内部的关系。一旦关系建立起来之后,用户的粘性会得到提升,这时如果当初邀请你的那个人不在社群里了,你很可能不会随之离开,因为你还在此建立了别的关系。 社群运营,前期很简单,就是做知识分享呗,互联网类的社群目前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但是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时间久了,活跃度低了,大家也听腻了。在加上行业竞争激烈,只要你做的好,大家都会学你,用户的可选择性也多了,流失和忠诚度都会降低。 但是,不论如何,“内容为王”是没错的。 解决方案还是基于内容,把内容做好。 如何做好呢? 分享嘉宾要更好(好的嘉宾都是一个自媒体,都有自己的粉丝群,还能给你拉新) 分享主题要把控的更好(根据用户画像来分析,充分了解你的用户群特点,制定用户喜欢的主题。其实我所了解的很多社群做分享,基本没有主题把控这个说法的,找到嘉宾,嘉宾愿意分享啥就分享啥,最终会导致平台内容不可控,全凭运气,嘉宾其实很多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分享什么最适合,毕竟不是你,了解你的用户) 分享的主题可以官方发起多个,用户进行投票,给用户参与感。(参与感很重要,天天被压榨,大家都希望有发声机会) 象征性收费,只有收费才能持续,你不收费,50%以上的用户都不会用心听的,只有付费对平台和用户而言才是可持续的,用户付出了成本自然也会更加用心对待,免费的东西越来越不值钱。 分享的内容要把控的好,广告要适可而止,或者精心策划合理插入。 内容定期换换,不同主题,就跟吃饭一样,老是几个菜系都会腻。 社群是一个工具,是围绕一个价值点凝聚的结果,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价值最大化。其作用体现在产品运营过程中的拉新、促活、留存和转化,将资源集中在社群里投放于精准用户身上,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同时也能实现有效运营。利用好这个工具,为你的产品成长添砖加瓦吧~
上一篇 Facebook、Dropbox、HubSpot都是如何计算获客成本的?
解码创意的诞生:Brain-Storming×Design Hackathon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SELECT dw_posts.ID,dw_posts.post_title,dw_posts.post_content
FROM dw_posts
INNER JOIN dw_term_relationships ON (dw_posts.ID = dw_term_relationships.object_id)
WHERE 1=1
AND(dw_term_relationships.term_taxonomy_id = 3287 ) AND dw_posts.post_type = 'post' AND (dw_posts.post_status = 'publish') GROUP BY dw_posts.ID ORDER BY RAND() LIMIT 0, 6
如此插件,操作太过简单,功能特色全面,新媒体管家,你值得拥有。此公众号,文字全手码,且不说文章质量,就排版而言,个人很自卑,不值一毛五。偶遇plus,很惊喜然则,插件的寻觅,已不是一两天,终究不惊喜,全特么车毁意外。瞟过太多公号,咋就如此高大上。偶遇....
问:2017开年最火的剧是?答:必须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啊,妥妥滴承包各大头条啊~不过,今天我们聊的不是这部热播剧,而是说说最近火爆的广告植入。抢戏的百草味,被凤九(女二)捧在手心出场了,强势植入的一叶子,瞬间化身古装角色里的护肤必备,女主白浅最爱....
近日,小王的朋友公司收到了一封律师函关于盗用商业图片的赔偿万万没想到运营还是一个高危工种勤勤恳恳写稿,兢兢业业找图为了提升点逼格,误用了商业图结果收到了传票为此,我们整理了一批CC0图库。给大家绕开此坑。不用谢,叫我雷锋。什么是CC0图片?creat....
八一建军节之际上映了两部影片:《建军大业》和《战狼2》,都是一向少见的军事题材。和宏大历史叙事的《建军大业》相比,从个人视角入手的《战狼2》在演员阵容上毫无优势--如果说前者是当红演员的鲜肉汇,后者则是铁血硬汉的集中营,但恰恰是《战狼2》,收获了口碑....
大家都知道椰树椰汁的梗嘛?因为它的包装设计太过丑萌,被大家吐槽“这都能出街?!”“设计师应该帮老板挡过子弹。”昨天,微博@馒头好不好制作了一个椰树椰汁模板生成器,大概就是一时兴起做着玩的……万万没想到,一众微博大v也跟风玩了起来……哈哈哈,真是有毒…....
十年,足矣见证一个时代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技术的不断普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移动应用、二维码、iBeacon、Wi-Fi、AR、VR、大数据等革新技术纷纷涌现,在技术蓝海与科技洪流的融合当中,新的使用习惯逐渐渗透着购物、....